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试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试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12

2024-05-01 08:53:3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策略,自提出这一策略后,各地迅速进行部署,揭开了乡村发展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乡村经济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了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存在较明显的城乡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必须明确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强化县域经济基础,从根本上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策略,自提出这一策略后,各地迅速进行部署,揭开了乡村发展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乡村经济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了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存在较明显的城乡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必须明确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强化县域经济基础,从根本上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策略;财政金融

  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乡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县域是我国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区域,县域占国土总面积的93%,涵盖全国70%的人口、45%的地区生产总值,通过协调发展,可以更好地利用县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1]。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弥补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加强对县级组织的支持和引导,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推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和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实施更多惠民优惠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针对农村的多种优惠措施,这些政策将为农村建设和区域开发创造有利环境。特别是在投资方面,政府通过降低投资壁垒和融资利率来减轻投资负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二)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县域经济成长过程中,制造业、特色产业和农业是具有巨大盈利价值的支撑性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许多县域已经完成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创收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与特色产业工业齐头并进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城乡二元结构限制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乡空间规划不合理。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盲目圈地投资建厂,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滥用。这严重压缩了农村土地空间,减少了农业耕地面积,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高效型转变。在乡村发展中,公共利益与私有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明,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农民权益受损。应加强法制建设,明确土地资源的归属和使用权,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利益分配。农村地区存在空间归属与经济归属难以有效协调的问题,这可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统筹考虑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空间和经济的有效对接。

  (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受阻

  农村地区的农业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农业生产规模固定、周期长、效益低,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粮食安全问题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挑战。为此,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效益。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职业发展受限,这也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完善的物流网络和交通网络,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性。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民营经济发展力量薄弱

  首先,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融资、资源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可能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相比之下,国有企业通常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从而更容易获得融资和资源。其次,由于国有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拥有垄断地位,民营企业往往难以进入或挤入这些市场,导致其在规模上的增长受到限制。再次,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监管可能不够完善,缺乏有效地引导和支持,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招商引资困难可能是因为该区域的投资环境不具有吸引力,缺乏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对投资者的有效服务和支持。这可能使得该区域无法吸引到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投资和发展。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保护,提供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融资渠道的畅通度。同时,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最后,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防止出现不良竞争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更加完善与发展。

  (四)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小

  相比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往往面临着资金和资源的短缺问题。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县域很难拥有足够的财力和资源来支持工业的发展。很多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环境,难以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限制了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优秀的人才会选择离开县域,到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了县域经济在人才方面的严重匮乏,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81d1da7e1ba142629967fea196c73e0e.jpg

  三、原因分析

  (一)农村物质经济基础薄弱、功能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产品生产,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导致经济效益有限,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村的非农型产业和聚集性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缺乏物质基础支持,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贫困问题较为突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落实扶贫政策。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二)产业基础薄弱、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受阻

  在县域范围内,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产业结构单一,依靠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同时,受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影响,许多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市场需求变化导致整个产业市场面临下行压力,需要淘汰传统产能。在这种情况下,县域范围内投资建厂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但创新要素稀缺,缺乏优秀人才的智慧结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形成与传统产业相对抗的市场规模。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加创新要素供给,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合作与创新。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城市化引发的一系列要素短缺问题

  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和各类资源,许多地方政府采取了降低环境标准、放松监管等方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此外,过度竞争也导致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为了争夺投资项目和市场份额,很多地方盲目引进同质化产业和企业,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饱和,造成了产能过剩和企业利润下降的问题。因此,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县域之间可以通过竞争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合作,避免竞争过度,共享资源和市场,实现优势互补。

  四、对策建议

  经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在实际的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当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同时也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切入点。基于此,制定如下策略。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强调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各地的县级单位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激励措施,通过提供住房补贴、提升待遇和福利、提供发展机会和平台等方式,留住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还需要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住房补贴政策,县级单位还可以采取其他激励措施,例如,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升待遇和福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等。此外,县级单位还可以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吸引他们留在本地发展。另外,县级单位还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其中。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为本地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同时也可以吸引外地高校的毕业生留在当地。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结构升级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农户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发展多元化产业,以适应当前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农户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加工农产品,可以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农户可以将农产品加工成加工食品、农副产品,如果蔬干、果酱、蜂蜜等,或者通过农业观光、农家乐等形式,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提供农业旅游服务等。其次,农户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通过打造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农户可以开展农业观光、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业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农户还可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业。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户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农户也可以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项目,推动农业的科技创新。最后,农户还可以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业观光业。通过开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业务,吸引游客前来农村参观学习,体验农业生活,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总之,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农户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发展多元化产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态旅游业、农业科技创新业、休闲农业和农业观光业等行业,农户可以提高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

  (三)政府加大政策与财政投资力度

  在县域经济建设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是县域经济的管理者和承载者,需要肩负起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首先,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为县域经济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财政投资,可以解决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金融优惠政策,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利率。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本地企业和创业者获得融资。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利率,可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最后,政府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带动本地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政府可以积极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地企业来县域投资兴业,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和发展机会。招商引资不仅可以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和产业链的发展,提升整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在财政投资、金融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县域经济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和调整产业结构。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投资。县域经济需要积极开拓市场,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网络。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令,吴晓东,李启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分析[J].山西农经,2021(18):145-146.

  [2]史晓磊.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