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角下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研究述评论文

2024-04-15 13:51:43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随着新时代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 ,学术语篇已逐渐成为人们进行思想碰撞与科研沟通的重要方式
摘 要: 学术语篇是学术领域思想碰撞与科研沟通的方 式。元话语是话语分析和语言教育中的一个术语,在语篇功能 与人际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研究价值。文章评析了近 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各类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相关研究, 主要 从三个视角对其进行述评,分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 对比研究和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 。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元话语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学术语篇,元话语,研究述评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 ,学术语篇已逐渐成为人们进行思想碰撞与科研沟通的重要方式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语篇不仅需要作者论证观点的客观严谨,更 承载着启发读者的重要意义 。因此,要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学 术观点,就必须要与读者进行积极互动 。元话语是作者用以建 构语篇,表达立场,引导读者走进语篇,与读者建构关系的有 效工具,是各类型学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术语篇作 者巧妙地运用元话语 ,不仅能够使枯燥乏味的语篇变得清晰 有条理而且能够使内容与特定语境关联 ,对建构语篇中的读者意识以及树立作者的学术威信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国内外学术论文语篇中元话语的研究现状
Zelling Harris [1](1959)最早提出元话语这一 概念 ,称元话 语为“ 对语篇的主要信息进行评论而本身只包含次要信息的 语篇成分”。然而,因其概念模糊性和功能多样性,学界对元话 语分类标准尚未统一 。Keller[2](1979)从心理语言学视角研究 元话语,作者认为元话语具有标明语篇话题结构、组构语篇话 轮、表达对观点认识以及验证“作者—读者”间人际沟通是否 通畅四种功能 。国内学者成晓光[3](1997)首次对元话语进行本 土化研究,将“Metadiscourse”译作“亚言语”。李佐文[4](2001)从 语言,情景和文化三个层面研究元话语如何对语境进行建构, 他指出元话语并不会增加语篇中的信息,但能标明话语结构, 展现发话意图 。通过回顾国内外元话语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从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对比研究,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这三个 视角对其进行述评,对元话语的发展进行梳理,现存研究问题 进行剖析,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
(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元话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韩礼德认为语言可以实现三个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 篇功能 。众多学者从功能视角出发对元话语进行分类并探究 其在学术语篇中的作用。
Kopple[5](1985)把元话语分为篇章元话语与人际元话语两 类,前者指构成语篇布局的言语成分,包括语篇连接词 、语码 注释词、效度标记词、叙述者;后者包括建构“作者—读者”关 系的词和短语,言外之力标记词、态度标记词和评论标记词, 他认为元话语是基本命题内容之外的话语 ,其功能是引导读 者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语篇内容 。Hyland[6](200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元话语的分类模式进一步丰富 ,他把元话 语分为引导元话语和互动元话语两大类, 前者包括过渡标记, 语码注释,言据标记,框架标记,回指标记五个子类,用来构建语 篇帮助受众更好地把握与理解篇章组织结构; 后者包括模糊 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语、自称语、介入标记语五个子类,用来 表达作者的立场与营造与读者互动的语篇氛围。
国内学者徐赳赳[7](2006)认为元话语是结合语篇结构、作 者观点、读者反映三部分的语言,作者从功能角度将其划分为 词语元话语、标点元话语和视觉元话语三类,且皆为书面语 。 李秀明[8](2007)从功能角度对汉语元话语进行分类,将汉语元 话语分为语篇元话语与人际元话语两大类。
综上所述,学者们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功能 视角对元话语进行分类 。不难发现 ,学者们的分类具有相似 性, 这说明学者们的研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传承与发展 。但 是,元话语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界定尚未统一,学界对 元话语的定义仍存在争议 。因此,未来学者们可以尝试从系统 功能语言学与其他理论流派结合的方法对元话语进行分类以 及对已有子类进一步补充。
( 二)对比研究
元话语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一个研究角度就是对比研 究,其中包括英汉学术语篇对比,不同母语者语篇与跨学科语 篇等层面的对比研究。
1.英汉学术语篇对比 。熊笛[9](2007)是我国较早对英语语 篇(英篇)与汉语语篇(汉篇)中元话语对比研究的学者之一, 从功能角度看 ,两种语言中的元话语在科技语篇都侧重语篇 功能 ;在文学语篇中人际元话语与语篇元话语分布无显著差 异,但在章回体小说中,汉语元话语的人际功能尤其突出 。熊 笛的对比分析为国内元话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很多不同层 面的研究紧随其后发展。
周佳琪[10](2021)对英汉期刊讨论部分元话语使用情况进 行对比研究 ,研究发现英汉期刊中的讨论部分均使用较多元 话语且都是引导式多于互动式 ,但是英语期刊元话语的使用 频率显著高于汉语期刊。
综上所述 ,无论是汉语语篇还是英语语篇中都存在元话 语,但英语语篇中大多数元话语子类出现频率高于汉语语篇, 且在不同类型语篇形式下的元话语及其子类的应用也具有差 异性 。研究也证实了文化背景对元话语的分布与应用产生影 响 。国内学者对英汉元话语本土化对比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未来学者可以继续在这一领域内进行更多语言的元话语对比 研究。
2.不同母语者语篇对比。杨明远[11](2008)首次对比了汉语 母语者(Chinese English Leaner)与 英 语 母 语 者(Native English Speaker)在科技论文中元话语应用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CEL 与 NES 最爱使用的元话语类型为互动元话语,但 NES 比 CEL 更注重不同元话语的功能且使用上更加灵活。
吴京[12](2018)对 NES 与 CEL 在语言类期刊论文引言与结 论部分元话语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指出 NES 与 CEL 在引言与结论部分都存在互动元话语 ,但 NES 互动模式更加明显,CEL 在论文中引言部分较少使用语码注释语和模糊语, 在结论部分较多使用增强语 ,而 NES 则更倾向在结论部分使用模糊语。
邵淑倩[13](2022)探究了 CEL 与 NES 在英文书评中元话语 标记的分布异同,研究表明无论是 CEL 还是 NES 都更多使用 引导元话语而非互动元话语以达到明确表达目的, 区别在于 NES 较 CEL 更多使用言据标记和语码注释语 ,说明他们在书 评中更注重资源引用和沟通明晰性。
综上所述,CEL 与 NES 都能意识到在写作中使用元话语 建构语篇以及与读者互动 ,但是 CEL 在元话语使用的灵活性 及种类上弱于 NES。因此,中国学者未来可以继续建立更多语 料库与英语母语者语篇进行对比研究 。同时,不同语言对比研 究领域语种较单一,集中英语与汉语这两种语言 。 因此,未来 学者们可以进行更多语种间的元话语对比研究。
3.跨学科语篇对比 。何中清,闫煜菲[14](2021)对比了元话 语在数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期刊引言部分的使用情况 ,研究 结果发现 ,数学论文中的元话语使用频次在总体分布上高于 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论文中引导元话语的频次高于数学 学术论文,而互动式元话语的分布频次相反,两学科在语言使 用形式及元话语子类分布上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 这反映 出元话语的应用受到不同学科属性影响。
李思宏[15](2022)将社会科学类语篇与自然科学类语篇进 行对比,研究元话语在学术期刊里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两类 期刊论文中互动元话语出现频次均很高 ,但两学语料库中互 动元话语子类的整体分布与局部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社会科 学学术期刊论文语料库中互动元话语的使用频次整体大于自 然科学学术期刊论文语料库 。这一结果与何中清 & 闫煜菲的 研究结果相悖,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的差异,李思宏 (2022)关注论文整体,而何中清 & 闫煜菲(2021)关注论文引言。
综上所述 ,跨学科对比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元话语研究 的热门视角 ,学者们未来可以选取更多不同学科的论文进行 对比研究,使相关研究更加丰富与深入。
( 三)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
近年来,元话语研究与多种理论的融合不断加强 。从不同 的理论角度对元语言进行阐释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构一个 更完整的元话语研究体系, 而且还可以促进相关理论在应用 层面的发展。
1.元语用理论 。陈新仁[16](2020)借鉴元语用理论以及雅各 布森划分语言功能时参照各个交际维度的做法,基于交际事件 相关因素对元语用意识进行了分类, 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元话 语分类标准,作者将元话语分为语境元话语,发话人元话语, 受话人元话语,关系元话语,信息元话语,语篇元话语,语码元 话语这七类,新分类拓展了元话语的范围,涵盖了反映交际者 元语用意识的各种显性表达,不仅面向专门用途书面语篇,而 且也覆盖了各类书面、口头语篇中常见的元话语类型。
魏晓斌[17](2020)指出元话语作为一种语用修辞手段,起到 实现话语人际意义、提供语篇主体间性的作用,对其研究应借 助语用学相关理论,作者尝试在元语用视域下研究元话语,并 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元话语进行了界定和例证 ,并从语 用功能角度将其分为显性元话语与隐性元话语两类。
2.顺应论。鞠晶,王忠民[18](2014)在顺应论理论框架下对元 话语对话性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元话语的对话性是言说者对语 言语境、受众认知心理、社交语境三个方面动态顺应的结果。
韩斌[19](2015)借助顺应论理论对元话语进行研究,作者在 顺应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哈扎尔辞典》中作者现身元话语的顺应性特征 ,发现作者正是通过有意识地动态顺应文本的交际 语境与语言结构来实现与读者的交流, 从而实现了文本创作 的目的。
3.关联理论。胡春华[20](2007)从关联理论视角深入探究学 术讲座中元话语的口语语体特征 ,作者认为微型学术讲座是 一个以讲座人和听众为交际主体的明示推理言语交际活动 , 元话语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听众寻求最佳关联所付 出的时间和精力,保证了交际的语境效果。
姜晖,成晓光[21](2009)将“Metadiscourse”译作“ 功能性言 语”,他们认为研究功能性言语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离不开关联 理论,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功能性言语的使用可以把零散的 词汇组成一篇连贯的语篇, 展现作者的观点与反映读者的意 识 ,实现主体间的交流 ,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作者—读者”间 的合作,增加交际活动的关联性。
综上所述 , 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更多的还是从语用与认 知相关视角进行 ,学者们都认识到了元话语与语用认知的紧 密联系 。然而,如何对元话语的功能做出语用层面的解释,学 界尚未得出清晰明确的定论 。此外,在语用与认知理论框架下 如何解读元话语在作者话语产出时的作用也尚未解决 。除了 目前已有的元语用理论,顺应论和关联理论视研究外,学者们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引进新的语用学理论解读元话语 。 同时,因为元话语具有人际互动功能,所以未来学者可以尝试 在社会学相关理论视角下探究元话语的社会意义如何建构。
三、结语
笔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比研究和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 三个视角对元话语近些年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述,提 出了不同视角下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学者的元话语 研究进行展望 。第一,学术论文中元话语的分类标准有待进一 步精细化且本土化研究有待加强;第二,学术论文中元话语研 究主要集中于英文与中文,对其他语言研究较少,未来应该加 强跨语言研究;第三,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还不够充分,未来学 者研究时可尝试借鉴社会学及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元话语进行 交叉学科研究 。不足之处为我们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笔者希 望本文能为学者们今后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Harris,Z .Linguistics transformation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A]. In Harris,Z .& Henry,M.H .(eds.).Papers in Structur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inguistics [C].Dordrecht:D.Reidel,1959:458- 471 .
[2] Keller,E.Gambits:Conversational Strategy Signals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79,3(3):219- 238.
[3] 成晓光 . 亚言语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81- 184.
[4] 李佐文 . 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3): 44- 50.
[5] Vande Kopple , W . J. 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 [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5(36): 82- 93.
[6] Hyland,K.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 [M]. London:Continuum,2005:3- 14.
[7] 徐赳赳 . 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 [J]. 当代语言学,2006,8 (04):345- 353.
[8] 李秀明 . 元话语标记与语体特征分析[J].修辞学习,2007,140(02):20- 24.
[9] 熊笛 .英汉元话语对比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06):101- 105.
[10] 周佳琪.英汉应用语言学期刊论文讨论部分元话语对比研究 [D]. 南昌:南昌大学,2021:45- 47.
[11] 杨明远 . 中外学术论文元话语应用对比研究[D].秦皇岛:燕 山大学,2008:60- 61.
[12] 吴京.英汉期刊论文引言与结语互动中元话语使用对比分析 [D]. 宁波:宁波大学,2018:69- 70.
[13] 邵淑倩 . 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者英文学术书评中的元话语[J]. 文化综合,2022(24):105- 107.
[14] 何中清,闫煜菲 .跨学科学术论文引言中的元话语对比研究 [J]. 外语教学,2021,42(05):26- 30.
[15] 李思宏.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论文中互动元话语的 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73- 75.
[16] 陈新仁 .基于元语用的元话语分类新拟[J].外语与外语教学, — 240 —
2020(04):1- 10.
[17] 魏晓斌 . 元语用视域下的元话语研究 [J]. 河池学院学报, 2020,40(06):59- 62.
[18] 鞠晶,王忠民 . 元话语对话性的顺应论阐释[J].学术交流, 2014(06):167- 170.
[19] 韩斌 . 顺应论视角下作者现身元话语的语用分析— 以《哈 扎尔辞典》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5): 65- 69.
[20] 胡春华 .微型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关联阐释[J].西安外国语 大学学报,2007(04):22- 25.
[21] 姜晖,成晓光 . 功能性言语研究阐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9(01):90-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