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关于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

关于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

2

2025-03-06 16:08:5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农业种植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对农业生产力的重大影响。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经历了显著的改进,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农业种植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对农业生产力的重大影响。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经历了显著的改进,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种植技术的精准性和操作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系统分析现代农业机械化对种植技术的实际影响,本研究揭示了机械化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中的关键作用,机械化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先进种植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还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为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并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种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化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结合成为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传统农业模式以手工劳动和简易工具为主,生产效率相对低下。而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农业机械化逐渐取代了传统劳作方式,推动了种植技术的革新和优化。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得农业生产更具规模化和精准化。本文将探讨农业种植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机械化在提高作物产量、优化生产过程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通过研究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农业机械装备研发现状以及趋势分析

       1.1市场现状


  农业机械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涵盖了广泛的设备和应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装备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78亿千瓦,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80万台(套)。智能农机装备,如无人驾驶拖拉机和精准施肥喷药机,也开始在田间地头得到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在政策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机发展的政策,如《“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和《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旨在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全产业链农机装备的研发与推广。这些政策不仅激发了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还有效促进了农机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1]。在产品研发领域,我国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智能装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最后,在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方面,一些地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覆盖面不广、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正在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量发展,仍需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努力。

  1.2产业技术目标


  2022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管理指导意见》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目标,旨在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智能水平,并力争到203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高。首先,该意见明确了优化农业机械化智能水平的目标。这包括推动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升级,应用先进的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以实现精准作业和智能管理。例如,通过引入自动驾驶技术和实时监控系统,农业机械将能够在不同的作业环境下自适应调整,提高作业精度和效率。其次,目标还包括完善农业机械化产业的生产体系和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这将推动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包括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环节,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预计到203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将与国际标准接轨。这不仅包括机械化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标准,还意味着在机械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农业机械配置将更加合理,能够针对不同作物和生产模式提供量体裁衣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最后,社会服务方面的整体水平和效率也将得到显著提升,农业机械的维护和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培训和技术支持将更为到位,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便利性和满意度也将得到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的服务网络和反馈机制,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1.3技术研发基础


  当前,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经历快速发展。国家在这一领域推出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旨在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这些政策不仅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还鼓励技术研发和创新,尤其在新能源应用方面。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为农业机械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引入电动、氢能及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技术,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实现更加环保和高效的运作,还能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电动农业机械的推广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排放,提高机械的作业效率和可靠性。氢能技术的应用则有望提供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能量密度[2]。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包括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及产学研合作。通过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农业机械将逐步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新能源农业机械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各方面比例偏差大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导致农业机械化的重心出现偏差。例如,我国动力与配套机械、小型农业机械与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比例存在严重差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大型农机的推广应用较多,而小型农机的普及率相对较低。这使得一些小规模农户难以享受到机械化带来的效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部分地区农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慢,导致老旧机具的使用仍然较为普遍。老旧机具技术水平低、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均匀,有些地方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有些地方程度则较低,这表明在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发展综合性不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才50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如果放开这些问题,将会拉大我国农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2.2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但是在关注和资金投入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购买农机设备、技术研发、维修保养等方面。无论是新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机械化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同时,随着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的缓慢发展,我国农民对大型农机缺乏购买力,农机配置相对缓慢,国家没有必要的政治许可,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农业生产力。


  2.3缺乏完善的农机化管理体系


  我国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研究,将一些新的农机管理制度应用到农业领域,但尚未理顺,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的农业机械化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分工,不能使农业有关部门发挥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对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农机化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引进先进技术


  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步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确保技术引进和设备升级有充足的财力支持。这些资金不仅应用于购买先进机械设备,还应支持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改善农民待遇是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措施。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提升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3]。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减税优惠等,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成本,鼓励他们主动采用先进技术。国家可以建立专门的农业服务机构,提供机械租赁、维修保养、技术培训等服务。这些机构不仅能够帮助农民降低使用成本,还能提升他们对先进技术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可以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作用。

ddafdf8f28b4c51121147a22e29c21f.png

  3.2农用传感器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用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将大型和小型农机结合,并优化其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机械化的综合发展。例如,调整农机和收获机的比例,或者其他农业机械的配比,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效率。农用传感器的核心功能在于提供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它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和活性,帮助优化生产过程。此外,这些传感器还可对农业机械的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监控,确保设备的最佳性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研究自然环境对传感器技术的影响,并不断开发和改进传感器设备,以确保它们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通过这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从局部机械化向全面综合机械化的转变。


  3.3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利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植保无人机可以实现智能化喷洒、精准作业等功能。通过搭载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图像识别,准确识别病虫害和作物生长情况,实现精准施药,提高施药效率,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采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智能化播种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要求,实现自动化的播种作业[4]。电子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传感器集成及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这些技术使得机械设备能够实时监控和调节工作状态,提高了操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地形数据和作物信息调整农机的行进路径,从而提高作业效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通过计算机系统,农机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例如,植保无人机配备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分析气象数据、作物生长状况及病虫害信息,制定科学的喷药方案,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此外,计算机技术还用于研发农业管理软件,帮助农民进行精准的农田管理,包括作物种植、施肥、灌溉等,进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


  3.4农业机器人技术


  农业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农业经营环境和农业机械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农业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各类农业设备和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通过收集和分析农田的各项数据,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灌溉、病虫害监测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5]。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建立智能化的农业管理系统,可以对农田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例如,收果员必须根据果实成熟的特点来判断是否可以采摘;草药处理是在植物与杂草之间进行机械化处理,目前国内已研制出一种农业机器人并投入使用。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农业机器人的实用化步伐,机器人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3.5精确农业体系的建立


  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使一些农业设备实现了智能化、便于沟通,促进了农业机械在精密农业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精准农业通过获得耕地作物产量和作物生长环境因素的相关信息,可以判断影响产量的因素,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及经济、有效的控制技术,根据定位实现控制需求,即“处方农业”。精确农业体系的建立依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设备智能化、互联互通,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传感器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波段、多层次的监测,能够实时获取土壤的养分含量、水分状况以及作物的生长情况。这些数据帮助农民精准判断每一块地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智能化施肥设备能够根据土壤和作物的具体需求,实现精准施肥[6]。这样不仅避免了施肥过量或不足的问题发生,还能显著提高施肥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结语


  农业种植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融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机械化的引入使得传统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有效的优化和升级,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与此同时,机械化的普及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精确性和可控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探讨,可以看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种植技术与机械化的深度结合。展望未来,进一步推动这两者的协调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娟.关于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探讨[J].种子科技,2023,41(15):136-138.


  [2]赵洪.关于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探讨[J].河北农业,2022(12):47-48.


  [3]杨秀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在陇南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3(06):39-41.


  [4]胡敏.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与方向分析[J].现代农机,2024(01):14-16.


  [5]王亚茹.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14):22.


  [6]卜现美,马宝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及推广对策[J].农业科技与发展,2022,(0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