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论文

4

2025-03-12 11:41:0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随着目前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在规模与水平方面远远无法跟随目前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农村经济的建设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这是我国农业经济无法得到高效率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因而,我国有必要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关注,做好对现状的审视和分析,定位未来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推进农业经济的优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支

  摘要:随着目前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在规模与水平方面远远无法跟随目前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农村经济的建设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这是我国农业经济无法得到高效率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因而,我国有必要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关注,做好对现状的审视和分析,定位未来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推进农业经济的优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支撑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期望能为有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创新不足等诸多挑战。为切实有效地予以处理,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我国需要着手研究和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还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针对性地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1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势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正在展现出多方面优势。首先,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先进的科技手段推进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针对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等技术的推广,则可以促使农业生产环节得到优化改进,降低所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1]。例如,常见的精准农业技术可以极大程度地实现对土壤、水分和病虫害等的监测管理,保证农作物生长更为健康,其产量与质量也能够得到肉眼可见的提高。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各种先进技术开始得到越发深入的应用,包括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其均在有效地推进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正在无形中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其次,纵览传统的农业管理情况,可以发现农民往往面临生产与销售脱节的问题,导致农产品滞销或卖不上好价钱。而在现阶段,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其能够极大程度地推进农产品的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最后,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介入更是能够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资金保障和市场渠道,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2]。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通过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显著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蓬勃发展。然而也存在着部分发展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尚且存在缺陷,如农产品市场波动较高及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科技水平较低,为尽可能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准,需要推进改革的深化发展,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辅助[3]。

  3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3.1健全与完善经济管理机制

  在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成为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方向,其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高效率发展,也可以推进国家经济的深度发展,为保障农业经济管理朝向系统化的方向迭代,有必要构建更为健全、优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为基础支撑,确保农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农业生产、土地使用、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以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法律保障。更为关键的是,还需要着手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保证所有政策、法规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贯彻落实,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这能够从根本层面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建设[4]。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应该着手打造跨部门协作机制,确定多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打造农业经济管理的合力,借助对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完善,逐渐提高服务水准和管理能力。在未来的农业经济管理内,只有充分做好对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才能达到信息共享与数据互通的目标,保证管理效能可以得到肉眼可见的提高。

  从本质上来看,现代化农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进程,其能够极大程度地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使农业发展效果可以得到逐渐提高,因而地方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逐步增强对各种优质方法的引入,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分析,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在这期间,重点做好对各种现代化技术方案的推广、宣传,加大地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设,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农民逐渐形成对农业经济的认识,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5]。

image.png

  3.2积极落实人才培养工作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其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建设,未来应该积极、有效地加大对农业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而这就需要充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持,相关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业院校与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既懂得现代农业技术,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期间,要着手推进和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企业等的相互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逐渐提高受教育者的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现阶段的农村人才回流还不够深入充分,只有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可以最大程度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讲,从宏观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业专业毕业生和科研人员到农村基层工作,例如,通过提供就业补贴、住房保障、职称评定等措施,提高农业人才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在这期间,还需要给予企业必要的支持,鼓励其全面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6]。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则需要着手改善现阶段的农村环境,要着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其具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条件,以此来保证农村地区的农业人才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此举对综合发展的支持和辅助是不可忽略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鼓励与支持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回乡创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帮助其在农业领域实现创业梦想,持续优化、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的体系,为农业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支撑作用。

  3.3提高农业设备技术含量

  切实有效地推进农业设备技术含量的提高,这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是不可忽略的。目前的农业经济建设越发朝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积极地加大在科研建设方面的投入,才能推进农业机械设备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升级。这就要求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能够积极地强化合作,共同做好对农业设备技术的攻关处理,包括智能化播种机、精准施肥机、自动化灌溉系统等,进而借助技术创新,提高设备效率与精度。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人力成本消耗,提高农业生产力。而在设备技术确定以后,则需要着手加强农业设备的推广和应用,缩小先进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率差距[7]。农业合作社和相关组织可以建立示范基地和推广站,举办技术推广会和农机展览会,展示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设备与技术,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为其重点提供购机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措施,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设备的成本,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设备使用率。除此之外,还需要着重加大农业设备操作培训与维护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行和长期使用。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应组织专业培训,提升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与维护水平,普及设备使用的规范和注意事项。建立健全的农机服务体系,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维修服务,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要以全面的技术支持与维修服务,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此举是非常关键的[8]。

  3.4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避免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农业向高效、优质和生态友好方向转变,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可以着重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区域品牌。根据区域气候、土壤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特色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例如,在适合种植水果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高品质的水果产业,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注册商标和质量认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更为关键的是,未来还需要着手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动态和技术信息,帮助其进行科学决策和规避市场风险。借助此类综合措施,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image.png

  3.5做好产业导向

  在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必要逐渐强化产业导向,这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辅助,并保证其未来能够更为高效率且稳定地发展。根据现实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市场经济相对复杂多变,增强产业导向能够从根本层面强化我国在经济防御方面的能力,促使整个经济体制都朝向更为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讲,有关单位需要深层次地做好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明确农业生产的关键方向;要依托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逐渐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市场趋势,科学地确定农业生产规划,以此来避免盲目跟风以及生产过剩的问题出现;按照现阶段农业经济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各项需要,全面推进在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方面的投入,生产出更多高质量且健康的农产品,用于更好地满足目前市场的高端需要,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与竞争力。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其具体方法是借助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方式,推进对优势产业的扶持,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由此构建区域特色品牌,打造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除此以外,还需要积极加大在农民指导与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其提供对应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及技术培训,助推农民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与养殖品种,优化与完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益[9]。更为关键的是,未来还需要尽可能地推动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此可以形成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逐渐推进农业生态朝着绿色化和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3.6加强集约发展

  首先,应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可以形成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例如,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进行土地整合,开展集中连片种植和规模化养殖,可以减少土地碎片化和资源浪费,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其次,应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引进和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设备与现代化生产技术,如精准播种、精准施肥、智能灌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能精准控制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再次,应推广科学的种养结合模式,通过种植与养殖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4结语

  总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的共同努力。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对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需要注重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显著推进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整体而言,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关乎农业自身的发展,还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1]徐凤梅.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提升策略[J].新农民,2024,(17):43-45.

  [2]龙海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06):79-84.

  [3]李长英.健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助力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商人,2024,(06):92-93.

  [4]王悦,邢梅,张素英.“三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思路[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45(06):126-130.

  [5]李飞飞,郭海清.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山西省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11):35-38.

  [6]马园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河南农业,2023,(32):10-12.

  [7]沈静玉.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3,(11):58-60.

  [8]李浩源.试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J].现代企业,2023,(11):110-112.

  [9]张明锋.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乡镇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2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