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某铜多金属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论文

2024-09-06 17:12:1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复杂多金属矿中有价元素的分离是选矿领域的难题之一。多金属矿分离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嵌布粒度细、矿物种类复杂、伴生有次生矿物等。西藏某铜多金属矿石中含有铜、钼、金、银、硫等元素,属于复杂多金属矿。该矿石中的铜以次生硫化铜矿物为主,由于铜矿物的粒度分布不均、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矿物间嵌布关系密切,且辉钼矿的含量低,因此,需通过细磨才能使铜、钼矿物获得较好的解离效果。矿石中约40%的金与硫化铜矿物关系密切,易进入到铜精矿中。
摘要:复杂多金属矿中有价元素的分离是选矿领域的难题之一。多金属矿分离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嵌布粒度细、矿物种类复杂、伴生有次生矿物等。西藏某铜多金属矿石中含有铜、钼、金、银、硫等元素,属于复杂多金属矿。该矿石中的铜以次生硫化铜矿物为主,由于铜矿物的粒度分布不均、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矿物间嵌布关系密切,且辉钼矿的含量低,因此,需通过细磨才能使铜、钼矿物获得较好的解离效果。矿石中约40%的金与硫化铜矿物关系密切,易进入到铜精矿中。
关键词:次生矿物;包裹;嵌布特征;矿石结构构造
工艺矿物学是矿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以研究矿物处理和矿物原料加工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在选矿方面,工艺矿物学主要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矿石的矿物组成,矿石的结构和构造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矿物在选矿过程的行为,为诠释选矿机理、制定选矿工艺方案和实现选矿过程优化提供矿物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多金属矿,本研究借助XRF分析、化学多元素分析、物相分析、XRD分析、显微镜下矿物鉴定、MLA检测及ToF-SIMS分析等测试手段,对西藏某伴生稀贵金属铜钼矿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该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矿物的嵌布特征,确定了矿石的类型。
1原矿的主要化学性质
1.1原矿的光谱分析及化学成分分析
(1)原矿的光谱分析光谱分析结果为:CaO含量0.133%、Cu含量0.52%、Fe含量4.28%、Al2O3含量13.11%、As含量0.03%、Ba含量0.025%、Be含量小于0.005%、Bi含量小于0.005%、Cd含量小于0.005%、Co含量0.01%、Cr含量小于0.005%、Li含量小于0.005%、MgO含量为0.45%、Mn含量0.011%、Ni含量为0.0061%、Pb含量为0.029%、Sb含量小于0.005%、Sn含量小于0.005%、Sr含量0.046%、Ti含量0.095%、V含量0.009%、Zn含量0.01%。
(2)原矿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为:Cu含量0.50%、Mo含量0.008%、Au含量0.05g/t、Ag含量0.37g/t、Fe含量4.48%、S含量4.41%、C含量0.035%、Al2O3含量13.90%、CaO含量为0.091%、MgO含量0.42%、K2O含量为2.69%、Na2O含量为0.063%、Ti含量0.087%、Pb含量0.018%、Zn含量0.0083%、Ge含量小于0.005%、SiO2含量69.64%、P含量0.043%。As含量0.039%、Sb含量小于0.005%、Bi含量小于0.005%、Hg含量小于0.00029%、MFe含量小于0.005%。
由原矿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该矿石中的有价元素主要为Cu,品位为0.50%;伴生有价元素具有种类多、品位低的特征,其中Au、Ag和Mo的品位分别为0.05g/t、0.37g/t和0.008%,有害元素As的品位为0.039%。
1.2矿石中铜、钼、金、银的化学物相分析
对-0.074mm占100%样品中的铜、钼、金和银进行了化学物相分析,铜物象化验结果为,自由氧化铜含量为0.01%、次生硫化铜含量为0.45%、原声硫化铜含量为0.03%,铜总含量为0.49%。钼物象化验结果为,氧化钼含量为0.0003%、硫化钼含量为0.0079%,钼总含量为0.0082%。金物象化验结果为,裸露金含量为0.036g/t、硫化物包裹金含量为0.010g/t、其他金含量为0.05g/t,金总含量为0.51g/t。银物象化验结果为,自然银含量为0.01g/t、裸露硫化银含量为0.2g/t、硫化物包裹银含量为0.09g/t、其他银含量为0.06g/t,银总含量为0.36g/t。
化学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铜主要以次生硫化铜的形式存在,占总铜的91.84%,其次是以原生硫化铜矿形式存在,其占有率为6.12%;钼主要以硫化钼的形式存在,占总钼的96.34%;金以裸露金为主,其占有率为70.59%,其次为硫化物包裹金,其占有率为19.61%;银以裸露硫化银为主,其占有率为55.56%,其次为硫化物包裹银和其他矿物包裹银,其占有率分别为25.00%和16.66%。
1.3矿石的矿物组成
矿石中的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蓝辉铜矿和斑铜矿,其次为砷黝铜矿,另有微量黄铜矿、硫砷铜矿、铜蓝;钼矿物是辉钼矿;金矿物有自然金、碲金矿、银金矿和碲金银矿;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另有少量碲银矿、硫铋银矿、硒银矿和自然银;其他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另有少量褐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金红石、方铅矿、闪锌矿、毒砂、自然铜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白云母、高岭石,另有少量明矾石、叶腊石,微量长石、磷钙铝矾、锆石、磷铝铈矿、菱磷铝锶矾、重晶石、磷灰石、方解石、镁电气石。
1.4矿石的构造及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其次为脉状构造、土状构造等。
浸染状构造。矿石中的黄铁矿多呈星散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中,形成浸染状构造。
斑杂状构造。黄铁矿呈大小不一的粒状集合体分布在脉石矿物中,形成斑杂状构造。
脉状构造。黄铁矿呈脉状分布在脉石矿物裂隙中,形成脉状构造。
土状构造。矿石中的长石、云母等硅酸盐矿物经风化作用后形成黏土矿物,构成土状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晶结构,其次为镶边结构、交代结构、自形—半自形晶结构、包含结构、胶状结构、压碎结构等。具体表现如下。
他形晶结构。黄铁矿、辉铜矿、斑铜矿等硫化物大部分呈不规则粒状嵌布在脉石矿物中,很少具备完好的晶面,形成他形晶粒状结构。
镶边结构。蓝辉铜矿沿边缘交代斑铜矿,形成镶边结构。
交代结构。斑铜矿被辉铜矿交代,形成交代结构。
自形—半自形晶结构。少部分黄铁矿具有完好或部分完好的晶面,辉钼矿常呈片状集合体分布在脉石矿物中,片理清晰,形成自形—半自形晶结构。
包含结构。黄铜矿呈圆粒状包裹于黄铁矿中,呈包含结构。
胶状结构。褐铁矿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脱水而产生不规则状的裂隙,破裂面具贝壳状纹,构成胶状结构。
压碎结构。黄铁矿颗粒因压力而产生裂缝、小位移及具尖角的碎块,呈压碎结构。
2矿石中重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2.1辉铜矿(Cu2S)、蓝辉铜矿(Cu9S5)
辉铜矿和蓝辉铜矿是矿石中最主要的铜矿物,二者在矿石中的紧密嵌布。辉铜矿和蓝辉铜矿中可混入Fe、Co、Ni、As、Ag等杂质元素,为了解其成分特征,特进行了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成分分析,分析结果为辉铜矿和蓝辉铜矿的成分均较为稳定,大部分不含杂质元素,个别含微量的杂质元素Fe。辉铜矿和蓝辉铜矿常与斑铜矿、铜蓝、砷黝铜矿、黄铜矿等其他铜矿物紧密嵌布,辉铜矿主要被蓝辉铜矿和铜蓝沿边缘和裂隙交代;少量辉铜矿可交代斑铜矿、黄铜矿;有时可见其交代砷黝铜矿或被自然铜交代。此外,也有少部分辉铜矿、蓝辉铜矿呈不规则状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偶尔可见其分布于脉石矿物与黄铁矿的接触粒间。辉铜矿和蓝辉铜矿的粒度粗细不均,最粗可达0.40mm,分布范围主要在0.03mm~0.15mm之间。
2.2斑铜矿(Cu5FeS4)
斑铜矿是矿石中重要的铜矿物之一,常呈不规则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部分斑铜矿与其他硫化铜矿物共生关系密切,如少量辉铜矿、蓝辉铜矿、铜蓝等可沿边缘交代斑铜矿,构成镶边结构;有时可见斑铜矿交代黄铜矿,形成交代结构。斑铜矿粒度分布不均,最粗可达0.50mm,分布范围主要在0.03mm~0.15mm。
2.3砷黝铜矿(Cu12As4S13)、硫砷铜矿(Cu3AsS4)
砷黝铜矿是矿石中的主要铜矿物之一,含量达到0.13%,另有微量的硫砷铜矿,二者均为As元素的主要载体矿物。通常,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中可存在完全和部分的Sb-As元素类质同象替代现象。因此,为了解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的元素组成,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成分分析,分析结果为砷黝铜矿大部分不含Sb,少部分含有微量的Sb,其Cu含量在47.32%~53.75%,As含量在16.62%~21.47%,S含量在26.41%~29.79%;硫砷铜矿成分较为稳定,不含Sb,少量可含有不高于1%的Fe,Cu含量在47.56%~48.69%,As含量在19.39%~20.45%,S含量在31.00%~32.05%。
矿石中的砷黝铜矿常交代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等早期硫化物,其中,与黄铁矿的共生关系紧密;少量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呈不规则状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偶见其呈微细粒包裹于黄铁矿裂隙中。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的粒度均较细,主要分布在0.05mm以下。
2.4黄铜矿(CuFeS2)
蓝辉铜矿和铜蓝交代;部分黄铜矿沿黄铁矿边缘和裂隙充填交代;少量黄铜矿呈微细粒嵌布于脉石矿物中。黄铜矿粒度分布不均,最粗可达0.80mm,分布范围主要在0.03mm~0.15mm之间。
2.5辉钼矿(MoS2)
辉钼矿常呈片状或以片状集合体形式嵌布于脉石矿物中,与白云母关系较密切,主要嵌布在白云母集合体中或石英颗粒与白云母集合体的接触部位。部分辉钼矿与黄铁矿紧密嵌布。
2.6金矿物(Au)
将0~2mm综合样破碎至0.3mm以下,将其制成环氧树脂片,然后利用光学显微镜、矿物自动分析仪(MLA)对样品中的金矿物和银矿物进行研究。通过对总数约800余万颗亮矿物颗粒的检测分析,共查找到金矿物28颗、银矿物84颗,对金矿物的成分和嵌布特征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物种类包括有自然金、碲金矿和碲金银矿。由于样品为细碎样品,因此部分金矿物以裸露金的形式存在。矿石中的裸露金(占有率为32.78%)、裂隙金(占有率为35.22%)和包裹金(占有率为32.00%)的占有率均较为接近。矿石中的金与黄铁矿和硫化铜矿物关系密切,约50%的金与黄铁矿相关,约40%的金与硫化铜矿物相关,另有约10%的金与脉石矿物相关。金矿物粒度普遍较细,本次研究所发现的金矿物颗粒短径均在0.01mm以下。
2.7银矿物(Ag)
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另有少量碲银矿、硫铋银矿、硒银矿和自然银。矿石中的裸露银占38.53%、裂隙银占23.83%,有37.64%的银以包裹银的形式存在,这些银主要与辉钼矿关系密切,其次与硫化铜矿物、脉石矿物和黄铁矿相关。其中大部分被硫化铜矿物和黄铁矿包裹,另有11.60%的银被脉石矿物包裹。本次研究所发现的银矿物颗粒短径均在0.01mm以下。
2.8黄铁矿(FeS2)
黄铁矿是矿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矿物,主要呈他形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少量可呈半自形粒状分布;少部分黄铁矿中包裹有黄铜矿、蓝辉铜矿、金红石等矿物;有时可见黄铁矿与辉钼矿共生在一起。
2.9白云母(KAl2(Si3Al)O10(OH)2)、高岭石(Al2(Si2O5)(OH)4)
白云母、高岭石是矿石中含量较高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常包裹有石英或与石英紧密连生,较集中于0.05mm~0.40mm之间。
3铜、钼、金、银和砷的赋存状态
矿石中的铜主要赋存在辉铜矿和蓝辉铜矿中,其次赋存在斑铜矿中,另有少量赋存在砷黝铜矿、硫砷铜矿、铜蓝和黄铜矿中。
钼以独立矿物辉钼矿的形式存在。
金主要以独立矿物自然金、碲金矿和碲金银矿的形式存在。
银主要以独立矿物辉银矿的形式存在,另有少量碲银矿、硫铋银矿、硒银矿和自然银等。
砷主要赋存在砷黝铜矿中,另有少量赋存在硫砷铜矿和毒砂中。
4影响矿石中铜、钼、金和银回收的矿物学因素
矿石中的铜主要以辉铜矿、蓝辉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和黄铜矿等硫化铜矿物的形式存在,其中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是As的主要载体矿物,它们与其他硫化铜矿物可浮性相近,易于进入铜精矿中,从而导致铜精矿中的砷超标。
矿石中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与黄铁矿的嵌布关系较为密切,并且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的粒度均较细。因此,可通过强化对S的抑制来降低铜精矿中As的含量,但会造成一定的Cu回收率损失。
矿石中约40%的金与硫化铜矿物关系密切,易进入到铜精矿中。另外,约50%、10%的金与分别黄铁矿和脉石矿物相关,进入到铜精矿中的难度较大。
矿石中的裸露银占38.53%、裂隙银占23.83%,其中裂隙银在进一步的磨矿过程中易于裸露,它们均有利于银的回收;在包裹银中,包裹于硫化铜矿物中的银易于进入铜精矿中,有利于银的回收;另有部分脉石矿物包裹银,可能损失在尾矿中,从而影响银的回收率。
矿石中存在较多白云母、高岭石、叶腊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其具有可浮性好、易泥化的特点,因此需采用合适的磨矿工艺减少过磨,同时在浮选过程中加强对其的抑制。
矿石中的钼赋存在辉钼矿中,辉钼矿的粒度较细易损失在尾矿中。
5结论
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的有价元素主要为Cu,品位为0.50%;伴生有价元素种类多、品位低,其中Au、Ag和Mo的品位分别为0.05g/t、0.37g/t和0.008%,有害元素As的品位为0.039%。
矿石中的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蓝辉铜矿和斑铜矿,其次为砷黝铜矿,另有微量黄铜矿、硫砷铜矿、铜蓝;钼矿物是辉钼矿;金矿物包括自然金、碲金矿和碲金银矿;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另有少量碲银矿、硫铋银矿、硒银矿和自然银。其他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另有少量褐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金红石,微量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白云母、高岭石,另有少量明矾石、叶腊石等。
矿石中约40%的金与硫化铜矿物关系密切,易进入到铜精矿中。
矿石中存在部分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难以通过物理选别的方式与其他铜矿物进行分离,会造成铜精矿中砷超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