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碳市场建设影响企业短期经营成本和绿色转型论文

碳市场建设影响企业短期经营成本和绿色转型论文

2

2025-06-26 14:20:5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目前全球气候环境呈现多样的异常变化,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我国正在扎实推动“双碳”工作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摘要:目前全球气候环境呈现多样的异常变化,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我国正在扎实推动“双碳”工作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而碳市场建设作为应对市场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逐渐应用于国家发展政策当中,并逐渐影响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通过研究碳市场的建立对企业经营成本产生的影响进而促使企业节约成本,推动绿色转型,并且根据发现的问题对企业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与建议。通过分析,得出国家在推动建设碳市场中虽然会造成短期成本的增加,但可以促使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抵消短期成本增加的影响。因此,企业可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顺势而变,实行战略化转型。


  关键词:碳市场;碳排放企业;短期经营成本;绿色转型

  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逐渐增加,从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增长6%,到2022年比前一年略微增长0.9%,以及到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1.1%,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可能会加速地球变暖。这些数据表明温室气体的增长将超出合理区域范围,如果不加以干涉,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环境治理,力求达到“双碳”目标,致力于碳市场建设,促进相关企业进行转型。


  一、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碳市场建设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各专家、学者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是碳市场建设会增加企业的成本。Makridou等[1]发现碳定价可以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薛爽等[2]认为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并不能明确地承担环境污染成本,在此基础上如果推动碳市场建设可能造成企业的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发展。二是碳市场建设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梁君滢[3]认为碳排放交易权可以促使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改善企业环境绩效,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张涛等[4]认为碳交易政策对低碳排放行业的投资效率产生积极影响。三是碳市场建设对企业哪方面有利的关系还不明确。李涛等[5]认为可能对企业短期效益有提升作用,企业的长期效益会随着碳交易的流动性变化呈现出同比例变化。本文将从对企业的短期经营成本的影响和促进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方面来分析碳市场,从而确定碳市场建设虽然造成短期经营成本增加,但是有利于推动绿色转型的结论,同时对企业绿色创新改革中政府应该如何做和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改变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国家建立一个良好的碳市场,为企业如何在适应碳市场建设中抓住先机、作出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d9e38c2e19600e6291156e058bfe152.png

  二、碳市场的相关概念


  (一)碳市场的定义


  碳市场是一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往往由国家权力机关给各个参与主体分配定额的碳排放权,并且这种碳排放权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


  (二)碳市场的功能


  其主要功能有三点:第一,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通过环境变化和市场碳排放需求,可以灵活地规定总额碳排放量,来减少因随意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影响。第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碳市场的建设,加以总额控制与配额分配,可以让排放量低于其配额的企业将其剩余配额通过交易转换成权益,排放高于配额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交易获得更多的碳排放权,实现有限资源的更高效配置,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第三,推动企业创新。出售碳排放权可以获得收益,可以推动绿色行业的发展,增加企业在节能减排上的投资,为企业优化发展模式、实施绿色转型提供了动力。


  三、碳市场建设对企业短期经营成本的影响


  (一)造成可变成本增加


  碳市场建设造成原材料成本上升。在完整的产业链中,企业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整体,而是由上、中、下游共同构成的一个产业链。短期上游产业链的碳排放成本增加会导致提供给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上升,造成下游企业的成本增加。在碳市场建设的大环境下,上游企业会进行改良支出,进行碳排放优化,进而会将其改良成本分摊至产品的价格中去,下游企业购买原材料的成本将会受到影响,导致企业原材料的成本增加,缩减了企业利润。


  碳市场建设造成碳排放权的交易费用增加。碳市场中碳排放权的交易会产生交易费用,导致成本增加。碳排放权的定额分配以及企业内部进行配额分配,导致每个企业或者每个企业内部的部门分到的碳排放量都是有限的,为了满足整个企业的生产所必备的碳排放量,缺少的部分就会在碳市场上与碳排放量剩余的企业来进行交易,而交易所支付的对价及相关费用就会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我国相关的碳市场交易中碳排放量交易费用通常按不高于实际交易额的1%收取,或者收取卖方的4%。由此可知,这些资产的支出和费用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进而降低企业的利润。但如果从碳排放权的购买方转变为出售方,这种交易将不会产生过多额外的费用来影响短期成本。


  (二)导致固定成本上升


  碳市场建设导致企业碳排放的监测和报告成本增加。在某些企业,需要安装CEMS来对传统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等进行监控,还有一些企业需要安装测定烟气流速的仪器来测定相关的排放量。其中在我国的主流监测系统中,CEMS的采购成本为6万~14万美元,每年运行成本为10%左右[6]。而有的企业还要增加某项特定污染物的分析费用或者增加某种特定的分析模块。采用烟气流速来测定同样也需要一笔较高的采购费用和维护费用。当企业利用上述监测系统来获取信息后,企业还要聘请专门的分析机构或者专业人员来进行报告,形成碳排放量报告书并向社会公布。总的来说,在碳市场建设下,企业的监测和报告成本都将增加,进而使企业的固定成本投入增加。


  (三)引发混合成本上涨


  碳市场建设引起研发支出的投入上涨。碳市场的建设会刺激企业进行创新,从而导致研发支出的增加,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为了减少碳排放,需要对企业原有产生大量碳排放的生产线进行改造资金投入或引进节能减排设施。包括对管理机制进行研发优化以及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而研发支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属于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影响企业的费用,其支出造成费用的增加从而造成了成本的增加;第二,只有满足五个条件时的研发支出才能予以资本化,确定为资产,这会造成大量的短期成本的增加;第三,从长远来看,企业创新优化的行为将会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长期收益。


  四、碳市场建设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一)顶层设计的引导促进实施绿色战略转型


  首先,国际碳减排形势和对外开放政策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绿色转型。我国在1978年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经济早已与世界经济构成了经济共同体,国际碳市场建设驱使着我国碳市场建设。由于国际社会制定并签署了被广泛认同的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这一协议对各个国家的碳排放作出了相关规定,我国也在2002年8月正式签署了此协议。因此,减排形势要求我国传统企业进行减排,对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创新。其次,我国健全法规和条例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保障。我国在2024年5月1日起实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的主体、交易规则、监管措施等,使碳市场建设更加完善,为企业在未来加入碳市场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由我国政府主导建立的碳减排基金,也指明企业应当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企业发展集团。


  (二)成本压力与经济激励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在成本压力方面:企业由于国家政策的要求,如果要一直维持原先的碳排放量,所构成的各种成本会不断增加。而如果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将会在耗费短期成本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长期效益,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激励方面:第一,国家的激励。国家设立了相关的碳排放基金,可以通过投资、补助、奖励等形式对企业开展碳减排项目的开发和研究进行经济支援,为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提供动力。与此同时,国家对新能源和低碳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也有利于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第二,碳市场的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内部管理结构等降低产品的成本。第三,碳市场中开放的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通过交易剩余碳排放量获得更多收益。

f2e3ef8c36038d5f5c6a701cb488ad1.png

  (三)绿色金融市场的完善促使绿色资本引进


  碳市场建设带来的绿色金融市场将促进企业进行资本的绿色转型。在碳市场建设逐渐发展中,我国逐渐衍生出来规模较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企业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维持经营所需的正常资金及公司内部的政策运转,往往需要进行融资活动。而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进行融资,将会有较低的发行利率,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尤其在当绿色债券的负溢价达到-50bps时,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将显著提高。同时,根据香港货币及金融研究中心显示的相比较传统的债券,绿色债券的负溢价为-1.2bps更加具有成本优势。所以,企业为了降低融资成本,相比于其他融资手段会进行绿色资本的引入,实施资本的绿色转型。


  五、建议


  (一)应增强相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缩减短期成本,有利于增强对企业长期效益的影响。企业应注重建设资源再利用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通过优化原材料使用效率,来减少原材料相关的成本。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绿色创新能力,加强技术革新和发展,控制碳排放量[7],使碳排放权产生的交易费用减少。同时,可以出售剩余碳排放量来获取收益。减少排放量会进一步降低监测设备的费用支出。企业应以达到低排放量为要求,注意内部管理系统的完善,将绿色环保理念引入企业,进行相关内部碳减排的激励,促使管理层及时调整企业发展规划,实施高质量绿色发展;内部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有利于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碳减排,促进内部环境绩效的发展进步。最终,加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有效推动碳市场建设和企业绿色发展。


  (二)应健全碳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相关的碳排放权具体分配准则、相关的惩戒机制,以及相关披露要求、法律法规还存在缺陷。一方面我国还没有正式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使得交易主体、定额配额等内容规定还存在空白期。即使在颁布该条例之后,由于条例只是突显于重点单位的碳排放配额交易,而没有将企业和个人自愿排放列入相关条例管控之中,这可能会削减社会整体的碳减排热情。另一方面,我国对相关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使政府不能进行有效监管处置碳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碳市场的建立是基于国家公信力背书的要求,政府给予了碳排放权的资源稀缺性,市场的参与者由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加入其中,如果不对违规行为加以惩戒将使碳市场建设分崩离析。目前,我国应采取罚款、暂停进入碳市场、违法违规公示等多种方式并行的处罚办法。对执法部门、管理部门的相关违规操作和处罚要进行明确规定和及时进行整改。最后,要加强碳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增强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制定。企业本身具有逐利性,可能会在披露时隐藏或者淡化某些关键碳排放信息,而我国企业大多是面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信息相关者的,这些使用者都需要完整可靠的企业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分析决策。但目前某些企业可能未公布碳排放数据、核查机构的核查信息、碳交易数据等实质性数据。所以,我国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对相关实质性数据的公开,以推动碳市场建设的公开性,推动碳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减少甚至避免内部操控情况的发生。总的来说,我国要完善顶层引导、惩戒制度、信息披露等多层次多方面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发展碳市场的建设,推动企业更好地进行绿色转型。


  (三)应探索全国碳市场风险识别体系


  碳市场建设推动碳金融的发展,推进绿色资本进入企业,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碳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强风险识别体系的建设。其一,相关市场链接风险。碳市场建设并不是单独主体,而是需要和其他交易市场进行链接。这会存在多种市场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难以进行相互转化,导致各种市场过于分散,难以发挥集约化效应。分散的市场导致成本增加,使参与企业和政府管理的压力增加。因此,要通过各个市场的不同特点和相似之处制定统一的标准,避免市场链接风险。其二,注意参与主体的风险。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碳市场建设及碳金融市场建设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个参与主体经验积累不足,容易造成操作失误。因此,政府要加强碳市场建设的专家研讨和市场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建立监管体系时应考虑从业人员能力等潜在风险。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完善监管体系减少碳市场相关风险。


  六、结论


  碳市场建设会造成企业短期成本增加,但如果持续推动碳市场建设将会缩减短期成本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碳市场建设使企业向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战略目标挺进。本文分析了碳市场建设的短期不利和长期有利两方面,为企业决定是否进入碳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提供了参考方式,同时也为国家完善碳市场提供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MAKRIDOU G,DOUMPOS M,GALARIOTIS E.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firms participating i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J].Energy Policy,2019,129:250-259.


  [2]薛爽,赵泽朋,王迪.企业排污的信息价值及其识别——基于钢铁企业空气污染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7(1):162-176.


  [3]梁君滢.碳排放权交易对华能国际绿色创新及绩效的影响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23.


  [4]张涛,吴梦萱,周立宏.碳排放权交易是否促进企业投资效率?——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实验[J].浙江社会科学,2022(1):39-47+157-158.


  [5]李涛,李昂,宋沂邈,等.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价值效应——基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211-222.


  [6]李*,吴文昊,郭伟.连续监测方法在全国碳市场应用的挑战与对策[J].环境经济研究,2021,6(1):77-92.


  [7]王欢,王之扬,夏凡,等.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否能够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基于碳排放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3(8):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