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型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以山西为例论文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型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以山西为例论文

2

2024-04-28 09:43:5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势中,山西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生态打造、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多措并举,通过加快转型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山西实践。

  摘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势中,山西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生态打造、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多措并举,通过加快转型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山西实践。

  关键词:产业体系;资源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在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平台化发展为特征的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持续加快,并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全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趋势、新挑战、新机遇并存,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新阶段。由于历史和现实、自身和外部等原因,资源型地区承担着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供应的重大任务,但也普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作为资源型欠发达省份,当前山西全省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速转换。整体来看,新旧产业的长期并存和经济发展的持续转型将是山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发展传统产业、增加要素投入和牺牲资源环境实现经济规模扩张的空间大幅缩小,同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资源型经济转型态势正处于从缓慢形成到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但仍需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走出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完善产业链建设

  全面推行产业链供应链“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有效集成产业链关键要素,加强各城市/集群之间优势互补和上下游协同,构建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鼓励新材料、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跨境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纵向延伸、横向联合,加快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梯次快速成长,重点发现、培育、引进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具有较高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内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龙头,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整合同类企业或上下游关联企业,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模式,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数字创意、科技服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功能性服务集群,助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产业体系重构。

  (二)提升产业体系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水平

  强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并行推进,促进软件、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产业新体系构建的“数实融合”“数智赋能”。特别是要围绕新材料、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千兆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移动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体系,拓展数字融合应用场景,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形成全国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促进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创新发展并同太忻经济区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深度融合。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价值链

  要聚焦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产学研用融合的科创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管理等领域,通过科技创新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实施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改革

  争建用好国家级创新平台,优化提升省级创新平台,完善实验室体系,支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创建完善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特色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实验室、崖州湾实验室山西基地,与华为公司共建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设立基于量子光源的引力波探测大型地基观测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级超级计算太原中心。出台山西省实验室管理办法,推进实验室体系重组调整优化,建层级多样、品类完整、布局合理、具有山西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冀地区的区位优势,实施以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为龙头的创新资源配置改革,围绕优势关键新材料、信创和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全面对接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北京创新资源和进一步开放太原科技创新优势资源,促进实验室、科学装置、文献数据、科技成果等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将科技成果转化关口前移,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晋落地转化。启动建设区域类综合性中试基地和领域类中试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大同高速飞车、硅基光伏新能源、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等中试基地,承接相关领域中试服务。支持各市依托现有开发区、特色专业镇,积极建设与中试基地相配套的产业园或在产业园区建设中试基地。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联合共建、股权投资等形式,参与中试基地和科创园区建设。依托山西省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基地,采取创新驱动、科研合作的“飞地”发展新模式,打造国家科研创新中心重要辐射区。

  (二)实施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改革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立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发力、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引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培育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国家级和省级研究院、联合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孵化与中试基地等新型技术创新与研发支持平台,联合参与国际国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建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享科技成果。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三)实施科技项目管理改革

  总结推广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试点经验,推动改革试点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有机衔接,与市县科技管理部门改革配套,进一步释放重塑性改革红利。全面推行科研项目申报“常态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赛马制”“里程碑制”改革,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行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承诺制”,试行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实行以增长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扩大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自主权。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推动形成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体系。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

  (四)持续推进人才支撑体系改革

  1.积极创新推广柔性引才模式。完善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并重的激励政策机制,在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候鸟型人才”“云端工程师”等机制。深化省校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评审式、目录式、举荐式、合作式等引进方式,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评价自主权。制定实施招才引智目标对象清单及任务分解、责任落实的方案。健全“一对一”服务机制和服务联盟制度。推动开展35周岁以下的科技青年培育计划,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2.持续优化人才集聚环境。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搭建一流平台、引进一流团队,构筑集聚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扎实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优化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政策。加快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重点解决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三、加快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要在优化提升市场环境、开发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强化政策支撑,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可持续。

  (一)营造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实施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等规定,完善市场准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营企业进入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快垄断领域竞争性环节开放后的配套改革。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二)促进开发区提档升级

  继续向开发区放权赋能,动态调整省、市、县三级赋权目录,突出开发区经济职能。特别是要围绕项目建设所需的规划、立项、土地、环评、安评等行政审批职权,开展精细化赋权、按需赋权。支持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发展规划完备的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并积极以此为基础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对新获批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开发区和获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市给予奖励。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完善“三个一批”项目跟踪服务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开发区转型发展项目前期手续“全承诺”、项目建设“全代建”、项目服务“全包联”的“三全”服务模式。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等经验,实现“区内事区内办结”。全面推行开发区项目招商、开工、建设、投产的清单化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围绕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需求,全流程提供孵化器、创业苗圃、星创田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和投融资、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促进转型发展项目尽早落地开工和投产达效。

  (三)推动建立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

  要在省际、市级合作框架基础上,鼓励各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同开发区(园区)积极开展正式和非正式的交往与互动,共享信息和经验,在长期互动中培育稳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大力推动建立“市—市—开发区”“市—企—开发区”“市—校(院)—开发区”等包括企业和开发区在内的多层次、多目标、多种类的区域合作机制。可在具有一定地缘基础、产业基础、交通基础的县域间探索设立省际合作“飞地园区”等形式的“跨(行政区)边界合作示范区”,实施以适度授权、跨界合作、融合发展为主题的试验任务,围绕“财税体制改革”“产业链分工合作”“统一要素市场”等具体课题开展试验,将其纳入开发区发展的战略统筹安排,做到超前探索、重点突破。

  四、全面持续深化改革

  要在要素流动市场化改革和加快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溢出效应两方面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入破解障碍,增强转型发展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1.继续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标准地”制度改革,扩大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范围,推动“标准地”向开发区外扩围,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拓展、向“标准化厂房”延伸。加快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落实低效园地和残次林地综合整治,保障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探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对中心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供地、统一审批、统一管理。

  2.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对全省数据资源的系统整合、分类处理、共享融通、安全保护,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构建“数字政府”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完善政府部门数据开放的互动反馈机制,建立公共数据资源负面清单,鼓励和引导社会化开发利用。

  3.强化财政金融保障。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省市各级财政资金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等的支持力度。要统筹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支持全省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供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面向转型发展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业务。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产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提高企业转型发展的直接融资比例。加大对企业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发型公司债、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导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重大转型项目和工程。

  (二)加快承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溢出

  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协同新机制探索,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合作和贸易发展互动,提高承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溢出效应的能力。广泛嵌入区域分工链,加大煤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新材料制造等重点优势领域的合作力度,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生共赢。依托各类制造业集群,举办专业化博览会、科研论坛等活动,吸聚各类创新要素,促进与其他区域合作交流。对标先进地区,复制推广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经验,精准解决产业转型在创新能力、激励机制、合作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整体上促进山西与周边地区形成产业互补、要素互融、成果共享的协同联动发展新局面。支持省内同类、上下游相关产业龙头企业采取组成联合体或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组团在京津冀地区内开展投资合作。大力培育协商会、洽谈会、合作论坛、咨询委员会等多形式、多功能的非实体性合作组织,就企业产业链延伸、龙头企业投资等区域合作项目和领域同京津冀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广泛的研究、咨询、沟通,营造良好的区域合作氛围,促进形成合作共识。

 参考文献:

  [1]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05):47-55.

  [2]傅春,赵晓霞.双循环发展战略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路径研究—对十九届五中全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解读[J].理论探讨,2021(01):82-87.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马建堂,张军扩.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性”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J].管理世界,2020,36(01):1-7+44+229.

  [4]刘帅.山西资源型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21.

  [5]盛朝迅.“十四五”时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与策略[J].改革,2020(02):5-19.

  [6]张明斗,吴庆帮.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复合架构与创新思路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0(03):52-57.

  [7]周小建,尹亚华,朱福敏,等.城市更新视域下推进大城市核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深圳市罗湖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探索[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12):49-5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