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护肤乳液的修护及舒缓功效研究论文

2025-01-10 14:16:50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本文对两款护肤乳液的修护及舒缓功效进行研究。实验方法为每组招募至少30名敏感性、干性皮肤受试者分别使用测试样品28 d,通过乳酸刺痛试验、VISIA-CR测量面部红区相应参数,测试探头TM Hex、MX18和CM25等测定皮肤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值、血红素含量和角质层含水量。
摘要:本文对两款护肤乳液的修护及舒缓功效进行研究。实验方法为每组招募至少30名敏感性、干性皮肤受试者分别使用测试样品28 d,通过乳酸刺痛试验、VISIA-CR测量面部红区相应参数,测试探头TM Hex、MX18和CM25等测定皮肤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值、血红素含量和角质层含水量。结果表明两款乳液均具备保湿、皮肤修护及改善皮肤泛红的功效。同时通过提高太空藻H11提取物、丁二醇、沙棘籽油羟基积雪草甙等成分的用量,可以有效提升乳液修护人体皮肤屏障及舒缓降低皮肤敏感度的效果。
关键词:乳液;功效评价;修护;舒缓
敏感性皮肤一般指皮肤在病理条件下或收到外界微小刺激下出现的一种高反应状态[1-2]。目前研究认为的发生机制中,包括了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神经血管反应性增高、免疫炎症反应及微生态紊乱是较为流行的假说[1-4]。其中作为最重要的机制假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修复一直以来都是敏感性皮肤治疗的重要针对的方向与基本措施。皮肤皮脂膜、角质形成细胞及其角质层蛋白、细胞间脂质及其他连接结构形成的“砖墙”结构[5],可以防止外界的各种因素包括刺激物的侵袭[6],并且可以减少水分向外扩散,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皮肤砖墙结构主要成分包括角鲨烯、蜡脂、甘油三脂、亚油酸、亚麻酸及脂质成分神经酰胺、脂肪酸、胆固醇等[7]。因此,针对上述因素,敏感性皮肤的治疗往往也围绕着修复皮肤屏障功能、降低感觉神经的高反应性进行[3]。针对护肤品可以开展的功效,一般为补水、保湿[1-2]、舒缓、修护等。可以通过添加相应功效成分的护肤品来进行一定程度的治疗[8]。
本文研究针对一类皮肤屏障功能较差:保水力差、缺水干燥的皮肤类型,因内源性皮肤屏障受损或强光(特别是紫外线)照射、寒冷干燥环境、过度磨损、皮肤清洁过度等因素导致皮肤干燥或极干燥,恶性循环而出现泛红、刺痛、敏感等表现[9-10]。同时在使用普通护肤品时已无明显效果,也会出现刺痛感甚至红肿。研究通过不同成分添加比例的护肤品,对此类受试者的修护与舒缓效果。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两款修护霜,实验室自制。1,2-己二醇、对羟基苯乙酮、精氨酸,德之馨香精香料(南通)有限公司;EDTA二钠,诺力昂化学品(宁波)有限公司;β-葡聚糖,四川赛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勃那特螺旋藻PIRULINA PLATENSIS)提取物,佛山蓝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丁二醇,OQ Chemicals corporation;甘油,春金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环己硅氧烷;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黄原胶,CP Kelco U.S.Inc;聚二甲基硅氧烷,信越有机硅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聚甘油-10硬脂酸酯,广州瑞之友有限公司;聚甘油-3甲基葡糖二硬脂酸酯,Evonik Operations GmbH;卡波姆,路博润先进材料公司;羟基积雪草甙,广西昌洲天然药业有限公司;沙棘籽油,柏睿(广州)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植物甾醇/辛基十二醇月桂酰谷氨酸酯,味之素株式会社;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禾大化学品(上海)有限公司;硬脂醇,Emery Oleochemicals(M)Sdn Bhd。
Tewameter TM Hex型经表皮水分流失测试探头、Mexameter MX 18型黑色素和血红素检测探头、Corneometer CM825型角质层含水量测试探头,德国CK公司;Visia-CR型面部图像分析系统、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7.0 IPP,美国Canfield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测试样品制备
设计测试用乳液配方如表1所示。其中,乳液A与乳液B的主要差别在于乳液A的勃那特螺旋藻提取物(序号4,下文简称太空藻H11提取物)、丁二醇(序号6)、沙棘籽油(序号14,下文简称沙棘籽油)、羟基积雪草甙(序号19)等原料用量更多。
将A相原料加入乳化容器,搅拌并加热至80~88℃,混合均匀,保温,再将B相原料投入并混合均匀;然后将C相原料逐一加入容器并分别混合均匀;冷却至50℃以下,加入D相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后灌装。
1.2.2受试者的选择
试验在受试者志愿库里选择合格的(根据受试者筛选问卷要求)至少30位志愿者作为试验对象。
年龄为18~45岁,女性;全身健康状况良好、无重要的全身系统性疾病;面部为干性或极干性肤质;敏感性肌肤,乳酸刺痛试验反应为阳性的志愿者;能严格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时间安排,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和保密协议。
1.2.2.2排除标准
凡具有下列任一条件的必须排除进入本项试验:
目前处于孕期、哺乳期或者在接下来的两个月计划怀孕的女性;面部有急性炎症或其他皮肤疾病(如玫瑰痤疮、湿疹、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银屑病、严重的表皮脱落等);有高度敏感体质或化妆品过敏;面部具有明显晒伤、瘢痕及多毛或其他可能影响试验测量结果者;近一个月内服或外用任何可能会影响皮肤状态或反应的药物,如抗组胺药、抗生素、胰岛素、抗炎药物、维生素A、类固醇类药物、阿司匹林、甲状腺药物等;近一月内曾使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者;现在或近一个月受试部位参加其他临床实验者;三个月内面部进行过化学剥脱(果酸治疗)、微晶焕肤术、激光磨皮等美容治疗。
1.2.2.3剔除标准
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遵守研发方案(如测试期间使用其他化妆品、药物以及其他原因要求退出者)。
1.2.3测试方法
1.2.3.1受试者样品使用及客观评价测量
通过乳酸刺痛试验筛选至少30名有效合格的敏感肌受试者参加测试:入组当天及每次回访时,在室温下,将10%乳酸溶液50μL置于滤纸(0.8 cm×0.8 cm)上,放置于鼻唇沟,分别在0.5、2.5、5 min时对受试者敏感反应进行4级评定。其中无刺痛0分;轻微刺痛1分;中度刺痛2分;重度刺痛3分。然后将3次评分加总,分值大于3为阳性结果。乳酸刺痛试验结果为阳性者,可判定为敏感性皮肤,纳入本测试。
受试者按标准洁面擦干后30 min。使用VISI-A-CR面部图像分析仪进行面部拍摄,并用IPP软件在待测区域(半径r=3.5 cm)内分别进行产品侧及对照侧皮肤红色区面积占比分析,使用TMHex、MX18和CM825于试验部位检测产品侧皮肤TEWL值、血红素含量和角质层含水量,其测量值作为基线值(D0)。
领取并使用测试样品:取适量产品均匀涂抹于面部肌肤(单侧面部),另一侧面部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并以掌心轻轻按压面部以助吸收。每次使用1 g(约1元硬币大小),每天使用两次,早晚各一次,连续使用28 d。受试者在使用样品28 d(D28)后回访,再次使用D0的相关仪器进行测量。测试环境温度恒定为20~22℃,相对湿度为40%~60%。
1.2.3.2测试具体指标
皮肤经表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文中简称TEWL):本次实验由Tewameter TM Hex测试仪测得。TEWL值越大,代表单位时间、单位横截面积的经表皮水分流失量越多,反之越少。因此TEWL值降低的趋势代表了屏障受损皮肤的经表皮水分流失的恢复过程,是表征皮肤屏障是否受损的重要参数[11],也提示样品对受试者皮肤的修护效果。
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由Coreometer CM825测得,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数值越大,代表皮肤角质层的水分含量越高。即数值越大,测试区域内表面水分含量的改善效果越好,故可通过比较使用前后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变化,反映样品对皮肤角质层水分的影响。
皮肤血红素(Skin Erythema Index,文中简称EI)值:由Mexameter MX 18测试仪测得。该值表征皮肤中血红素含量,EI值越低,提示该位置皮肤血红素含量越低。即数值下降越多,皮肤泛红的改善效果越好,故可通过比较使用前后的皮肤血红素值变化,反映样品的舒缓效果。
皮肤红色区面积:由VISIA-CR拍摄的红色区图像经Image Pro Plus软件皮肤综合分析模块中的色斑分析,可衡量不同时间点在受试者待测区域选区(r=3.5 cm)中的皮肤红色区面积占比变化。皮肤泛红面积越小,提示样品的缓解泛红效果越好。故可通过比较使用前后的皮肤红色区面积占比变化,可反映产品的舒缓功效。
上述测试指标的上升/下降率计算方式:下降率(上升率)=使用样品后测量值-使用样品前测量值×100%。
1.2.3.3统计分析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各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测试数据为正态分布,则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反之则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方法均采用双尾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当测试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反之,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均采用双尾检验,检验水准α=0.05。当出现显著性差异时采用P<0.05,P<0.01进行标注。
2结果讨论
试验过程中,两个样品均有33例受试者入组,0例脱落,所有受试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37.15岁±5.63岁及36.52岁±5.36岁,符合受试者入选标准。符合方案,为有效案例。
2.1皮肤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
由图1的TEWL测试结果可知,相对于D0,使用样品28 d后,乳液A与B均存在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表明两者均可改善皮肤经表皮失水,对皮肤屏障有一定的修护作用。同时通过对比两组结果可知,变化率乳液A(-25.88%)比乳液B(-10.09%)效果更佳。
2.2皮肤角质层含水量
由图2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测试结果可知,相对于D0,使用样品28 d后,乳液A与B的数据均存在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表明两者均具备一定的保湿作用。同时通过对比两组结果可知,变化率乳液A(62.65%)比乳液B(41.62%)效果更佳。
2.3皮肤血红素值(EI)
由图3的EI测试结果可知,相对于D0,使用样品28 d后,乳液A与B均存在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表明两者均可改善皮肤泛红,有一定的舒缓功效。同时通过对比两组结果可知,变化率乳液A(-20.86%)比乳液B(-15.31%)效果更佳。
2.4皮肤红色区面积占比
由图4的皮肤红色区面积测试结果可知,相对于D0,使用样品28 d后,乳液A与B均存在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表明两者均可缓解皮肤泛红,有一定的舒缓效果。同时通过对比两组结果可知,变化率乳液A(-27.29%)比乳液B(-22.52%)效果更佳。
2.5 VISIA-CR型面部成像仪图片对比
选取1例受试者面部由VISIA-CR型面部成像仪在Cross polarizd光源下拍摄的面部红区图片,对比其在使用样品A乳液前(D0)与使用28 d后(D28)的面部皮肤改善情况,图像示例见图5。
选取1例受试者面部由VISIA-CR型面部成像仪在Cross polarizd光源下拍摄的面部红区图片,对比其在使用乳液B前(D0)与使用28 d后(D28)的面部皮肤改善情况,图像示例见图6。
2.6试验结果分析
在受试者使用样品前和使用测试样品28 d后,通过对其进行TEWL、皮肤角质层含水量、EI、皮肤红色区面积占比测试,评价样品的相关功效。综合上述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针对敏感性肌肤的受试者,乳液A、B均具有一定的修护、保湿、舒缓功效。且太空藻H11提取物、丁二醇、沙棘籽油、羟基积雪草甙含量更高的乳液A,在上述功效测试的结果均优于乳液B。
太空藻H11提取物胞内多糖含量高,除了常规螺旋藻多糖本身就具有的降低胆固醇、促进蛋白质合成等效果,该藻株多糖提取物还具备明确的皮肤修护及保湿功效,因此有较大的化妆品应用潜力[12]。
1,3-丁二醇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本身也是良好的溶解剂,水合性较好且毒性较小。是化妆品行业传统且广泛应用的多元醇保湿剂之一[13]。
沙棘籽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甾醇类物质、生育酚及β类胡萝卜素。其含有的棕榈油酸是皮肤中一种脂肪酸,能够有效治疗局部烧伤和烫伤。沙棘油具有滋润皮肤、促进皮肤组织再生和上皮组织愈合、抗炎等功效,具有悠久及广泛的皮损后治疗药用历史[14]。
羟基积雪草甙是积雪草的三萜皂苷类成分之一,也是积雪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具备抑菌、促进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生成的功能,即具有皮肤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15-16]。
因此,结合上述四款不同物理性质、特点、作用机理的成分,其组合应用提高用量后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试验乳液A、B通过添加多种的功效成分搭配,均具备减少经皮水分流失、改善皮肤泛红的功效。而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结合太空藻H11提取物、丁二醇、沙棘籽油羟基积雪草甙的特点与功效,通过提高这四种成分的使用量,可以有效提升乳液修护人体皮肤屏障及舒缓降低皮肤敏感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黎,郑捷,马慧群,等.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1):1-4.
[2]何黎.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4,38(5):473-481.
[3]鲁楠,吴敏,宋姣,等.敏感性皮肤概述及医学美容治疗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23,19(3):323-328.
[4]冯睿,蒋娟.敏感性皮肤评估及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2,38(8):573-576.
[5]Darlenski R,Sassning S,Tsankov N,et al.Noninvasive in vivo meth-ods for investigation oftheskin barrier physical proper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Biopharmaceutics,2009,72(3):295-303.
[6]董银卯,孟宏,马来记,等.皮肤表观生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2-12.
[7]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6-17.
[8]邓慧,向琼彪,陆慧泉,等.两款修护霜的临床功效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23(5):59-63.
[9]马黎,谈益妹,程英,等.面部敏感性皮肤化妆品适用性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1):1-5.
[10]涂颖,张圆瑾,何黎.功效性护肤品与敏感性皮肤[J].皮肤科学通报,2020,37(6):607-611.
[11]雅琪,胡敏,常锦绣,等.紫外线对表皮渗透屏障及其功能的影响[J].皮肤科学通报,2022,39(3):256-259.
[12]杨登亮,周雨叶,向文洲,等.一株太空培育螺旋藻诱变株的皮肤修护和保湿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2023,46(5):15-18.
[13]蒋越洋,赵毅聪,邢涛,等.1,3-丁二醇的应用与合成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21,50(11):3106-3109.
[14]臧茜茜,邓乾春,从仁怀,等.沙棘油功效成分及药理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5,40(5):76-81.
[15]林琛,王斌,刘巨钊,等.积雪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中医药信息,2023,40(8):70-77.
[16]齐陆玉,张宝林.积雪草甙、羟基积雪草甙对体外培养人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