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太钢粉煤灰高浓度浮选脱碳试验研究论文

太钢粉煤灰高浓度浮选脱碳试验研究论文

5

2024-06-29 17:18:4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粉煤灰加气砼建材的工业生产矿浆质量分数在50%以上,为验证太钢粉煤灰在该浓度下的浮选脱碳的可行性,并与实际生产工艺形成低成本联动。本试验采用一段式浮选,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散剂试验,探究矿浆质量分数为50%条件下的最佳浮选脱碳条件。结果表明:在充气量120 L/h,硅酸钠1 000 g/t,煤油800 g/t,仲辛醇150 g/t条件下,粉煤灰的烧失量最低,为2.31%,产率达到84.00%。少量添加硅酸钠能够有效改善浮选效果,相较于无添加组,粉煤灰烧失量降低0.60%,产率提高0.86%。

  摘要:粉煤灰加气砼建材的工业生产矿浆质量分数在50%以上,为验证太钢粉煤灰在该浓度下的浮选脱碳的可行性,并与实际生产工艺形成低成本联动。本试验采用一段式浮选,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散剂试验,探究矿浆质量分数为50%条件下的最佳浮选脱碳条件。结果表明:在充气量120 L/h,硅酸钠1 000 g/t,煤油800 g/t,仲辛醇150 g/t条件下,粉煤灰的烧失量最低,为2.31%,产率达到84.00%。少量添加硅酸钠能够有效改善浮选效果,相较于无添加组,粉煤灰烧失量降低0.60%,产率提高0.86%。

  关键词:粉煤灰;浮选;脱碳;分散剂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常被用作加气砼板、粉煤灰砖、混凝土等原料[1-2]。不同地区、不同工艺产生的粉煤灰性质差异较大,通常表现为烧失量、细度、成分差异等。其中未燃尽的碳是烧失量的主要来源,过高的烧失量会影响粉煤灰的等级,甚至降低粉煤灰建材产品性能[3-4],因此,许多研究者从粉煤灰脱碳的角度出发,探究了诸多方法,如薛芳斌[5]选用山西某电厂烧失量为17.14%的粉煤灰为原料,探究了不同药剂制度对粉煤灰浮选脱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煤油2 000 g/t,2#油2 000 g/t的条件下浮选效果最佳。李海兰[6]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一粗四精一扫”的浮选流程,探究了超声场下粉煤灰浮选脱碳的最佳工艺条件,实现粉煤灰的有效回收。

  上述研究均能取得良好的脱碳效果,但在粉煤灰建材产品工业生产中难以与现有的工艺相匹配,具体表现在成品水分过高、工艺复杂、成本偏高等。因此,本试验结合建材生产的矿浆浓度,研究了太钢粉煤灰浮选脱碳的可行性,为粉煤灰综合利用提供新思路。

  1试验原料分析

  试验所用粉煤灰来自于宝武环科山西公司,是由太钢的煤粉炉发电机组产生的,粉煤灰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粒度分布如图1所示,XRD图谱如图2所示。

image.png

  由表1可知,粉煤灰中SiO2质量分数为46.30%、Al2O3质量分数为33.37%,其活性较高,是生产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粉煤灰的C质量分数为8.29%,可通过浮选进一步脱碳,以提高粉煤灰的质量。由图2的粒度分布可知,粉煤灰的粒径较细,D50、D90分别为61.01μm和149.7μm,结合其烧失量和粒径分布可知,该粉煤灰属于二级灰。

image.png

  由图2可知,构成粉煤灰的主要相为非晶玻璃体,少量的石英,以及高温燃烧—冷却过程中生成晶体相莫来石,其分子式为3Al2O3·2SiO2。

  2试验方案

  2.1试验设备及参数

  主要设备有:Bettersize3000激光粒度仪;XFD 1 L浮选机,转速2 000 r/min;抽滤机;干燥箱;电子天平;箱式电阻炉;D8 DISCOVER A25 X射线衍射仪等。

  2.2试验方案

  本试验选择煤油作为捕收剂,仲辛醇作为起泡剂,粉煤灰的烧失量测定依照GB/T 176—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浮选流程如图3所示,采用一段浮选工艺。首先将原料进行烘干,温度为90℃,时间2 h;称取500 g粉煤灰置入1 L的浮选槽中,加水没过刻度线;开启叶轮搅拌,调浆时间为5 min;添加分散剂2 min(只在分散剂试验中添加);添加捕收剂3 min;添加起泡剂1 min;开启充气10 s后进行刮泡,直至泡沫层中无矿物浮出,结束浮选。

image.png

  粉煤灰建材工业生产的矿浆质量分数为50%左右,因此,本试验控制矿浆质量分数为50%。单因素条件试验:分别探究不同充气量(40~200 L/h)、不同捕收剂质量浓度(200~1 000 g/t)、不同起泡剂质量浓度(50~250 g/t)对粉煤灰脱碳浮选的影响,得到最佳浮选条件。分散剂试验:在上述最佳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硅酸钠(50~200 g/t),探究分散剂对高浓度矿浆浮选效果的影响。

  3结果与讨论

  3.1充气量

  根据经验选定煤油用量为600 g/t,起泡剂用量为150 g/t,进行不同充气量浮选试验。充气量分别为40、80、120、160、200 L/h,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image.png

  由图4可知,在充气量为120 L/h时,浮选效果最佳,此时粉煤灰的烧失量为3.28%,产率为80.08%。在充气量为40 L/h时,由于矿浆质量分数为50%,产生的泡沫层较少,难以将粉煤灰中的碳完全捕收,导致其烧失量偏高,为5.38%。当继续增大充气量至200 L/h时,粉煤灰的烧失量变化幅度较小,但产率明显降低78.58%,此时泡沫层不稳定,产生严重的水流夹带,导致产率降低。所以,当充气量为120 L/h时,泡沫层较为稳定,矿化后的气泡能够保持稳定的体积而不破裂。

  3.2捕收剂

  确定充气量为120 L/h,起泡剂用量为150 g/t,进行不同捕收剂用量浮选试验。捕收剂用量分别为200、400、600、800、1 000 g/t,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image.png

  由图5可知,当煤油用量为800 g/t时,粉煤灰的烧失量趋于平稳为2.91%,产率为83.87%。继续增大捕收剂用量至1 000 g/t时,粉煤灰的烧失量恒定,但产率减少至83.42%,说明此时捕收剂的选择性降低,在浮选的同时将尾矿捕收至泡沫层。由此可知最佳的煤油用量为800 g/t。

  3.3起泡剂

  确定充气量为120 L/h,捕收剂用量为800 g/t,进行不同起泡剂用量浮选试验。起泡剂用量分别为50、100、150、200、250 g/t,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image.png

  由图6可知,当仲辛醇用量在100~200 g/t时,粉煤灰脱碳浮选的效果较好,最佳用量为150 g/t,此时粉煤灰的烧失量为2.93%,产率为83.14%。当仲辛醇用量为50 g/t时,起泡效果较差,泡沫量少,无法携带过多精矿至泡沫层,导致粉煤灰烧失量偏高,为3.97%。当仲辛醇用量为250 g/t时,产生的泡沫过多,极大地缩短了诱导时间,容易造成水流夹带现象[7],且泡沫层不稳定,导致部分精矿回落至矿浆中。此时,粉煤灰的烧失量最高,为3.76%,产率降低至79.24%。

  3.4分散剂试验

  通过上述试验确定最佳浮选条件为:矿浆质量分数50%,充气量120 L/h,捕收剂用量800 g/t,起泡剂150 g/t。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散剂试验,添加模数为2.0的硅酸钠,添加量为500、1 000、1 500、2 000 g/t,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

image.png

  由图7可知,硅酸钠用量为0 g/t时,为前期试验的最佳浮选条件,此时,粉煤灰的烧失量为2.91%,产率为83.14%,在单因素试验中效果最佳。当硅酸钠添加量在1 000 g/t时,可显著提高浮选效果,粉煤灰的烧失量明显降低,由2.91%降低至2.31%,且产率有小幅度上升,由83.14%升高至84.00%。这是因为硅酸钠既有分散作用,也有抑制作用。由于矿浆浓度较高,流动性较差,当少量添加硅酸钠时,可有效防止颗粒的沉降和絮凝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浮选效率[8]。当硅酸钠添加量过高时,反而起到了抑制剂的效果,使得捕收剂的作用效果下降,精矿难以浮出。因此,当硅酸钠添加至2 000 g/t时,粉煤灰的烧失量大幅度提高至5.41%。

  4结论

  1)在矿浆质量分数为50%的条件下,最佳的浮选条件为:充气量120 L/h,硅酸钠1 000 g/t,煤油800 g/t,仲辛醇150 g/t。该条件下粉煤灰的烧失量最低,为2.31%,产率能够达到84.00%。

  2)添加1 000 g/t的硅酸钠能够显著改善浮选效果,相较于无添加组,粉煤灰烧失量降低0.60%,产率提高0.86%。

  3)本试验从工艺的角度验证了太钢粉煤灰50%浓度下的浮选脱碳可行性,可与实际建材生产工艺形成联动,浮选后的矿浆无需脱水即可进行建材生产。

  参考文献

  [1]邓庆德,姬海宏,胡鑫,等.燃煤电厂飞灰脱碳技术研究进展[J].华电技术,2018,40(10):56-58.

  [2]姚明钊,李强,张跃军,等.高浓度浮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矿业,2016,32(4):75-77.

  [3]毕雯惠,朱亚光,徐培蓁,等.浮选脱碳粉煤灰砂浆性能试验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3,44(2):1-8.

  [4]桂夏辉,邢耀文,曹亦俊,等.低品质煤泥浮选过程强化研究进展及其思考[J].煤炭学报,2021,46(9):2715-2732.

  [5]薛芳斌,纪莹璐,宋慧平,等.粉煤灰浮选脱碳试验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3(4):14-16.

  [6]李海兰,王凡,王录峰.超声波辅助粉煤灰浮选脱碳[J].洁净煤技术,2018,24(4):46-49.

  [7]赵乐,牛超.低阶煤煤泥浮选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22(12):65-68.

  [8]李大虎,汪录,徐东方,等.Na2SiO3强化煤和蒙脱石浮选分离的作用机理研究[J].煤炭工程,2023,55(5):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