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回采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回采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

10

2025-02-20 16:21: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深入剖析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多金属矿区开采中的应用效果,聚焦该技术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典型矿区实际落地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尝试发掘其对回采率提升、资源利用优化和经济效益提高的潜力。

  摘要:文章深入剖析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多金属矿区开采中的应用效果,聚焦该技术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典型矿区实际落地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尝试发掘其对回采率提升、资源利用优化和经济效益提高的潜力。无底柱浅孔留矿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矿石回采率、降低损失及生产成本,还在环保和安全生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具有实际推广价值。通过文章的应用研究,以期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多金属矿区;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回采技术


  多金属矿区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矿体多样化,在开采过程中面临着回采率低、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一系列挑战。无底柱浅孔留矿法作为一种先进的采矿技术,以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逐渐在多金属矿区中获得应用[1]。文章以此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探讨其应用效果,旨在为提升矿区开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及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1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简析


  1.1基本原理


  通过浅孔爆破将矿物松动后再进行采集,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省去了在矿体中设定底柱的步骤,有效提高了采矿效率。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的基本原理则在于在矿体中下部设置多个浅孔,并且精确调整爆破参数,以引起内部裂隙和松动区的生成,从而实现让矿物松动并初步崩解的目标。采空区内的矿石,在重力影响下主动移动,利用地表回采设备进行松动矿石回收。同时,需要精确钻孔布置和爆破设计的依托,并期望有足够稳定的矿体,以防大规模塌陷或冒顶现象在回采过程中发生。


  1.2工艺流程与设备配置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的工艺流程包括钻孔、爆破、回采,在矿体的中下部进行钻孔,钻孔的布置要根据矿体的几何形状和岩石的力学性质来设计,以保证在爆破后形成的松动区能够覆盖整个采区。钻孔的深度通常控制在5~10m,孔径则根据爆破所需的炸药量确定。为了确保矿石能够顺利下落到采空区,钻孔的布置需要形成一定的倾角,以利用重力使松动的矿石自行滑落。


  微差爆破技术用于爆破环节,使能量释放得到控制,并减少对周围岩层的破坏。理想松动区在爆破后形成,自身重力作用让滑落的矿石顺势进入预设采空区。


  在回采阶段,松动矿石需通过井下机械设备或地表提升设备从采空区进行移出。液压支架、履带式运输机、提升机等则为具体的设备配置。根据矿体的地质条件、矿石硬度和矿井深度等多重因素,决定这些设备的选取与部署。矿石的稳定性在回采过程中需要确保,二次支护是采空区常见的现象,用充填材料加固采空区避免大面积塌陷和矿石损失。


  1.3与其他回采技术的对比分析


  相比传统的底柱法、充填法等回采技术,无底柱浅孔留矿法有明显优势。使用传统底柱法,为保持上部岩层稳定,矿体中需要大量保留矿柱。此法虽然能保证矿井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但矿柱的存在也导致了矿石资源的浪费。采空区内充填废石或其他材料的方法,被称为充填法,适用于支撑上部岩层。尽管矿井塌陷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高成本和复杂操作却是其中难点。相较之下,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借助精准爆破设计与回采工艺,显著降低了对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提高了回采率,降低了矿山运营成本,实现了该技术的双重效果。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矿石提取,资源利用率优势显著,由遗留的矿柱引起的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在于无底柱浅孔留矿法无需大规模采空区支护,降低了对上部岩层的扰动和矿井塌陷风险。但此方法依赖矿体自重移动,地质条件要求高,在矿体岩石软或有断层时,维持稳定性需采取额外工程措施。在经济效益方面,传统的底柱法和充填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无底柱浅孔留矿法依靠简化工艺流程、减少支护材料使用,从而使得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2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的应用


  2.1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该技术与矿区特定地质条件的适配度较高,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多金属矿区中的应用具有高度的可行性[2]。多金属矿区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包括不同类型的矿体、层理以及岩性变异等。由于矿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矿体的硬度、厚度、倾角等,要求回采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通过浅孔爆破控制矿体的松动和移动,适应不同地质条件,实现高效矿石回收。相比传统底柱法和充填法,该技术无需保留矿石或进行复杂充填,显著提高回采率,减少资源浪费,尤其在应对矿体不规则、矿石品位不均等问题上表现出色。无底柱浅孔留矿法降低了运营成本,减少了人工和材料投入,简化工艺流程,大幅降低采矿作业的整体成本,提升了技术的经济可行性。


  2.2典型矿区的应用案例


  某矿区具有复杂地质的条件、大倾角的矿体、硬度不均的岩石,以及断层和褶皱等地质构造。为改善采矿效率,该矿区引入了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矿区地质调查包括形态、岩性特征以及力学性质等。浅孔钻爆方案由此基础设计而成,其中钻孔深度和爆破药量受精密计算控制,旨在构建足够覆盖整个矿体的松动区,并引导采空区顺利接收重力作用下滑入的矿石[3]。履带式钻机和液压支架为矿区主要设备,提升了钻孔与回采的效率。爆破过后,自重使得矿石滑入采空区,并由地下运输设备负责向地表运送。在开采过程中,无底柱浅孔留矿法提升了约15%的回采率,并降低了20%左右的损失率,减轻开采成本近30%,单位挖掘成本具有明显优势。矿区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提升显著,无严重塌陷或矿山事故。某多金属矿区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的应用效果数据,如表1所示。 

  2.3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矿区复杂的地质结构对爆破效果提出了高要求。岩体中的断层、裂隙等不均匀因素会导致爆破后的矿石松动不均,影响矿石的下滑效果和资源回采效率。优化爆破设计,矿石回采率在某矿区从常规方法的70%提升至85%以上,矿石损失率降低了约15%。


  在断层或软弱岩层区域,松动矿石的自重滑移可能引发局部或大规模塌陷,影响矿井安全。为应对此问题,矿区在实施无底柱浅孔留矿法时,需要在软弱区域采取二次支护,或引入充填加固措施,以保证矿体的稳定性。在采空区部署高精度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可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变形,并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在不稳定区域增加支护与监测措施,矿区的安全事故率降低了约50%。


  为满足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对精准性的要求,将自动导航钻机和远程控制运输系统等智能化设备纳入传统采矿装置之中。引入该自动化装备后,某个矿区取得了显着进步,钻孔精度上升了20%,大幅洇灭由人手操作产生的误差,并在稳定性回采效率方面有所提升。而借助远程控制运输系统,从采空区到地表的运输流程实现更高效的利用率,约提升15%,同时安全风险也得以有效削弱。


  微差爆破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在爆破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以及周围岩层受影响的降低。在保证矿体局部稳定性和整体安全性提升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过程中,该技术通过逐段释放炸药使得成功避免了矿井塌陷风险,并且平稳松动了矿石。


  3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的技术效果分析


  3.1回采率与资源利用率分析


  在多金属矿区中,无底柱浅孔留矿法显著提升了回采率和资源利用率。浅孔爆破作为这一技术的核心,实现高效回采。在具体实施中,选择精密操控的钻孔与爆破技术。该策略让整个矿区都被覆盖在矿体松动范围内,进而满足了矿石最大限度滑落至采空区的需要,并实现了显著提升回采率的目标。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无底柱浅孔留矿法成功减少了废石生成量,并降低了损失系数,优化了整个采空区的资源利用效果。额外空间无需为矿柱所占,有效开采面积因此增大,对提升矿石开采率具有显著贡献。精准爆破设计更将周围岩层的损伤降至最低,降低了矿石与废石的混合比例,并使得资源利用率实现了进一步提升。无底柱浅孔留矿法与传统采矿方法的回采率与经济效益对比,如表2所示。 

  3.2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采矿方法中,矿柱的保留既减少了可采矿量,又增加了运营成本。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的创新在于消除矿柱需求,从而显著提升矿石回采率和总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提高了矿山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该方法简化了支护和充填作业,减少了人力、材料和设备的投入,尤其在大规模矿区应用中表现尤为突出。


  根据福建某矿区的应用数据,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实施后,单位开采成本由原来的170元/吨降低至120元/吨,降幅达30%。在产量方面,年矿石总产量由50万吨增至60万吨,总产值从3.5亿元增加至4.8亿元,增长约37%。此外,矿区事故发生率降低了50%,为企业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此方法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空间,为多金属矿区的高效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3.3环境与安全综合评价


  应用无底浅孔留矿法带来了减少矿柱设置、避免矿柱损毁以及矿山废石的产生,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的损害。减少矿山应用的废石能降低处理成本,还减轻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体现出现代矿业对可符合持续发展的需求。依赖矿石的自然滑落和精确控制的浅孔爆破,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安全生产方面不同于传统方法,可减少对矿井整体稳定性的干扰。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多金属矿区,此技术更显示出避免因失效的矿柱导致大规模塌陷事故、提高作业安全性的显著效果。


  4技术应用的深入探讨与改进方向


  4.1应用效果的深度评估


  应用无底柱浅孔留矿法,精准的爆破设计和合理的工艺流程布置使得该技术在回采率和资源利用率方面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无底柱浅孔留矿法之后,传统方法70%左右的矿石回采率飞跃至85%以上,约15%的显著增幅实现了。同时,优秀表现在高品位矿石的回采中是降低了损失率,并对于资源利用率进行了优化。


  经济效益方面的进步显而易见:矿区每吨矿石开采成本降低30%,从原先的170元减至120元。这种花费下滑,归因于工艺流程简化以及矿柱设定消除,对支护和充填材料需求进一步削弱。年总产量同样呈上升趋势,50万吨增至60万吨,提高了约20%,并相应地带动了总产值增长—由3.5亿元涨到4.8亿元,全体升幅达37.1%。


  矿井内矿柱数量的减少带来更稳定的矿体结构和降低了坍塌风险,这是安全生产效果的表现。数据显示,2.5%的矿区安全事故发生率对比之前的5%,实现50%的事故率降低。


  环保方面,则由无底柱浅孔留矿法控制废石生成量,符合活在当代、关乎未来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减负能力;爆破设计精确度高不足赞叹,最小化对岩层干扰成就生态平衡维护者。


  4.2持续优化的技术路径


  优化无底柱浅孔留矿法需从加强爆破参数的精准控制开始,三维地质建模与爆破模拟技术的引入能实现钻孔布置与爆破顺序的精确设计[4]。对整个采区覆盖松动范围、提高下滑均匀性具有重要作用。设备适应性的提升也是关键因素。智能化钻机与自动化运输系统的使用推荐为首选,以完善在复杂地形及狭窄空间下设备的灵活性和效率。对于矿体内部应力变化实时监测急需增强,高精度应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部署至关重要,用以确保回采中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潜伏塌陷风险。持续优化上述技术路径,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复杂矿区中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将得到提升,矿山开采效益也将达到最大化。


  5结语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展示出卓越的回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多金属矿区广泛应用。资源利用率因此达到显著提高,同时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面亦具备良好优势。当前矿山开采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为未来智能化、自动化矿山发展奠定了基础,技术进步以及优化使得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更复杂地质条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可持续矿业发展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