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县级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以高台县为例论文

县级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以高台县为例论文

10

2024-04-14 10:14:3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县属国有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县属国有企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以高台县县属国有企业为例,归纳和总结了县属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县级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县属国有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县属国有企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以高台县县属国有企业为例,归纳和总结了县属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县级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发展;改革;党组织引领;问题;对策

  一、国有企业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

  按照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修改和补充了部分国有企业的章程,细化了“党组织”章节,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明确了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各国有企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党支部主体责任。同时,进一步规范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行为。

image.png

  (二)夯实国有企业数据基础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全面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国资监管机构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决算报表编制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月度编制工作,切实加强工作组织协调,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督促国有企业规范会计核算方式方法,推进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工作从定期统计、汇总、报告转向日常监测、分析、研究,及时、准确地反映国有企业运行情况。结合市场经济热点、焦点,密切关注县内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走势和财务状况,注重从月报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切实提高对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的研判能力,使资产数据统计质量逐年提高。

  (三)改进国有企业监管方式

  按照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的思路,运用法治化、市场化的监管方式,切实减少出资人审批核准事项,改变行政化管理方式。县财政局着力优化国有企业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效率。依托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统计系统平台,实行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建立重大事项报备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检查,强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经营业绩问效机制,实现国有企业经营问效和动态监管。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要求国有企业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地披露国有资本整体运营情况以及公司治理和管理架构、财务状况、关联交易、公司负责人薪酬等信息,努力建设阳光国企。

  (四)盘活用活闲置国有资产

  结合县属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对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或闲置的国有资产整体无偿划拨至有挂钩的国有企业,进一步壮大国有经济实体,盘活用活闲置资产,推动优质资源向主业集中、向主导性产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县级投融资平台建设过程中,政府坚持“集中管理、分类处置、市场经营、资本运作”的原则,积极把长期闲置、沉淀的“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先后向国有企业注入经营性国有资产,促使存量资产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

  (五)突出经营风险事项监管

  一是全面加强风险防控。全面开展县属企业经营风险大排查,重点开展企业经营风险、债务风险、金融风险、投资风险等专项检查,切实做好企业法律纠纷案件风险评估,督促整改落实,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二是切实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国有企业制定本企业债务风险、投融资风险、法律风险管理等多项制度,督促国有企业从实际出发,把困难预测得更详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过程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研究出台《高台县县属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组织开展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线索排查,对违规经营投资造成重大损失的,严格进行追究问责。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是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自主经营能力较差。近年来,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区新成立的国有企业虽然逐步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体系,但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并没有良好的体现。部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没有充分发挥管理决策和经营监督的作用。以前年度成立的国有企业仍存在以主管部门为出资人现象,随着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虽然已经明确了国有企业的监管主体,但还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这些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不仅受国资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还要承担主管部门和其他单位交办的行政类事项,公司自主经营的机动性不强。

  二是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据统计,县属国有企业中大多为国有独资企业,这些国有企业的投融资主要依赖政府及主管部门,没有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既不利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也不利于国有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小、弱、散、亏”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县属国有企业功能相近,主营业务重叠,可能存在因相互竞争而导致户户有业务、户户无效益的局面,不利于企业的改革及规模壮大。

  三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员工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基层国有企业公司管理层人员大多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转任,对经营活动的预判及商机的把握程度还不够,不利于全面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开拓公司经营业务,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职工来源主要是未就业大学生到企业服务政策分配,这项政策的实施虽然解决了回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国有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人才紧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无形中增加了国有企业发展的“包袱”。这些人员大多为刚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部分人员借助大学生进企业服务的政策,把国有企业当作职业生涯的“跳板”,没有突出国有企业主人翁的精神,人员流出率较高,使国有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较高。

  四是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职工薪酬差异过大。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职工工资发放没有制定合理的标准,实际薪酬由各企业自行制定,不仅企业之间差异较大,企业内部差异也比较明显,存在企业资产总额同等、营业利润相当,但不同企业同一职位薪酬差异巨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考核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县区新成立的投融资公司由县政府和相关企业直接签订考核责任书,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国资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其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部分国有企业连年亏损,对相关管理人员奖惩措施不明确,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国有企业改革共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国资监管角度分析

  1.外因

  国有企业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市县国有企业监管机构普遍设立于财政局,隶属于财政局管理,自2020年机构改革后,市级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建立了集中行使所有权职能的出资人机构(国资委),出台了相关制度体系,形成了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开始了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但县级国有企业监管机构部分进行了变更加入了财政系统其他业务,部分县级国有企业监管机构撤销,将职能并入财政相关业务科室,国有企业监管职能进一步弱化。

  2.内因

  县级国有企业资产监管职能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同属财政部门,部分县区将其单设为下属单位,部分县区对其两项职能合并为内设股室,缺乏独立的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因财政系统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监管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监管历来比较薄弱,随着国有企业监管职能的并入,使其进一步边缘化。同时,还存在“机构职能上下不贯通、法规制度协同不一致、行权履职规范不统一”的情况。此外,国资管理经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客观存在,特别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国资国企改革任务,亟须补充专业人才,增加机构编制和人员,增强管理队伍力量。

  (二)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分析

  1.外因

  县级国有企业监管存在“多龙治水”的现象,企业出资人、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互间的职能划分不明确,授权放权机制运行不通畅,企业行政化管理严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发挥得不充分。

  2.内因

  县级国有企业组建不规范,历史遗留问题多,国有资产规模小,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企业资产多为原行政、事业单位划拨资产,资产存量大,经营性资产少,经营能力差,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足。

image.png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国资监管机制,不断夯实监管职能

  县级国资监管体制建设中,普遍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合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财政部35号令、100号令相关规定,建议参照省市部门机构设置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分离,进一步靠实责任,理顺监管机制。进一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国有企业发展肃清障碍,促进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优化治理结构

  充分认识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重大意义,组建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快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提高市场化转型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有效转变,将县属国有企业股权全部划转集团公司持有,按照“1+X+N”的运营模式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集团公司和所持股企业的权利边界,确保各主体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力,不干预实体企业依法行使自主经营权,通过不断优化治理结构,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进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职权,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切实改变监事会对董事会的依附关系,使监事会真正能够向股东大会负责,真正代表股东对董事长、经理、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三)加强用人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价值

  积极探索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落实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人事权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制度,对企业紧缺的管理人员采取人才引进等办法解决,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渠道。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职工管理制度,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真正建立企业各类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机制,确保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健全薪酬分配制度,完善考核奖惩体系

  国有企业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本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标准和增长机制。推进企业全员绩效考核,以业绩为导向,科学评价不同岗位员工的贡献,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对政府任命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合理解决管理人员去留身份顾虑,畅通行政、事业、国有企业相互履职的通道,确保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公司生产运营中。紧密围绕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任务,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创建关键业绩考核体系,进行经营业绩目标考核。

  (五)推动治理结构转型升级,强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县属国有企业要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经验才能“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拓宽视野,引进专业人才,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认真研究各级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积极和项目主管部门对接,突破企业发展靠政府的瓶颈,不断提升主业、拓宽副业,培育出具有亮点的特色产业。同时,发挥好国有企业优势,以特许经营权、特殊经营行业等优势加强与实力雄厚的风光电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作,吸收其他资本参与到县属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当中,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把“混资本”与“改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县属国有企业造血功能,增强国有企业发展后劲和整体竞争力,实现县属国有企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怡璇.习近平深化国企改革重要论述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2]陈伟.地方国有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控刍议[J].商讯,2022(6):87-90.

  [3]杨小平.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J].国有资产管理,2021(4):47-50.

  [4]许伟.基于财务管控的国有企业风险防范探索[J].齐鲁珠坛,2022(3):39-41.

  [5]张晓雪.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