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

2024-04-22 10:53:28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国有林场作为国家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性事业单位,是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国有林场面临的新任务。基于此,文章选取Q国有林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便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国有林场作为国家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性事业单位,是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国有林场面临的新任务。基于此,文章选取Q国有林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便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
0引言
国有林场作为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145家国有林场,作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的重要地区之一,国有林场在带动周边林业发展、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生态建设的大力推进,国有林场人才队伍状况成为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林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可以说,国有林场的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破解我国国有林场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国有林场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功能的重要引擎。
本文以Q国有林场(以下简称“Q林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有关论文、著作、报告以及Q林场场史等文献资料,了解新时代林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以及Q林场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旨在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新时代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国有林场是国家林业建设的主力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培育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头的重任[3-4]。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现代林业健康、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国有林场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基本合理、综合素质较高、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林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关键之举,对国有林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6]。
2 Q林场基本概况及人才队伍现状
2.1 Q林场基本概况
Q林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直属十三家国有林场之一,为大一型林场,属差额拨款、公益二类国有林场。
Q林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林业政策与决策部署,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基础优势,坚持做大做强第一产业、做特做精第二产业、做优做活第三产业的思路,高质量形成了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香精香料加工为特色,园区经济、土地开发和森林旅游为支撑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3月,Q林场经营林地总面积91 126.67 hm2,其中场内面积60 126.67 hm2、场外面积31 000 hm2,森林蓄积量693万m3,森林覆盖率88.12%。
2.2 Q林场人才队伍现状
2.2.1人才队伍结构现状
Q林场内设机构10个,二级经营管理单位32个,在职职工总数为869人。
按照职工学历分(见图1),Q林场研究生人数为29人,占比3.3%;本科人数251人,占比28.9%;大专生人数126人,占比14.5%;大专以下学历人数463人,占比53.3%。
按照职工年龄分(见图2),35岁及以下人数为182人,占比20.9%;36~45岁人数277人,占比31.9%;46~55岁人数280人,占比32.2%;56岁以上人数130人,占比15.0%。
按照职工岗位分(见图3),管理人员87人,占比10%;技术人员301人,占比34.6%;工勤人员481人,占比55.4%。其中,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36人,占比12.0%;中级职称191人,占比63.4%;初级职称74人,占比24.6%,具体如图4所示。
整体来看,Q林场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偏少,研究生仅占3.3%,高级职称仅占12%。
2.2.2人才引进和培养现状
近三年,Q林场引进大专及以上人数103人,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生69人、大专生32人。由此可见,Q林场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较少。同时,笔者通过了解发现,Q林场近三年累计组织培训62次,培训人数4 210人次,培训人员主要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培训较少。
3 Q林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人才结构不太合理
从学历结构看,高学历人才匮乏,研究生学历仅占3.3%,而本科学历也仅占28.9%,大专及以下学历占67.8%,是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才的2.1倍,可见高学历人才比例明显偏少。经调查发现,在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有117人,占比43.3%;第一学历为研究生的仅有7人,占比17.8%,大多数人员主要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学历水平,全日制高学历人才比较少。
从职称结构看,高级、中级、初级人才比例不协调,中级职称占比大,是高级职称的5.28倍,这说明很大一部分专业人员停留在中级职称,晋升慢。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青年人员占比相对少,占20.9%,说明后备力量相对不足。从职工岗位看,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占比为3∶7∶11,三类岗位比例不太合理。
整体来看,Q林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匮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岗位结构不太合理。
3.2职工学习内动力不足
近些年,Q林场通过支持在职教育学习,以及组织职工线上、线下学习的形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但是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大部分人员以提高学历水平、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按照计划任务,应付性学习居多,不太注重学习效果,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3.3新兴特色产业人员匮乏
国有林场改革后,Q林场利用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产业用地开发、花卉苗木培育等新兴产业。由于林场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资等各方面待遇相对较差,其在引进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森林碳汇等新兴产业人才时比较困难。
4 Q林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4.1树立新时代人才发展理念
林业作为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时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建设的政策。在此情况下,Q林场要从上到下树立新时代人才发展观,着眼国有林场改革后的发展新形势,优化和调整人才结构,开发人才资源,保证人才投资,创新人才制度,努力打造一支高技能、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4.2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
国有林场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研究的前沿阵地,应加快步伐解决林业高层次人才的匮乏问题,迅速建立林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首先,Q林场应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以及有重点、分批次的方式进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林场职工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其次,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岗位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侧重于精准培养人才,将高学历、综合素质好的人员重点培养成骨干,组建科技团队,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培养机制。最后,要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项目合作交流与实践中培养优质科技人才。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或各种林业研讨交流会,培养其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打造适应林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队伍。
4.3创新林业人才引进机制
Q林场应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中长期人才发展计划,按需引才,量才而用,优化和调整人才年龄结构、岗位结构。围绕待遇、晋升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可放宽条件,开辟专门渠道实现精准引进,简化招聘程序,单独引进。通过构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和就业环境,为专业人才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打造职业平台,稳定现有人才,吸引更多外部人才,壮大适宜地区林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5小结及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Q林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太合理、职工学习动力不足、新兴特色产业人员匮乏等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一些学者对其他基层林业单位或国有林场人才队伍作的调查研究中,大部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此说明这些问题在基层林业单位还是普遍存在的,在李俊魁等人[7]研究的国有林区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树立新时代人才发展理念、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林业人才引进机制等对策,这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建议。
国有林场是国家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主体。但是,国有林场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政府对国有林场人才建设的投入还不相符,使得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的后续保障跟不上。为此,关注和加强国有林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根据新形势制定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增加林业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比如,出台鼓励高校林业相关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就业政策与激励措施,加大力度推动人社部门、教育部门从提供完善国有林场配套设施的资金支持,以及培养人才的订单模式建立着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林业基层人才,逐步解决基层人才断层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美力,陈文汇,刘亚男.河北省国有林场职工状况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6003-6005.
[2]汪国连.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3]冯桂乾.国有林场改革后发展思路及经营管理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21):82-83.
[4]梁明武.构建国有林场现代生态林业体系的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15(3):78-82.
[5]杨丽萍.广西区直国有林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6]徐新洲,薛建辉,勇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卓越林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4(4):92-96.
[7]李俊魁,玉宝,付晓轩,等.国有林区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1):2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