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财务数据共享驱动税收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探讨论文

财务数据共享驱动税收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探讨论文

1

2024-04-26 09:58:49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税务信息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税收管理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税收管理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电子发票平台与新电子税务局的试点运行,加快了智慧税务的建设步伐。为此,税收管理框架与管理模式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制度创新,以实现税收管理评价的数字化、流程化、智能化。因此,探究数据共享技术如何驱动税收管理管理创新,并构建以财务数据共享为驱动的税收管理应用框架,对于推进我国税收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税务信息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税收管理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税收管理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电子发票平台与新电子税务局的试点运行,加快了智慧税务的建设步伐。为此,税收管理框架与管理模式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制度创新,以实现税收管理评价的数字化、流程化、智能化。因此,探究数据共享技术如何驱动税收管理管理创新,并构建以财务数据共享为驱动的税收管理应用框架,对于推进我国税收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税收管理;数据共享;联网直报

  财务数据一直都是统计局、税务局、工信局以及各投资者和企业等主体密切关注的重要指标。我国税收政策的变革不仅体现着国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做出的举措,还代表着国家对社会经济变化和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在此基础上,国家税收政策对企业和社会的效应需要及时反馈,以便国家及时调整相应的政策。因此,合理、高效的财务衡量指标与便捷快速的统计程序尤为重要。如何将企业财务软件与对外报送系统高度结合,以实现税收管理评价的数字化、流程化、智能化,使税局机关实时把控税收数据内容,以便及时调整战略决策,成为税收管理数字化办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财务数据共享推动税收管理创新的背景和意义

  企业统计人员定期对特定的财务报表对外报送,这些平台涉及的报表与财务指标高度重合,数据使用方不同导致企业需多次重复报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情况未能体现出信息共享的高效与准确,反而因不同路径报送,导致管理者无法有效把控数据的准确性与勾稽关系,在不同系统上出现“多套表”的错误,对日后统计与反应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衡量国家政策的引导造成隐患。

  本文选择电子税务局的财务报表报送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前推行的全面数电发票与更新后的电子税务平台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了如何实现跨平台数据共享,以及数据高速传递后如何高效、便捷地反映各项政策作用效果,衡量指标是什么及衡量指标如何快速呈现。本文初步归集以财务数据为主的衡量指标,以便企业决策者与国家政策制定相关机构,及时、高效地认识到数据背后反映出的现实意义,以此促进税务机关进行下一步的决策部署和政策调整。

  二、我国税收数据收集现状分析

  (一)我国税收收集现状

  1.大量数据依靠企业自行上报,数据可靠性不足

  当前,各有关部门数据搜集依靠企业自行上报,这可能导致企业在上报过程中因为数据修改或者填报失误等原因而造成数据错漏。各平台财务报表数据大量重复,现有的数据上报方式不仅会造成企业上报工作量负担加大,还因各数据平台相同数据未核对、相关数据未勾稽,造成数据监控的疏漏。企业相关涉税数据采集虽已达到一定量级,但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电子账套、发票数据仍是大企业涉税数据的主要来源,其中除发票数据外,其余数据均由企业自行整理报送,其他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采集渠道缺失或不畅,导致税务部门可用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障。一些企业仅财务报表就多达几百页,但税务部门只能获取其中少部分数据,许多涉税数据尚未纳入采集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采集了不少第三方涉税数据,但许多数据与申报数据如出一辙,难以发挥大数据互补验证的作用。

111.jpg

  2.数据未实现共享,数据披露滞后

  一方面,企业纳税申报时间本身滞后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并且为静态财务资料,导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基本信息变化、财务数据变化缺乏及时的监控。另一方面,企业涉税数据主动披露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税企双方对以数据换服务、以数据换数据的认识不足或存在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主动披露数据、寻求事前合作和确定性服务的积极性。各部门数据共享程度不高,这不仅会造成数据上报监管缺位,还会因相同数据在各平台上报的时间不同造成个别部门数据披露滞后。此外,传统的税收管理数据更新频率较低,通常按日或者按月更新而且依赖人工进行统计,无法满足实时对数据进行迅速分析的需求。而大数据能够通过设定程序或者应用网络技术自动抓取公开的涉税数据,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提高税收管理数据的采集效率。

  3.税务数据共享技术不完善,数据管理效率低

  企业涉税数据管理的技术比较落后,财务报表、电子账套等数据采集方式仍比较传统,数据直连模式尚处于个案探索阶段,数据采集耗时长、体量小、速度慢、易受干扰。通过互联网采集大企业涉税数据一般以人工搜索和拷贝网上信息为主,许多外部涉税数据的采集仍然靠单次传输,对网络爬虫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完善,难以支撑数据实时分析的需要。当前,完善的集团“一户式”数据汇集机制尚未实现,税务系统云化大数据库、数据中心建设滞后,系统云化、数据云化、技术云化、平台云化等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系统之间快速调用数据较为困难,难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实时动态交互。外部数据交换缺乏常态化机制,税务部门可交换的数据获取费时费力,影响了数据汇集的时效。数据在进入税务信息系统过程中,缺乏严格的验证比对,使企业涉税数据在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难以符合企业税收管理的需要。企业涉税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口径不一,许多数据的价值不高,并且存在大量干扰项,导致大企业涉税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会带来严重误导。

  (二)数据共享问题的成因分析

  1.系统不兼容、技术达不到、各单位不配合。各税收统计单位因需求不同,要求填报的表格数据与格式各不相同,无法兼容。并且各单位系统分别开发,未能统一,因此难以做到数据互通。现有数据上报方式无法对数据进行监控,企业所用财务软件无法联网直报,对于企业报送数据的可查性无从考究,企业在报表上做出变动和调整的情况比比皆是,除了上市公司会进行信息披露外,税务机关无法监控和把握各企业的真实情况。

  2.数据治理与完整性难以保证,企业的财务人员未能准确、高效地完成报表,数据填报出错。企业所用财务软件开发情况不佳,功能不齐全,版本低、疏于更新、查漏等。当前,税收信用评价指标还不够系统、不全面,存在涉税指标较多但税收信用评价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对创新税收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税收信用评价指标的适应性影响税收管理评价体系的灵活性。

  3.税收管理数据共享技术与数据标准有待完善。数据的标准指明确各个指标的意义,规范企业填报数据的统一性。相似指标应统一标准,但共享技术未能在指标填报和统计中有效应用,导致上报效率降低,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

  4.税收数据缺乏共享机制和统一数据接口。共享机制指一个统一的流程,可以使各部门税务数据达到共享和协作,数据接口指数据填报平台和数据分析处理终端。税收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存在隔阂,导致各部门间数据共享系统缺乏兼容性,无法共享到税务部门。

  5.税收管理系统缺乏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企业税务管理业务办理时,未能及时汇总所遇问题和所提出的建议,国家税务机关收到企业评价意见后,未能及时对问题进行回应。当前,税收评价机制完全来源于税局下发的税务调查表,调查表评价选项固定不变,上报的时间相对固定,造成企业评价税收管理系统未能客观、及时上报,对国家掌握企业税务评价动态十分不利。

  三、财务数据共享驱动税收管理创新的思路

  大数据技术泛指能够对超大规模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发掘数据蕴含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对决策作出指导的构架和技术,具有技术类型多、响应时间快、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在数据的收集、清洗、分析和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财务数据共享和联网直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

  (一)运用数据治理手段,改善税收管理质量

  提升税收管理的基础是获取准确、全面的税收管理数据。大数据能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手段不断优化税收管理数据质量,为后续的税收管理管理创新提供数据基础与技术支撑。

  1.提高税收管理数据采集效率

  传统的税收管理评价主要依赖税务部门的内部数据,如纳税人税务登记、税款申报、发票流通、税务检查等涉税数据,涉及海关、市场监督、金融监管等与税收管理密切相关的其他政府部门数据。而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税收管理数据采集效率,强化各部门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汇总。

  2.提高税收管理数据的准确性

  传统的税收管理数据大部门依靠企业自行报送,缺乏及时性、有效的验证环节,存在较大的被动性。大数据时代,税务机关可以运用数据共享与联网直报分析的功能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标准化、去重等进行预处理,还可以对数据进行查缺补漏、删除异常值、验证数据范围和逻辑校验等,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准确性,进而确保税收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二)推动税收管理动态管理,使各部门数据联动及时协作

  不同于传统技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和查询,大数据技术的价值体现在能够从海量的税收管理数据中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的税收管理评价提供决策指标。

  1.税收失信风险预警

  现行税收管理模式侧重于事后的评价和惩戒,而数据共享技术能够将税收管理环节前置,从而实现事前的风险防范。通过机器提取和总结历史风险特征,并基于此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相关企业进行实时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企业潜在的税收风险,从而在事前有效阻止纳税人的失信行为。

  2.税收管理动态评价

  当有税收管理评价需求时,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迅速从数据库中提取最新数据进行高效运算,并实时传输评价结果,准确反映纳税人在特定时刻的税收管理状况,根据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评价指标和模型,实现税收管理的持续监控与动态评价。

  (三)重塑数据共享模式,构建税收管理协同共制机制

  1.借助大数据技术,税务机关在征得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直接获取纳税人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明确纳税人的纳税义务。

  2.税务机关与银行系统实现连接,依据税收征管制度自动完成税款的扣缴与入库,减少税收报错、漏报行为,降低纳税遵从成本。

  3.税务机关可以将税收管理评价结果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纳税人,引导纳税人进行快速、高效的税收自行管理。

  4.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间数据共享规范化、系统化。

  5.税收管理评价结果能迅速同步至激励和联合惩戒措施,这也有助于扩大税收管理评价结果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四、数据共享驱动税收管理工作的机制与方法

  (一)各数据平台兼容统一

  国家应牵头将各税务机关的数据填报平台实现统一兼容,如国家统计局、电子税务局、采购经理报表、火炬科技网、工信局等,各平台数据填报规范格式,统一指标,各数据间相互勾稽、互相核对,及时监控数据上报情况。对财务报表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的标准,统一规范格式,做到一表一填,不漏填、不重复,数据有来源、表间有勾对,每月有抽查、年年有审核。数据平台之间数据共享和协作实现动态管理,实时分析。预设流程如下:

  1.税务平台通过开票系统和进项税抵扣系统确定每月销项税和进项税金额,并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印花税金额,数据自动填报至各个统计表中。

  2.每月月报自动汇总计算生成季报,其他相关数据采集自相关统计平台:高新技术数据来自科技网,职工及工资社保数据来自统计局,工商信息数据来自工信局等。

  3.各数据平台搜集数据实时更新汇总自终端数据处理中心,数据汇总分析后,按照既定格式填报至各个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合作。

  (二)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资格,实现报表审计数据同步

  根据企业数据的保密性要求,国家无法强制要求企业公开其自用的财务软件权限,联网直报受到阻碍。因此,建议从年报审计入手,强制把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业务,要求经审核的年报录入审计系统备案。在数据保密的前提下,达到数据统计与监控的要求。审计系统设立可选权限,由企业自行选择是否联网直报,拒绝联网直报的企业,只能自行重新填报诸多对外报表。统一联网直报的企业,报表数据实时同步到电子税务局、国家统计局等系统。

222.jpg

  (三)构建税收管理数据仓库

  通过扩大税收管理数据采集范围、提高税收信用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性、进而扩展数据基础并提高质量。在税收数据治理方面,根据税收数据管理的需求对海量数据进行预处理。一是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对税收数据进行适当修正。二是完善税收信用管理评价机制,通过引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税收管理信用的实时、动态更新,更好地分析和挖掘数据,从而总结纳税人行为模式和规律,对异常情况进行动态处理。三是建立税收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及时识别纳税人潜在的税收信用风险,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从而有效规避纳税人失信行为,控制风险并降低损失。

  五、结语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准确认知和掌握数智化特征,国家需要积极探寻财务共享优化升级路径,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财务数据共享与联网直报优化升级面临的挑战主要来源于技术、人才、管理、系统和国家政策等多个方面。一方面,应加大系统整合力度,并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利用能力,增强财务共享中心数据价值。另一方面,应注重高端人才吸纳和培养,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专业能力,提高政府统计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给予财务共享模式优化升级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还应加强信息风险防控,应通过优化管理制度保证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蔡昌,曹晓敏,王爱清.大数据技术驱动税收信用管理创新:逻辑、构架与实现路径[J].税务研究,2023(12):57-65.

  [2]徐朝威.大数据服务大企业税收治理:挑战、经验与建议:税收管理[J].税务研究,2023(8):140-155.

  [3]王伟域,辛浩.大数据驱动下税收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与未来发展趋势[J].税务研究,2021(5):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