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提高矿井通风安全性的分区域通风系统设计论文

提高矿井通风安全性的分区域通风系统设计论文

4

2024-06-29 17:22:56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煤矿的通风系统是开采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煤矿的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分区域通风系统以其气流独立、风路短、阻力小的优点在矿井通风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针对某煤矿的通风系统进行南北区分区域通风系统的设计,并对通风系统进行风阻的测定,从而进一步优化通风系统的布置,布置煤矿的通风安全。

  摘要:煤矿的通风系统是开采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煤矿的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分区域通风系统以其气流独立、风路短、阻力小的优点在矿井通风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针对某煤矿的通风系统进行南北区分区域通风系统的设计,并对通风系统进行风阻的测定,从而进一步优化通风系统的布置,布置煤矿的通风安全。

  关键词:煤矿通风;分区域;风阻;通风阻力;安全

  0概述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结构形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动力。我国大量的煤矿采用井下作业的方式开采,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需要通风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随着采煤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的开采深度及推进长度不断增加,对矿井的通风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某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通风系统进行设计分析,采用分区域布置的方式进行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并针对通风系统的性能进行实验分析[2],并进一步优化通风系统,提高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1矿井分区域通风系统的设计

  矿井开采过程中通风系统是必备的安全系统,主要通过风扇及通风网路组成,气流通过矿井的入风井口进入矿井后,在风扇的作用下,通过各用风场所后进入回风井,从而排出矿井内部[3],气流所流经的整个路线称为通风系统。经过通风系统的作用,向井下的各用风场所输入新鲜的空气,并将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带出矿井,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且在发生矿井灾害时,提高通风系统的调节控制风量及方向[4],减小灾害的作用。在进行矿井的通风系统设计时,分区域式的通风系统具有气流独立、互不影响、风路短、阻力小的优点,且具有较强的经济性,成为矿井通风系统的主要设计方式[5]。

  针对某煤矿的分布特征进行分区域通风系统的设计,矿井分为两个主采区,北区的煤层平均厚度为36.5 m,南区的煤层平均厚度为48.5 m,煤层的平均分布倾角为86。,属于近直立煤层,煤层的倾角较大,不利于工作面的通风。采用分区域的设计方式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设计,依据矿井的分布,南北两区进行独立设计,北区采用主斜井、副斜井为进风口,回风立井为回风口;南区采用副立井、副斜井为进风口,回风立井为回风口[6]。依据矿井的分布及工作面长度,设计北区的总回风量为7 250 m3/min,负压为560 Pa,南区的总回风量为6 950 m3/min,负压为650 Pa,通风系统的分布如图1所示。

image.png

  2矿井通风系统的性能分析

  2.1通风阻力测试

  采用阻力测定的方式对矿井的分区域通风系统进行性能分析,采用气压计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压力测定[7]。在南北区分区域的通风系统中,各选择1条气流路线长、风量最大且能够反映通风系统特性的线路作为主测路线[8],测点的布置同样标注在图1中。其中,北区的主测路线主要为副斜井口经过+500m水平车场到达出车端,经+500 m水平煤层北巷到达煤层南巷,通过+575 m回风上山,到达+585 m总回风,进入回风立井完成回风;南区的主测路线主要为新副井井口经过井底到达+400 m水平大巷,经过+425 m轨道上山到达水平巷道,进入南区回风立井完成回风。测试过程中进行测点布置时,要保证测点位置的支护完整,没有影响通风的杂物存在[9],且所在位置通风稳定,尽量靠近标高的控制点。

  2.2通风阻力测定结果分析

  通过对矿井分区域通风系统的阻力测定,得到南北区域两条主测路线的阻力坡度及百米风阻的分布如图2、图3所示。在图2中,测点1-4为进风段,4-7为用风段,7-10为回风段。从图2中可以看出,南区主测路线上进风段及用风段的阻力上升较为均匀,用风段的阻力值由320 Pa上升至390 Pa,在回风段的通风阻力上升较快,快速上升至620 Pa,这是由于南区的回风段长度过长,使得随着风流路线的增加,有效的通风面积逐渐较小,气流的密度增加,造成巷道气流得到粗糙度增加[10],从而引起摩擦阻力的快速增加。对主测路线上的总阻力值进行统计,得到回风段的阻力值占比为56.5%。南区主测路线的百米风阻变化较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以测点6的百米风阻最大,达到0.5 kg/m7,然后逐渐减小。

image.png

  在图3中,测点1-3为进风段,3-5为用风段,5-7为回风段。从图3中可以看出,北区主测路线上进风段及用风段的阻力上升较为变化较小,在回风段5-6上的通风阻力上升平缓,而6-7段的阻力值急剧上升,用风段的阻力值由180 Pa上升至620P a,这是由于北区的回风段通风面积较小,从而引起摩擦阻力的快速增加。对主测路线上的总阻力值进行统计,得到回风段的阻力值占比为74.5%。北区主测路线的百米风阻变化较小,基本呈稳定分布的状态,以测点4的百米风阻最大,达到0.2 kg/m7。

  3矿井分区域通风系统的优化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采用分区域设计的方式进行通风系统的设计,南北分区的回风段阻力值均占比较高,由于两个分区的负压值相差较小,造成了南北分区之间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及平衡性较差[11],从而影响矿井的通风安全,需对通风系统进行一定的优化补充。

  煤矿分区通风系统风量不稳定的原因在于南北分区的大角联失稳,且自然风压的存在对北区风机的影响较大,使得通风机的效率降低。针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一定的优化,在分区设计的基础上,对北区采用增加阻力的调节,改变通风阻力的分布曲线[12],使南北分区之间得到压差增大,从而保证大角联分支的风量及方向稳定。为此,在北区各生产水平上增加调节风墙及风门等设施,提高矿井的负压,从而减小自然风压的影响,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保证煤矿的通风安全。

  4结论

  1)矿井通风系统对煤矿的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采用分区域的通风系统设计具有气流独立、互不影响、风路短、阻力小的优点,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性。针对某煤矿的分布特征,进行南北区分区域通风系统的设计,实现通风系统的分区运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角联区域。

  2)对所设计的南北分区通风系统进行通风阻力的测定,选择各自分区的测定路线,结果表明,南北分区的风量较大,但总阻力值较小,回风段的阻力值占比较大,造成两个分区的负压值相差较小,受到自然风压的影响较大,造成通风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3)对分区域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北区进行通风设施的增加,提高通风的阻力值,从而提高北区的负压值,从而避免自然风压的影响作用,保证通风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煤矿的通风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晴.隰东煤业通风系统优化方案优选实践[J].煤,2022,31(10):57-58.

  [2]韩利军.煤矿通风系统风流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能源与节能,2022(9):219-221.

  [3]彭云,李开文.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回风特性与优化[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22,74(5):74-78.

  [4]杜晓科.煤矿巷道中智能化通风系统的应用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22,37(9):248-249.

  [5]张水平,吝子岩,潘允敬,等.漂塘钨矿井下智能通风系统的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2022,31(8):86-92.

  [6]李金蓉,杨玉中.DS理论-贝叶斯网络下的煤矿通风系统风险评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2,32(8):146-153.

  [7]余方超.王庄煤矿北栗风井通风系统调整预测分析[J].矿业装备,2022(4):21-23.

  [8]潘晋.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能源与节能,2022,(7):119-120.

  [9]王志伟.矿井通风系统风流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判断方法研究[J].山西化工,2022,42(03):193-194.

  [10]管箐.煤矿分区开采通风系统的设计分析[J].山西冶金,2022,45(3):221-222.

  [11]王振飞.长距离矿井通风系统阻力信息管理方式探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22,47(3):89-91.

  [12]王振飞.煤矿安全生产视角下井下通风系统稳定性仿真预测[J].矿业装备,2022(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