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论文

2024-05-31 09:33:36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双重预防机制是在安全工作中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入手,严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策略,体现的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哲学思想,实现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文章分析双重预防机制内在机理、存在问题,从危险源辨识、管控风险、做好应急准备三个方面构建实验室风险管控体系,从排查和治理两方面构建实验室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从压实责任、事前预防、闭环治理等方面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实践建议和措施。
摘要:双重预防机制是在安全工作中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入手,严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策略,体现的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哲学思想,实现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文章分析双重预防机制内在机理、存在问题,从危险源辨识、管控风险、做好应急准备三个方面构建实验室风险管控体系,从排查和治理两方面构建实验室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从压实责任、事前预防、闭环治理等方面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实践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建设研究
0引言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而实验室在完成主要任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持续推进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虽然数字虚拟技术在危险性实验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按照“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原则,科研实验室普遍存在使用品类较多的高级别危险源进行试验,由此伴随而来的高校实验室也产生了较多的安全事故。据不完全统计,2002—2022年高校实验室共发生安全事故213起,累计造成14人死亡、115人受伤[1]。可见,加强危险源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安全关口前移,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这是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统筹发展与安全要落实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1双重预防机制形成与发展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总方针。风险和隐患无处不在,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2015年1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首次提到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的双重预防机制。2016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要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2021年《安全生产法》(第三次修正案)将“组织建立并落实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作为安全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列入法律条款中。
自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工作以来,教育部多次在检查中强调,要加强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加大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力度,并在检查项目中明确列出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整改。2021年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明确要求要完善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体系,2023年《高校实验室安全规范》中再次明确要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建立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各类隐患检查,对隐患整改实行闭环管理[2]。2023年辽宁省教育主管部门将“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列入现场检查的重点检查内容。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都相继分别制定了《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并按照所涉及的危险源及安全风险程度进行实验场所安全分类和风险等级的认定,同时根据认定结果采取对应防范和控制措施。
2双重预防机制科学内涵
双重预防机制核心内涵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通过定性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将实验室按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较大风险(橙)、一般风险(黄)和低风险(蓝),并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它既是风险分级,也是责任分级。隐患排查治理指的是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的相关标准,如《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对隐患进行排查治理,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乃至于遏制事故的发生[3]。
实施双重预防机制重点在于风险、危险源的辨识和隐患排查:风险是指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点或实施风险的过程;危险源是指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根源;隐患一般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经济损失的潜在风险。风险不是隐患,不会成为事故,如果将隐患输入到风险中,则风险就会转化成隐患,就会进而产生事故[4-5]。可见,双重预防是将安全关口前移,是有效的纵深防御,有利于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实现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提前把事故隐患消灭掉,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
3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认识不到位
高校中的教学和科研是主要任务,即使学校层面和学校上级部门每年都不间断地进行强调和检查,可在一些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还是存在认识不高、敷衍了事、走过场、应付检查等“软虚”的现象。有的二级学院在风险清单中侧重把问题推给学校,排查出的风险点不彻底、不精准,有的还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关规范不符,没有真正将双重预防理念融入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因此无法有效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
3.2安全队伍不强
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是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支撑。现阶段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职的安全人员,实验室安全工作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教师兼管,在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参差不齐,无法科学、准确、全面地辨识和评估实验室安全风险。
3.3耦合机制缺失
高校实验室工作涉及学校很多职能部门,从能力培养上来分涉及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从安全教育方面来分涉及人事处、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院;从隐患整改方面来分涉及后勤管理处、资产管理处、基建处、保卫处等。可见,实验室涉及学校方方面面,若相互划界以及没有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会形成人为“隐患”,造成安全工作无法推进提升。
3.4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滞后
2016年国务院安委会要求重点行业建立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1年)》将双重预防机制正式纳入法律条款,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织建立并落实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当前,化工等危险行业双重预防机制应用广泛并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在高校的推广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高校在实验室分类、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方面还没有规范的标准,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相对薄弱,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还有不足。
4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体系构建
4.1建立实验室风险管控体系
建立风险管控体系,防止风险向隐患转化是安全工作的有效措施。建立风险管控体系首先要明确实验室风险的来源,即危险源是什么,如何辨识出来。其次辨识出的风险点如何去管控,又如何去做好应急准备。
4.1.1危险源
实验室危险源包括“人、物、环、管”四方面,即有设施设备环境“硬伤”,更有人为因素“软肋”。在人的方面,主要包括责任、意识、态度、能力、行为等;在物的方面,主要包括实验材料(危险化学品、特种)、仪器设备、装置、应急防护设施、消防设施等状态;在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实验室的门窗、水、电、煤气、室内外及楼宇内外安全因素等;在管理方面,体制机制、规章制度、教育培训、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
4.1.2危险源辨识
明确主体,从“人、物、环、管”进行风险辨识。在“人”方面,学校学生处、研工部、团委,学院辅导室、团委都要做好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教育;学校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以及学院党委要做好教师及与教学与科研实验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物”和“环”的方面,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等基层一线人员可以掌握每个实验项目和每一台仪器设备、装置及实验室内外环境,是安全风险辨识工作的主体,具有辨识能力和防范经验,但个人素质和安全意识存在较大差异,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及管控培训,最终形成全面具体的风险辨识管控清单。在“管”的方面,学校和学院及实验室各级管理人员,要严格落实上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不当二传手,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6]。
4.1.3管控风险
在完成危险源辨识后,要全面、精准做到管理和控制。在管理上,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对不同区域、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危险源,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控措施,风险级别越高管控更要严格。建立责任体系,学校与学院、学院与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与相关实验人员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做到“安全有人管,人人管安全”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检查一级,实现“零”事故目标。在控制上,完善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和准入制度,强化责任落实,针对危险源清单,建立动态的实验室风险评估制度和实验项目风险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
4.1.4做好应急准备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能力建设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实验室要做好应急准备:首先,要制定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置方案,且方案要科学、有效,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强;其次,要做好物质准备,针对不同危险源产生的事故处置方式配齐不同的器材,如急救箱、灭火器、灭火毯、吸附棉条、洗眼喷淋装置、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目镜、防护靴等等;最后,加强应急演练,如消防灭火、紧急疏散、酸碱泄漏、伤、中毒、窒息等等。那么就不会产生人身伤亡等重大安全事故。
4.2建立实验室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7]。隐患排查治理是预防隐患演变成事故的有效举措,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二道防火墙。隐患排查治理:一是排查;二是治理。排查隐患,要建立排查体系和制度,明确排查危险源的标准,建立排查隐患台账;治理隐患,要落实责任人、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并保障整改经费。在整改进行期间,要有预案,防止隐患扩大发生事故。同时,实行隐患台账销号式管理,并建立实施隐患整改验收制度,杜绝出现隐患经整改后又复发的情况。
5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措施及效果
风险管控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是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要着重加强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前期预防和控制,全面构筑安全防火墙,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不断提升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5.1压实责任
学校现有12项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学校层面制度,17项职能部门制度和105项学院制度,形成了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全方位实验室安全制度体系。在体制方面,设有“实验室与危化品安全组”负责实验室与危化品安全政策制定,工作指导、监督和检查,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及事故处理等。在责任体系方面,学校制定《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及责任追究办法》,从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直到实验房间负责人及在实验室学习工作的有关人员都明确了责任分工及责任追究范围和罚则,大力推动安全意识和实验相关人员安全责任、安全技能提升,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局面。
5.2事前预防
为保证双重预防机制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制定《实验室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同时,建立了实验室安全信息库,摸清了实验室和各类危险源的底数,并按危险源的风险高低实施分级管理。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中,采取了专项培训、立项推动、风险评估、应急演练等措施,强化事前预防。实施学校、学院和实验室三级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对评估通过的实验室实施学校和学院备案。当出现人员变化、项目调整、危险源增减等情况时,及时重新辨识风险,并变更、修订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培训,使每位安全责任人都能熟练掌握风险辨识方法、实验室分类分级方法,具备编制应急预案、事故处置方案和风险防控培训的能力,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重点落实全员参与,全过程、全要素、全面辨识排查的预防体系,做到不落下每一个房间、每一个危险源、每一个实验项目、每一个科研课题,并围绕其全链条明确、分解、落实安全的相关责任,制定严、实、细的举措,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实验的具体人员,确保防控无盲区、零死角。
5.3闭环治理
学校建立实验室、学院、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紧密衔接的安全隐患处理机制,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处理。学校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及整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闭环管理”,做到问题排查、登记、报告、整改的闭环;严格落实“五到位”,确保整改措施有效、责任明确、资金保障、时限合理和预案科学。对无视事故隐患整改、拒绝整改、整改不彻底、整改没有通过检查验收的责任部门及相关人员,将给予严肃批评和处理,对因整改不到位且造成安全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将一般事故隐患的整改经费列入学校常规经费解决,对较重大事故隐患要列入学校年度项目预算予以解决,对重大事故隐患要列入学校专项项目库,排队优先解决[8-9]。
5.4取得效果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闭环双预防机制的实施提升了学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水平。此外,还建立了制度、培训、检查、风险评估、应急建设、隐患整改的系列管理体系,实现了新入籍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准入考试常态化,先后有30余人获得安全培训证书。常态化开展危化品泄漏等多类型多形式的应急演练,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改造化学化工学院室外药品暂存库和生命科学学院室内药品暂存库,建成12 m的危险废弃物暂存柜,为相关学院配齐各类药品柜、洗眼喷淋装置、急救箱、灭火毯等应急防护设备设施,有效提升了师生的安全意识,降低了风险和隐患,减少了安全事故。
6结语
零事故是高校安全管理者的共同目标。任何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要防患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形成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新常态,并随着实验室安全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研究落实,辅之以责任、培训、考核奖惩等措施,必将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80-283.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的通知:教科信厅函〔2023〕5号[A].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23.
[3]李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研究[J].化工管理,2023(4):97-99.
[4]姜灿,黄姣.双重预防机制化工安全管理的创新模式[J].化工管理,2022(8):100-102.
[5]李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研究[J].化工管理,2023(4):97-99.
[6]王金贵,胡超,林其彪,等.基于双重预防机制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1):210-213.
[7]吴祝武,白向玉,王冰洁,等.新时期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治理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12):211-216.
[8]刘长宏,廖影,胡宇,等.基于消除事故隐患的实验室安全治理策略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1):294-296.
[9]刘长宏,宋典达,赵文霞.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气瓶安全管理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23(1):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