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科学防治举措论文

2025-03-27 15:20:2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玉米是国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栽培技术不仅直接关系着当前的粮食安全,还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我国对于玉米有较大的需求,为了满足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除了要扩大耕地面积,还要通过学习先进栽培技术及科学病虫害防治措施来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摘要:玉米是国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栽培技术不仅直接关系着当前的粮食安全,还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我国对于玉米有较大的需求,为了满足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除了要扩大耕地面积,还要通过学习先进栽培技术及科学病虫害防治措施来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目前,技术指导的缺乏导致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因此,要持续加大对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玉米产量。通过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可以降低农作物倒伏等因素给玉米产量与质量带来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分析以往玉米密植种植情况对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措施进行梳理。此外,玉米密植生产水平的提升,是提升玉米种植效益的关键,也是推动农业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玉米种植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玉米栽培技术不仅会直接影响种植人员的种植收益,还与粮食储备安全息息相关。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涉及多个种植环节,这种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及土地资源,从而实现玉米密植高产、稳产的栽培目标。
1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优势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优势,该技术显著提高了玉米种植利用率。种植利用率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及品质,是实现高产、高收的重要前提条件。种植人员要改变原有的农业种植模式及自身的思维模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思维管理方法,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该模式相较传统的种植模式而言,玉米种植密度增加10%~15%。
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加大倒伏的概率,种植人员要根据该问题提前找到应对措施[1]。该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种植质量及效率。种植人员要根据实际的气候条件、种植环境、土壤条件等选择相应的节水、抗旱、耕作等技术,这是提高玉米栽培质量的关键。该技术显著提高了玉米种植效益,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储备安全。
2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选址整地
种植人员要优先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土层厚的地块种植玉米,前茬作物收获完成后,为了避免土壤结块,要对土壤进行翻转处理。种植人员要选择保水力更强的土壤,种植地块应具有便利的排灌条件。种植地块选择完毕后,要进行整地。土壤的翻耕深度要控制在25cm左右,种植人员要将土壤彻底粉碎,翻耕后还要对土壤进行平整。整地工作结束后要根据玉米密植高效栽培技术的种植特点起垄,大垄的宽度要控制在140cm左右。在起垄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镇*,可以有效避免跑墒现象的发生。在整地过程中要施足底肥,这是满足后期玉米植株生长发育需求的重要前提条件。种植人员还要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施加磷酸二铵、氧化钾、碳酸氢铵等肥料。
2.2种子选择与处理
在选择玉米种子时,种植人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的肥沃程度及玉米种子的适应性等特点,只有玉米种子的特性与当地种植环境相匹配,才能够实现高产栽培目标。种植人员要考虑玉米种子的抗倒伏性、适应性、含水率、抗病虫害能力等条件,如果当地玉米的病虫害较为严重,那么在选种时要重点考虑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玉米种子选好后,为了提高种植质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就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剔除干瘪、虫蛀的种子。在种植时,种植人员还要提前使用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这是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关键[2]。
2.3适时播种
播种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玉米的产量,种植人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科学选择播种时间。种植人员要注意规避早霜、干旱等不利的气候条件,在播种之前要对土壤温度进行测定,通常情况下土壤温度稳定在8~10℃时就可以进行播种。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内的总产量;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玉米的品种特性、肥力需求等因素对种植密度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密植栽培的玉米品种必须有一定的耐密性及抗倒伏能力。如果土壤较为肥沃,那么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密度过大玉米植株之间就会争夺养分,会影响光合作用效果,无法满足玉米植株的营养需求,反而会降低玉米最终的产量。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不能仅依赖以往的种植经验,还要学习先进的玉米密植栽培技术,不断提高玉米密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栽培效果。
2.4中耕除草
在玉米植株定苗前,要进行第一次中耕,中耕的目的是疏松表层的土壤,同时进行除草,在中耕除草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控制锄土的深度,如果过深就容易损伤玉米植株的根系。当玉米植株定苗后,就要进行第二次中耕,这时玉米植株的高度大约在30cm,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根系也会更加发达。因此,第二次中耕时可以适当加深锄土深度,促进玉米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为了加速玉米植株根系的扎根,改善根系的土壤厚度,可以少量培土。在玉米植株拔节之前要进行第三次中耕,这时的中耕深度要控制在5cm左右,这时玉米植株的根系通常在快速扩展,如果锄土的深度过深就容易损伤到玉米植株的根系,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3]。
2.5补栽间苗
种植人员要加大田间的管理力度,及时关注玉米幼苗的出苗情况,一旦发现缺苗、烂芽等现象,就要及时进行补充,要做好苗期的排水工作,尤其是强降水天气会导致农田中出现大量的积水,如果不能及时排水,就会损伤玉米植株。当玉米植株长出3~4片叶时,种植人员就可以进行间苗,在间苗时要优先剔除有明显病害特征或较为弱小的玉米植株,通过间苗对当前的种植密度进行调整,进而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阳光等相关的营养需求。
2.6施肥管理
为了使玉米植株能始终处于健康的生长状态,种植人员要充分了解当前玉米品种的种植要求,通过科学的施肥管理来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各类养分的需求。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要对当前土壤的养分情况进行测量,目前应用较多的测量方法是测土配方技术,通过测量来针对性地补充土壤中缺少的养分,深耕是土壤与肥料全面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后续播种及开展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化肥的用量,避免出现滥用的现象,过量使用肥料不仅会污染生态环境及土壤,还容易出现药物残留,威胁到食品安全。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格把控各类肥料的用量,对于每次的肥料用量、施肥时间都要进行记录,这是后续开展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数据。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人员在施肥时通常都是依据自身的种植经验,对肥料的管理不够精确。过多或过少的施肥都会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种植人员可以先利用遥感测量或测土配方等技术来对玉米植株的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这些数据参数来对施肥数量、种类进行调整。为了提高种植效益,种植人员要适时开展追肥工作,满足生长旺盛期的养分需求。除了施加基肥及追肥,还要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适当喷施叶面肥。叶面肥可以及时补充玉米植株所需要的养分,喷施叶面肥要注意避开干旱、多雨等天气,否则会影响施肥效果。
2.7灌溉管理
为了提高玉米的经济效益,当玉米播种完毕后,种植人员要对当前玉米植株的实际生产状态进行分析,不断对田间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在灌溉时要合理控制灌溉量。如果灌溉量较大,则会带来一定的洪涝风险。种植人员要根据种植地块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灌溉管理策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灌溉方式越来越智能化,常用的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方式,每一种灌溉方式都有其相应的应用优势。因此,种植人员要根据每种灌溉技术的特点进行选择,确保该技术能够满足当前的实际种植需求。为了提升田间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种植人员可以在田间安装传感器来形成传感网络,利用传感网络对种植区域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当种植区的湿度较低时,就可以利用喷灌、管道灌溉等技术来提高土壤水分,从而更好地满足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需求。玉米植株本身较大,其蒸腾需要的水分相对较多。通常情况下,土壤整体的含水量在70%左右为最佳,若其含水量低于50%就会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种植人员要根据风速、温度等相关参数对灌溉计划进行调整[4]。
2.8适时收获与正确贮藏
种植人员要及时关注玉米的生长状态,适时进行收获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储藏,这是保障玉米高产优质的关键。种植人员要根据玉米的品种、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及玉米的用途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获时间。通常情况下,在玉米授粉后2个月左右即可收获,这时玉米的含水量约为25%。种植人员要根据玉米的外观、硬度、颜色等条件进行判断,找出最佳的收获时机。目前主要有手工收获与机械收获这两种方式,如果种植面积较小,那么可以采取手工收获的方式。如果种植面积较大,则要优先选择机械收获。在收获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对玉米穗的损伤。收获完毕后要对玉米进行干燥处理,其含水量越低后期发生霉变、虫害的概率就越低。玉米可以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进行晾晒,也可以直接使用干燥设备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处理完毕后要将其储存在仓库中,仓库必须具备通风、干燥的条件。在储存过程中,要定期对温度、湿度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可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例如,安装防鼠网、使用杀虫剂等都是常用的措施。
3玉米密植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控举措
3.1锈病
锈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致病菌会入侵玉米叶片、叶鞘等部位,之后发病部位会出现绿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绿色的斑点会逐渐变为褐色的疱斑。疱斑通常是指致病菌的孢子堆,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常见于叶片的两面。感染锈病后,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速度会明显减缓,严重时会导致植株发黄枯萎,影响玉米最终的产量及质量。一旦爆发该病,玉米产区通常会减产20%左右,如果玉米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较差,甚至会减产50%以上[5]。
为了更好地防控锈病,降低该病的危害性,种植人员要利用清沟排水工作来降低田间的湿度,使玉米植株具备更强的抗逆性。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氮肥的用量及种植密度,提高田间的透气性。对于致病菌,要集中进行清除、销毁,严重时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
3.2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虫害,玉米螟的个体普遍较小,颜色为黄褐色,具有较强的飞行及扩散能力,成虫的寿命在1个月左右。虫卵会危害玉米植株的心叶及叶肉,导致玉米种子无法顺利发育。在抽穗阶段,玉米螟会危害玉米的籽粒及雌穗,会直接降低玉米粒的质量。在防控玉米螟时,要充分利用玉米螟的生物特性,采取物理防控法进行控制、捕杀;也可以通过引进天敌的方式进行防控,玉米螟的天敌主要有草蛉、赤眼蜂等;严重时也可以使用苏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药物进行防控。
3.3蚜虫
蚜虫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蚜虫会吸食玉米植株的汁液,会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蚜虫产生的排泄物还会容易引发煤污病及其他疾病,蚜虫排泄物带来的危害性甚至会超过蚜虫。为了更好地预防蚜虫,降低其危害性,种植人员要将被蚜虫攻击的病残植株带出田间,利用焚烧、深埋等方式进行处理,进而有效降低该地块后期蚜虫的发病率[6]。种植人员还要重视并做好物理防控工作,可以使用银灰色的地膜,也可以在田间放置黄色黏板,这些措施都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控效果。蚜虫的天敌主要是烟蚜茧蜂,可以通过引进天敌的方式来降低蚜虫的危害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实现玉米密植高产栽培目标,就要做好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任何一个种植环节没有做到位,都会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该技术对土壤肥力、水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种植情况不断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精准性与科学性。此外,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要科学、合理应用该技术,不断推动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乃申,倪雪,姜碧恩,等.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04):38-40.
[2]陈敏.关于皖南山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12):129-131.
[3]王娟.辽东地区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3(05):85-87.
[4]孟凡伟.探究玉米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J].中国科技投资.2023,(01):140-142.
[5]武春先.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7,(05):63-64.
[6]宫秀杰,钱春荣,于洋,等.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2):2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