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赋能农村流通创新发展机理与路径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赋能农村流通创新发展机理与路径论文

3

2024-04-13 15:21:1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构建高水平农村流通体系,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培育大循环新动能至关重要。数字赋能是驱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分析了数字赋能农村流通的作用机理,以及农村流通数字化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数字赋能农村流通的具体实施路径。数字技术通过重塑传统流通模式、催生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整合集聚要素优化产业链来赋能农村流通体系。当前,农村流通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数字化应用人才不足、流通主体数字能力不强等问题。应通过加强农村流通主体数字化建设、加快

  [摘要]构建高水平农村流通体系,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培育大循环新动能至关重要。数字赋能是驱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分析了数字赋能农村流通的作用机理,以及农村流通数字化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数字赋能农村流通的具体实施路径。数字技术通过重塑传统流通模式、催生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整合集聚要素优化产业链来赋能农村流通体系。当前,农村流通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数字化应用人才不足、流通主体数字能力不强等问题。应通过加强农村流通主体数字化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数字流通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流通数据的挖掘应用、加强农村数字化流通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等举措推进农村流通数字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赋能,农村流通,流通创新

  一、引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农村市场衔接产销、贯通城乡,是国家整个流通体系的基础,也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加快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是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撑,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培育大循环新动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数字中国”发展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自2018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均对数字乡村建设做出明确指示和部署。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①,将有力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数字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加快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流通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加快推进农村流通体系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既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也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的关键举措。

  当前,新一代信息和数字化技术正在转变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治理工具,为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须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加快农村流通数字化升级,为流通插上智慧的翅膀。应着力“上行”和“下沉”两个重点方向,健全商业流通体系,完善物流配送网络,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更好发挥流通联接产消的功能,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质量,以数字化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为乡村振兴、构建国内大循环新格局提供强有力支撑。

111.png

  二、文献回顾

  (一)数字赋能已成为流通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传统流通业由于数字化水平低、数字流通主体发育不足、创新能力弱,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数字经济利用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来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使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发生根本性变化[1]。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驱动产业效率提升、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竞争模式及赋能产业升级等多个价值维度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2]。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已成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3]。现代流通体系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共享化、体验化、定制化、品牌化、连锁化、去中间化、移动支付、快递配送、商流与物流分离等趋势和方向,高速发展的网络购物、在线支付、快递配送、跨境电商等是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4]。

  梁鹏等(2022)从流通功能重塑、流通业变革、流通效率提升视角分析了数字经济助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理论机制,认为微观层面上实现流通功能和流通价值重塑,中观层面上实现流通业变革,宏观层面上效率导向型的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5]。叶悦青等(2021)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如何赋能商贸流通业效率提升,提出应构建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提升的良性互动机制[6]。陈娟等(2021)提出连锁经营企业数智化转型是破解客户稳定性和忠诚度不高、运维成本高、效率低、决策反应迟滞、数据孤岛等发展痛点的有效手段[7]。李朝鲜(2022)认为数字技术能够通过降本增效、业态创新和创新生态构建三个渠道赋能商贸流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3]。

  (二)数字化是农村流通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民消费意愿和消费特征变化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8]。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建设是新发展格局下的必然选择,是拓展农村流通市场、激发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渠道[9]。由于经济发展、媒体歧视、人员素养、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象,对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产生了一定阻碍[10]。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农业提质增效、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民消费升级的新动能。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水平[11],有利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融合发展[12]。流通数字化能有效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水平提升,通过流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流通渠道数字化和流通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对农村三产融合产生正向作用[13],对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体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14]。吴琼等(2022)研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15]。杨海丽等(2022)研究表明,省域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效应;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户,能从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进程中享受更多的数字红利[16]。

  三、数字赋能农村流通的作用机理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赋能传统流通体系转型,使流通现代化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畅通上行下行,也成为了很多农村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数字化驱动农村流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化重塑传统流通模式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大量应用到流通领域,重塑传统流通模式,推动流通向数字化、智慧化高效协同发展。数字经济下,用数字化手段升级改造流通环节与产业链,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流通体系深度融合,构建全链条全场景的数字化,从而有效实现动态实时反馈、高效供需对接和智能化决策,推动流通供应链向数字化、智慧化高效协同发展。

  数字化驱动在促进农村流通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展现出强劲作用。通过数字化赋能,一方面使流通组织及个体有效融入数字化流通机制、流通体系,赋予农民渠道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精准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构建起更为灵活、高效的产销对接渠道,重塑传统流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村流通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让优质农产品搭乘数字快车走进城市、卖出好价,加速实现商业价值创造,并使流通环节的参与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新动能。同时,以数字化手段改造提升农村传统零售业,构建产销一体化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智慧零售,完善县乡村数字化物流配送,为农村居民提供品种丰富、质优物美的商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以浙江省遂昌县为例,该县率先建设数字乡村物流中心,通过数字赋能、资源整合等方式,打造“线下服务网、农村物流网、交易平台网”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实现“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该县延伸中国邮政、申通、圆通、韵达、顺丰等物流网络,打破各快递公司数据共享壁垒,以数字化打造高效智能物流网络,实现快递统一分拣、统一运输、统一投递、统一收寄的一条龙服务,精准解决快递包裹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先100米”。并与阿里云合作建立乡村数字公共服务中心,集物流、电商、数字乡村指挥于一体,线上线下融合,通过数字平台的精准分析,实现各类农产品需求与物流服务可视化,帮助政府精准判断市场趋势、科学决策,指导农民种养,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真正意义上实现线上线下打通“最后一公里”,为农民增收服务。

  (二)数字化催生流通新业态、新模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并使数字经济时代的产品具备了数字内涵、数字文化。当产品被赋予了数字性能之后,就会带来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的很多改变,进而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业态,催生了数字化生活新方式,并通过不断激发和释放新消费活力,成为推动新消费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渗透,使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传统农产品流通,主要以商贩到田间地头采收为主,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赋能,将农村商贸流通发展成为“点对点”“端对端”的模式,使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乡村产业呈现“新业态”。数字经济下,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5G、AI等数字技术与各类资源要素重新整合,并深度融合,创新产业发展的场景和模式,打造出生鲜电商、中央厨房、社区团购和基地直采、直播带货、超级IP运营、短视频营销等新型运作模式和数字商贸新业态,促进农产品销售便捷化、精准化、智慧化,进而打通“供产销”全链路,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不仅为源头生产者提供了更多的议价空间,提高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也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价优质好的农产品,优化产销关系,形成更广阔的价值增长空间。数字拍卖是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革命性创新,通过数字拍卖平台让农民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既拓宽了销售渠道,让农民获得农产品定价权,又缩短了流通环节,可以让消费者买到更多质优价廉的好产品,实现农民和消费者的双赢。

  (三)整合和集聚要素,打通产业链

  数字经济下,数据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化流通主体基于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准画像,进而对供给端进行需求牵引、消费拉动。数字化、精准化的流通推动供给体系变革创新,深化客户识别、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从销售端的数字化推动流通端和供应端的数字化,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联通互动。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赋能全产业链主体间数据信息的高效流通、共享,显著提升了全链条的协同互动水平。数字化流通,能帮助流通领域的众多参与主体链接更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等资源要素。优势发展要素的聚集和整合,有利于推进精准化种养殖,吸引高素质劳动力资源进入,并根据市场更灵活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用数据贯通种、养、存、加、销、研等各个环节,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使数字化场景从消费端的“餐桌”延伸至生产端的“土地”,重构产业价值链,促进生产流通效率提高,让农民富起来。“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的砀山县,聚焦产供销服务模式优化,整合现有农业数据和应用资源,开发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集仓储物流、产品加工、智能分拣、市场交易、平台结算、品牌创建、社会化服务等于一体的梨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酥梨产业全周期数字化管理。拼多多等新型电商平台也成为传统农业数字化改造的主要动力之一。

  同时,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也是市场主体需求的实现条件,有利于释放多元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建立基于数字化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空间,培育数字生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并以流通进一步优化城乡与区域要素流动和配置,推进产、城、人、文融合,用产业的发展带动公共服务、社会性服务,朝城乡服务均等化方向发展。

  四、农村流通数字化现状与问题

  数字经济是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在培植新经济增长点、激活产业创新活力、助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积极推动农村数字化建设。从数字基础设施来看,2021年,未通宽带行政村通过电信普遍服务实现“动态清零”,99%以上的行政村已实现4G、光纤双覆盖,农村和城市实现“同网同速”,城市优质服务资源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在乡村全面覆盖,农村居民将获得更加精准化的服务和更为便捷化的生活体验。从农村网民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是“十三五”初期的两倍,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近15个百分点。从数字技术及大数据开发应用来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种业、农机装备全面深度融合;2021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5.4%,其中,大田种植信息化率为21.8%,畜禽养殖信息化率达34.0%,水产养殖信息化率为16.6%。生猪、棉花、大豆、油料、糖料等一批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2021年,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初步建成,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成立。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农业服务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投身乡村数字经济,推动智慧种养、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业务在农业农村领域不断拓展。

  农村数字化流通实现长足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数商兴农”工程深入实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农村电商双向流通格局不断巩固提升。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截至2022年7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累计支持1489个县,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600个。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实现销售,借助直播、视频等新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2021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4.8%,通过接入自建或公共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质量安全追溯的农产品产值占比24.7%,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快递服务不断向乡村基层延伸,

  “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2021年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370亿件。截至2021年底,36.3%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电商开展销售,利用电商销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8%1。同时,物流是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赋能使冷链物流的集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冷链物流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升级,“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流通新模式广泛应用,大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的便捷化、智慧化、精准化,高效打通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但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仍落后,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下乡进村一直是农村商贸流通的“痛点”。从农产品上行来看,一方面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时空性矛盾加大,对流通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传统农产品流通从田间到餐桌环节多,过程繁杂,成本高、损耗高、效率低,流通环节参与者特别是上游农户的利润低,且交易多集中于产业链上游的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市场化能力弱。从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下行来看,我国农村电商虽有了较大发展,但快递进村一直是电商发展道路上的难题,网店布局不健全,配送成本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低。流通体系数字化发展中还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数字化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流通能力。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方面的基础研究不足,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主要表现在高端复杂智能农业装备核心部件需从国外进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智能装备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更好满足农业数据采集的实际要求。我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信息化程度较低,大数据平台支撑不足,从产地到销地无法形成匹配的链条信息,导致产销衔接不畅,造成农产品卖难与消费者买贵并存现象。特别是支撑“最先一公里”的产地冷库及预冷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很多农产品采摘之后无法进行预冷和错峰销售,很难保障新鲜程度,也易造成难卖、甩卖。同时,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不足和信息开放程度不够,也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优化,造成整个行业冷藏冷冻车辆空载率高、物流成本高。另外,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不健全,标准衔接不紧密,温控手段原始粗放,带来了很大的“断链”隐患。

  二是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数据资源分散、精准性差,有效数据资源不足,决策分析的支持度低。面向全国性和全产业链的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不充分,覆盖率低。数据不准,数据缺失,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时数据没能有效记录利用,难以利用数据进行趋势性决策分析,农业经营管理效率提升有限。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滞后,融合应用场景不够丰富,无法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大数据分析决策应用场景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三是数字化应用人才不足,流通主体数字能力不强。一方面,城乡数字鸿沟仍较大,农户普遍数字素养不高,且地区差异较大,数字化应用的“底盘”还不足。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互联网整体普及率达74.4%,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两者还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乡村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不足,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应用能力不强。小农户受资本和知识技能所限,数字化投入和数字技能匮乏。同时,传统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数字化发展变革不足,大型流通企业延伸供应链,开发深耕农村市场不够。农村小超市、小门店、小集市等数字化改造及场景开发应用还远远不足。

  五、数字赋能推进农村流通创新发展路径

  着力于培育农村数字“流通红利”,构建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双向畅通的农村流通体系,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农村商贸流通数字化发展。

  (一)加强农村流通主体数字化建设

  流通体系的数字化首先是流通主体的数字化。应充分发挥数字流通主体的带动作用,打造数字流通“生力军”,以数字流通主体建设带动农村流通数字化发展。一是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实施产品、服务、运营管理的全方位变革及组织、流程重构,推进其以乡镇为重点下沉延伸供应链,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线上交易和线下物流堵点,建立本地化、连锁化、信息化的商品流通网络,推动农村电商物流快递与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实现统仓共配。二是推进商贸批发市场完善数字化交易和服务设施,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平台经济,推动农商互联产销融合。三是推进农民合作社数字化升级转型,发挥好“领头羊”作用,为农户提供精准化的生产、销售、金融、物流等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数字化和生鲜零售网络化。并通过电商培训和电商创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和水平,实现农民个体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双提升,让农民真正成为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四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加快农村小超市、小门店、小集市等数字化改造升级,培育新零售,推进以“数字化门店、社群营销”为代表的乡村流通渠道数字化,围绕数字化应用场景,健全流通数字化产业生态。

  (二)加快完善农村数字流通基础设施

  应进一步加快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夯实数字“底座”,为农村流通数字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是增强农村光纤宽带、4G网络建设成效,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解决“接入端”数字鸿沟,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二是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智能分选分拣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的全流程、全环节、全场景应用,促进冷链物流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建设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助力产消高质量对接,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整合和优化配置冷库、冷藏运输车辆等冷链物流资源,构建“产品+冷链资源+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冷链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消费者的全程质量追溯。三是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城乡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提升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全流程、全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流通数据挖掘应用

  应通过挖掘应用农村大数据,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以数字化理念、技术、方法,重塑产业关系、组织关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流通数字化发展上水平。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流通消费数据资源,实现与供给方的精准匹配和对接,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利用农村流通消费大数据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夯实大数据基础,围绕乡镇零售店的“人、货、场”三个维度提供全面数字化改造、互联网营销服务,并基于全面的农村消费大数据分析,实现反向定制商品与服务,建立流通大数据生态体系。二是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快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商、追溯”各环节数字化改造,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强农商互联,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对接,建设农户、企业线上平台一体化生产销售网络,构建产供销紧密结合的数字化农产品流通链条,打造全链路全方位赋能服务体系。衔接贯通农产品数字交易、数字支付、数字物流配送等数据,从销售端数字化推动流通端和供应端的数字化,推进数字农产品生产和数字农产品流通、数字农产品消费有机衔接,实现从基于经验的服务供给向依据大数据分析的服务供给转变,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对农业柔性生产的先导作用。三是推广线上支付和网络消费平台,帮助村民学会“网购”,使农村居民有效融入现代消费体系,让农村电商成为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引擎和动能。通过数字化、互联网化改造盘活农村零售资源,推进实体门店和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并基于数字化平台,以智能零售门店为核心触点,构建农村全产业链交易服务平台上的场景化数字应用工具,打造“实体门店+互联网”的全渠道智慧解决方案。创设应用场景,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基于产业生态的流通创新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适应数字经济特征的产销匹配、城乡融合、合作共赢的流通发展新方式,加速推进“数字红利”向乡村溢出。

222.jpeg

  (四)加强农村数字化流通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

  应以营造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服务,引导和促进农村流通数字化发展。一是加大数字监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利用大数据提升市场监管水平,推进绿色产品电子身份证、“一物一码”溯源系统,推广农田智能监测、养殖环境监测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流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提高事中监管能力。二是构建数字化流通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术语和参考架构,强化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建设,并要将形成标准的工作成果及时提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为构建高质量流通体系、促进流通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三是保障网络安全,严厉打击网络诈骗,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让农民放心安心地网络消费。特别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深耕农村市场,优化产品和服务,让更多优质消费品走进乡村。四是加大对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的引导和推广力度,带动群众革新传统的买卖习惯,通过降低网络资费等措施鼓励农民网络消费。加强针对农村居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培训,缩小城乡居民数字“使用鸿沟”。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面向农村实用人才的数字化技术和电商技能培训,激活农村要素资源。

  六、结束语

  加快构建高水平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育国内大循环新动能至关重要。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经济形态,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与流通体系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流通体系,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以其重塑传统流通模式、催生流通新业态、整合生产流通产业链,赋能农村商贸流通;农村商贸流通也为数字技术应用深耕,释放“数字红利”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场景。数字化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将在激发农村市场新动能、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世贞,黄绍娟.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转型升级[J].商业经济研究,2021(19):137-140.

  [2]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J].改革,2019,306(8):61-70.

  [3]李朝鲜.“双循环”背景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5):59-70.

  [4]王先庆.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重心与政策选择——关于现代流通体系理论探索的新框架[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11):18-32.

  [5]梁鹏,李宁宇.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理论机制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2(3):13-15.

  [6]叶悦青,王东.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基于浙江省的经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1(14):18-22.

  [7]陈娟,吕波.连锁经营数智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第十届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论坛暨数智化连锁经营高峰会观点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1):113-128.

  [8]刘洋.农民消费意愿及消费特征变化分析——面向农村商贸流通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2,849(14):138-141.

  [9]项松林,强奕菲.数字赋能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建设的问题与路径——以安徽省宣城市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5):72-80.

  [10]曾红.农村地区商贸流通的数字化鸿沟与改善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21,821(10):124-127.

  [11]高跃.数字经济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驱动效应分析——基于共同富裕背景[J].商业经济研究,2022,858(23):134-136.

  [12]严敏,嵇正龙.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融合发展赋能效应检验——以农村电商发展为中介变量[J].商业经济研究,2022,859(24):105-108.

  [13]郝爱民.流通数字化对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2):36-44.

  [14]刘雷.流通数字化建设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2,854(19):136-139.

  [15]吴琼,江朦朦.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商贸经济增长的动态约束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2,856(21):134-136.

  [16]杨海丽,向能,罗越月.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能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吗——来自省域面板数据与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22,287(10):8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