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中臭氧的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方法论文

2024-06-26 13:43:4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本文针对大气环境中臭氧的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方法展开探讨,设计了离子色谱检测方法,明确了实际检测过程中的实验条件、方法以及计算分析内容。该方法具有干扰物质较少、灵敏度较高,计算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可用于环境臭氧浓度的检测。
摘要:本文针对大气环境中臭氧的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方法展开探讨,设计了离子色谱检测方法,明确了实际检测过程中的实验条件、方法以及计算分析内容。该方法具有干扰物质较少、灵敏度较高,计算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可用于环境臭氧浓度的检测。
关键词:大气环境;臭氧;被动采样-离子
0引言
臭氧作为大气当中的微量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性,不仅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气体,而且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因此,近年来逐渐加强了对于空气当中臭氧浓度的监测。在实际监测过程中,需要进行空气样品采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主动采集和被动采集,监测方法包括靛蓝褪色反应法、分光光度法等[1-2]。本文结合以往工作经验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设计了臭氧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方法,以期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1实验方法
1.1仪器试剂
臭氧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在实际展开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主要仪器见表1。
结合臭氧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法原理,实验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试剂包括亚硝酸、磷酸氢二钾、分析纯、硝酸根标准溶液、甘油以及超纯水。使用准备好的原材料,配置吸收液,配置方法如下:称取0.01 g的亚硝酸钠,加入自制超纯水至10 g;0.02 g磷酸氢二钾,加入超纯水至10 g;称取1 g的甘油,并加入超纯水至10 g。此吸收液成分为0.1%的亚硝酸钠、0.2%的磷酸氢二钾以及10%的甘油。
1.2色谱条件
此次实验过程中,色谱条件如下:分析柱AS18(250 mm×4 mm)、保护柱AG18(50 mm×4 mm)、检测器为电导检测器、流速为1.0 mL/min、抑制器电流为75 mA、柱温为30℃、进样量为25μL。淋洗过程中的梯度程序,见表2。
1.3采样提取
在实际展开被动采样的过程中,为保障采样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加强对于采样器安装环节的重视,确保采样器各零部件干净、无污染,可将其放入真空干燥箱当中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将100μL吸收液滴到滤纸上,将安装好的采样器存放到聚丙烯塑料瓶当中备用。
采样时需要注意以下操作要点:将采样器放入被检测环境当中,合理选择采样位置,避免受到阳光直射,严禁放在风口位置,以免影响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控制采样器之间的距离,相邻采样器的间距应在10 cm以上;采样时间在3~9 d左右;采样后需将吸收膜与底膜收入瓶中,然后加入5 mL超纯水,提取15 min;提取后需使用0.45μm的滤膜对提取液进行过滤,以备色谱测定使用[3]。
1.4实验方法
1.4.1离子色谱检测法
离子色谱检测法的主要原理就是将样品与亚硝酸钠混合,在臭氧氧化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硝酸根,在此过程中,化学反应会按照1∶1比例展开,以硝酸根的增量反应环境当中臭氧的浓度,实现间接测定。反应方程式为式(1):
NaNO2+O3 NaNO3+O2↑(1)
在该原理的基础上,设计被动吸收液进行臭氧含量检测。同时,通过添加磷酸氢二钾,使得吸收液呈现出碱性,用于吸收酸性气体,并发挥其催化剂作用,以此提高反应速度;在此过程中,甘油主要起到的是保湿的作用。
1.4.2容器清洗
由于离子色谱检测方法本身具有较强的灵敏度,器具本身的污染离子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干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在展开实验之前,需要对所使用的器具进行严格清洗,保障洁净程度。对此,需要先使用5%的硫酸溶液将玻璃器具浸泡12 h,然后使用超纯水洗净,再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4 h,再使用超纯水洗净。最后,用离子色谱仪进行检测,确保各离子峰高始终在0.01μS以下时,可用于后续实验[4-5]。在清洗容器的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条件,通过超声或者加热的方式缩短清洗时间。
1.4.3标准曲线绘制
配置质量浓度分别为0.025、0.05、0.1、0.5、1.0、2.5 mg/L以及10 mg/L的硝酸根标准溶液,采用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标准曲线,为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要求煤种浓度标样连续进行两次测定,通过取平均值的方式,确定检测结果。将离子的峰面积设置为纵坐标、标准溶液浓度设置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5 6x-0.001,线性范围为0.025~10 mg/L,相关系数为1,这表明硝酸根离子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明确线性关系,而且线性范围较宽,同时也证实了该色谱条件较为合理,可用于后续实验当中。
1.4.4标样精确度
为保障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需要进一步确定标样精确度。对此,需要配置1 mg/L以及0.1 mg/L两种不同质量浓度的硝酸根混合标样,并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反复进行6次重复试验,并求出不同浓度的平均值以及相对标准偏差,得到1 mg/L时峰面积的平均值为0.157μS·min,相对标准偏差为0.31%;0.1 mg/L时峰面积的平均值为0.016 5μS·min,相对标准偏差为1.31%。由此可知,在不同浓度下,硝酸根相对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不足2%,标样精度较高,符合实验要求。
1.4.5检测限与定量限
采用标准曲线当中质量浓度为0.025 mg/L溶液的离子色谱检测结果计算阴离子的检测限和定量限,通过反复进行7次实验,计算平均值的方式确定,得到信噪比为10∶1时的检测限为1.98μg/L;信噪比为10∶1时的定量限为6.6μg/L,检出限较低,且符合实验要求。
1.4.6样品回收率
在确定样品回收率之前,需要先准备10个采样器,采样5 d,然后将其中的滤膜取出,加入50 mL超纯水,超声15 min,将得到的提取液用于测定样品回收率。对此,需先进行样品定量分析,确定离子的大概浓度,再取25 mL容量瓶,加入100 mg/L硝酸根溶液2.5 mL,最后用纯水定容。然后分别准备四个经过检测的干燥的10 mL容量瓶,分为两个组别,第一组两个容量瓶均加入1 mL标准混合样品,其中一个用超纯水定容,另一个用样品溶液定容,再分别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第二组则加入2 mL浓度较高的标准样品,然后分别用超纯水和样品溶液定容计算回收率。回收率计算公式如式(1):
p=(w-m)/s.(1)
式中:p为样品回收率;w为加标后样品质量浓度;m为样品质量浓度;s为加入标样的浓度。
此次实验硝酸根样品平均质量浓度为1.03 mg/L,低浓度组别中加入标样质量浓度为1 mg/L,加标样品质量浓度为2.09 mg/L,计算得到的回收率为106.9%;高浓度组别当中,加入标样质量浓度为2 mg/L,加标样品浓度为3.08 mg/L,回收率为102.5%。由此可知不同浓度样品中回收率均超过了100%。
1.4.7空白实验
准备9个空白采样器,放置在洁净聚丙烯瓶当中,保存7 d后将其取出,使用超纯水进行提取检测,得到其中硝酸根空白质量浓度在0.06 mg/L以下。在实际检测臭氧含量的过程中,通过减去空白实验结果,能够有效降低实验偏差,更好地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结果分析
2.1采样回收率
测定采样回收率的过程中,需要准备12个被动采样器,将其划分为4个组别,每组3个采样器。第一组3个采样器,按照常规方式装配处理,并加入50μL吸收液;然后将剩下的三组,需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滤纸上滴加100 mg/L的硝酸根标液,滴入量分别为25、50、100μL。最后,将上述12个采样器放置在相同采样点,采样6 d后取出,再分别加入5 mL超纯水进行样品提取,检测硝酸根含量。经计算硝酸根离子采样回收率分别为118.65%、107.48%以及86.8%,能够有效满足检测回收率要求。
2.2采样精密度
采样精密度分析过程中,需要准备10个被动采样器,并将其划分为两个组别,同时布置在两个不同的采样点,采样5 d后取出,进行检测,并计算硝酸根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06 mg/L、8.9%以及1.05 mg/L、1.7%。由此可知,此次实验采样重复性较好,符合检测要求,而且能够有效体现不同地点臭氧浓度差异。
2.3采样吸收曲线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采样时间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模绘制采样吸收曲线。准备20个被动采样器,每4个采样器为一组,其中4个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保存,实验开始后,先在采样点放入12个采样器,然后每隔3 d取出4个采样器,进行检测;此外,在开始采样3 d后,需要再放入4个采样器,采样3 d后取出,进行检测。然后将硝酸根离子平均浓度作为纵坐标,采样时间作为横坐标,绘制采样吸收曲线为y=0.547 5x+0.041 6,相关系数为0.999,表明二者有着较强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为避免各方面因素影响,需要加强对于采样时间的控制。
2.4臭氧浓度计算
大气环境臭氧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方法中,臭氧浓度计算公式为式(2):
ρ=[1 000C(A-A1)BV]/(kt).(2)
式中:ρ为臭氧质量浓度,μg/m3;C为硝酸根与臭氧的质量转换系数;A为样品提取液色谱峰面积平均值;A1为空白试验色谱峰面积平均值;B为计算因子;V为样品提取液体积,mL;k为采样速率,L/min;t为采样时间,min。
3结语
本文基于离子色谱检测原理,总结了环境臭氧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检测方法,明确了实际检测过程中的操作要点。根据本文分析可知,该检测方法的采样回收率、精密度以及不重复性等均符合检测要求,而且采样时间与硝酸根离子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合理控制采样时间。该检测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操作简单、精密度、灵敏度都较高,可用于实际环境监测当中。
参考文献
[1]刘峰,朱永官,王效科.我国地面臭氧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环境,2008(4):1674-1679.
[2]陈乐恬,佟玉芹,宋文质,等.大气臭氧扩散采样方法的初步研究[J].环境化学,1999(4):333-337.
[3]杨俊,布多,刘君,等.我国城市臭氧污染防治现状研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2,47(4):86-90.
[4]陈乐恬,佟玉芹.被动采样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氮[J].环境化学,1994(5):460-465.
[5]刘慧婷.宜春市中心城区臭氧污染变化分析[J].江西化工,2021,37(4):4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