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探究论文

2024-06-04 11:37:14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高校教学实验室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有效措施,而科学的安全教育体系又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文章通过对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从安全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课程建设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平台搭建和安全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符合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特点的安全教育体系,希望能为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创建平安校园贡献力量和智慧。
摘要:高校教学实验室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有效措施,而科学的安全教育体系又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文章通过对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从安全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课程建设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平台搭建和安全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符合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特点的安全教育体系,希望能为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创建平安校园贡献力量和智慧。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
1概述
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体量增大、种类多样,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实验室安全责任重大,事关师生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和高校的安全,是教育系统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国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对校园安全和高校实验室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为贯彻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根本上保障教学实验室的安全、保障校园的安全,教育部在2017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2019年1月,教育部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印发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同时还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检查要点》;2022年2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会议,对高质量推进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健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明确指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高等学校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探索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高校教学实验室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相比科研实验室,高校教学实验室具有学生参与人数多、学生操作经验少、实验试剂用量大、安全潜在风险隐患大等特点。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学校教育秩序的正常进行,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化学教学实验室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易燃易爆、强酸强碱易腐蚀性及易制毒等危险化学品,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相对较大。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事故仍时有发生,影响到校园安全、人身安全。例如:2021年3月,北京某化学研究所发生实验室事故,反应釜高温高压爆炸,导致1人当场去世;2021年10月,南京某大学一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导致11人受伤,其中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2022年4月湖南某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发生爆燃事故,该校一名博士生在事故中受伤,身体大面积烧伤;2023年8月,西安某高校一化学实验室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及时赶到扑面火情,所幸无人员伤亡。这些事故与安全教育不到位、操作过程不规范等密切相关。因此,新时代高校如何通过构建科学化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校园安全是值得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1]。
3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3.1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和体系不完整
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需要通过开展培训来实现的,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培训活动,但存在体系不完整、刚性的制度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没有建立等问题。
3.2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质量不高
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采取大讲堂、发材料自学、考试等简单方式。有些实验室准入仅仅是参加一个考试,或者是签署一个承诺书,试题针对性不强、要求不高,不能做到全覆盖,形式化、流程化突出,学生很难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不到教育效果。
3.3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不健全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一些高校没有专门设置安全教育课程或安全教育培训,尚未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甚至没有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安全教育课程,也只是停留在学校层面的通识类教育上,教学内容不全面、实践操作少,缺乏针对化学、机械、生物、光电等专业特色的安全教育课程和培训,未能在这些高危险性专业开设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课程,未能在不同的教学实验室开展仪器设备、潜在安全隐患等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难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室遇到突发情况能够有效应对[2]。
3.4教学实验室教育培训方式不灵活
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局限于安全技术讲座,校内张贴安全宣传海报等形式,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并且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受一定的限制。这样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取得理想的安全教育效果。
4构建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营造良好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和创建平安校园的保障,科学的安全教育体系是保证安全教育效果的前提[3]。因此,从健全安全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课程建设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搭建教育平台、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等六个方面,构建起符合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特点的安全教育体系,构筑起化学实验室安全预防和应急处置防线,有效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安全素养与安全技能,增强学生安全责任感和使命感。
4.1健全和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体系
2018年以来,我院陆续建立和修订了《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试行)》《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管理责任制度(修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特殊化学品管理规定(修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气瓶、气体管路安全管理制度》《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修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安全操作规程(修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引导学生遵守安全准则。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设计开发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在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通过规章制度,加强和完善学院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有效预防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学院实验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4.2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风险等级较高,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我院应用化学专业新生的专业教育中列入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组织大一新生参观教学、科研实验室,介绍化学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熟悉化学实验室操作环境。根据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实验室安全培训课程体系,设置在不同年级。大一教育内容以通识教育为主,普及实验室安全基础常识,帮助学生树立实验室安全意识;大二学习不同实验室的危险源及风险点,识别安全隐患风险,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室安全的意义;大三、大四学习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操作方法,开展安全防护培训,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在校期间不断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
4.3设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内容
针对化学教学实验室,可采取每学期前两周实验室开放,对本学期上课的学生开展集中培训,包括仪器设备安全操作技术、安全设施使用技术及专业安全防护技术、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完成安全准入教育学习。在实验课课前,学生必须充分了解本节实验课危险源及应急处理方法,师生签订针对实验内容的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在实验课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现场向学生讲解和演示仪器设备、试剂等的正确操作和使用方法,介绍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5],监督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借助课堂当做案例讲授给班级学生,避免其他同学犯同样的错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安全行为习惯;在实验课课后,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风险进行回顾、整理与总结,逐渐积累实验室安全经验,最大限度地降低实验室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4.4创新实验室安全教育方法
开展有针对性、有化学学科特点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由于每个教学实验室功能设计不同,实验室环境各类安全事故的种类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操作演练中,学生自觉将实验室安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利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开设情景模拟体验教育培训。实践体验和仿真体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保障实验室的整体安全。
4.5搭建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
开发仪器、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使用操作视频课程、危险化学品和管制类化学品专栏、实验室安全基础常识理论课程等板块。利用雨课堂、慕课等教育平台将一些要重点掌握的实验安全操作制作成录播课,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载体在线进行学习。例如蒸馏、回流时装置不能密封,否则会因为压力过大引发爆炸;如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或强酸、强碱等腐蚀性试剂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同时做好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使用烘箱、马弗炉等大功率仪器设备前要认真阅读安全操作规程。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利用安全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开设危险化学品使用方法,气体钢瓶使用方法、化学实验中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专业性安全知识培训课程,学习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知识等。通过实验室安全录播课及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做到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突破时空限制,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安全素养和安全技能。
4.6营造实验室安全教育文化氛围
多渠道营造实验室安全氛围,组织实验室系列活动,如实验室安全技能大赛、实验室卫生安全评比等,笔者所在学院已连续举办三届本科生实验室技能大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接受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安全实践技能。教学实验室张贴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警示标识、特种设备操作指南等宣传材料。利用校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载体做好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5结语
实验室安全教育不仅直接关系着高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时与社会发展稳定也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各高校以及二级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高校化学实验室内部环境复杂程度相对较高,带来风险隐患的因素也多多,例如强腐蚀性酸碱、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部分实验室内部还有高温高压等特殊环境,而化学教学实验室又具有使用频率较高、学生参与人数多,实验化学试剂用量大等特点,使得实验室环境愈加复杂,如果安全教育不到位,会对高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笔者旨在通过对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从安全教育制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平台搭建、安全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符合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特点的安全教育体系,希望能为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创建平安校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前进,杜莉莉.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5):54-56.
[2]孟庆繁,孟令军,刘艳,等.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教学和管理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283-285.
[3]孟兆磊,白亮,马庆,等.“三全育人”背景下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40(1):49-52.
[4]张才.“三全育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4-58.
[5]刘雪蕾,李恩敬,李跃天,等.基于环境监测实验室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信息系统功能优化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21,37(1):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