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省教育智能化精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2024-03-10 14:51:3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教育是促进湖南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途径,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教育发展更加精准和深入。过去的教育扶贫在学生精准资助、基础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帮扶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实现了五步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出湖南省连片地区教育精准发展的实施战略,构建“五维”机制,包括精准识别机制、资源精准配置机制、智能化监测服务机制、教育精准运行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摘要:教育是促进湖南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途径,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教育发展更加精准和深入。过去的教育扶贫在学生精准资助、基础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帮扶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实现了五步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出湖南省连片地区教育精准发展的实施战略,构建“五维”机制,包括精准识别机制、资源精准配置机制、智能化监测服务机制、教育精准运行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教育精准发展,绩效评估机制
将教育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向教育领域扩大,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各级政府致力于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教育被赋予为脱贫治本的力量源泉,旨在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1-6]。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加强教育优先发展。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新工具和思路,实现利用数据识别、以数据施策,通过数据管理,达到教育精准发展的目的[7-8]。
一、湖南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绩效
湖南省于2015年发布了教育扶贫规划,湖南省全面实施教育扶贫规划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方案,以确保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精准扶贫计划采取了“五步走”的全面措施,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一)保障了学生精准资助
湖南省在保障学生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推进“一家一”助学就业行动,资助贫困家庭孩子,让孩子在职业院校学习两年并获得就业机会;完善资金补贴,全面落实中央政策,确保困难学生上得起学;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资助贫困地区幼儿园儿童;免除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为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城乡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2020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885.26亿元,比上年增长6.19%。以上措施有效地防止了贫困代际传递,促进了贫困家庭脱贫和教育公平。
(二)推进了基础教育发展
湖南省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质量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构建了适应需求和协调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全省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在2021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为94.28%。湖南省共有10912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61.4万人。
湖南省通过“全面改薄”、学生精准资助和“控辍保学”等措施,确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教育服务,帮助人们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取得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功,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9-10]。
(三)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湖南省政府发布了《湖南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年)》,旨在科学合理地优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师比。到2020年,湖南省成功实现了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8.99万人,生师比14.16:1,且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22%。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增加至3.24万人,增长了4.37%。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增加到30万人,生师比为17.81:1。全省初中专任教师达到18.90万人,增长了3.95%。此外,湖南省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近10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97.91%,比上年提高了0.59个百分点。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乡村,但农村教育面临长线、薄弱等问题,阻碍了教育工作的推进和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湖南省印发了《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重点在于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并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现全省已建立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
(四)校校结对帮扶工程方面
湖南省通过校校结对帮扶工程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长沙市与怀化市共同开展该工作,选取47所长沙市优质学校和对应学段的怀化市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如长沙财经学校与怀化市旅游学校签订了协议。此外,全省13所高职院校、13所示范中职学校对接17所武陵山片区中职学校同步教学,同步共享课程达85门,并提供资源包给帮扶学校使用。此举通过示范、引导、辐射、带头作用,指导和监督帮扶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促进基层教育单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湖南省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截至2020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为5398所,计算机数量为76.84万台。湖南省以典型案例引领教育信息化建设,例如,通过网上研修培训活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通过网络督导评估工作提高学校督导效率,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促进中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化应用技能等。在教育精准扶贫中,通过“三个课堂”(即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网络课堂)活动实现优质课堂同步共享,提高了湘西、怀化等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二、湖南省教育精准发展的阻滞因素
在大数据驱动下,教育精准扶持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数据来源于2020年对湖南省部分地区的调查,该调研随机走访了湖南省多个地区的农户,发放问卷数300份,共收回268份,经统计有效数据241份,占总问卷数的80.3%,数据如表1。
(一)教育精准发展政策不够细致
调查发现,公众对于当前的教育精准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普遍持有自己的看法,大部分人认同政府所做的努力,但也提出了基层政府工作面临的问题。
教育精准发展工作面临三大挑战。首先,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制保障,需要立法保护,实现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基层配套政策尚未跟进,导致教育规划实施效果不佳。最后,教育精准发展经验不足,需要将各地成功经验进行汇总、推广示范,加强经验交流和借鉴。教育精准发展需要建立制度保障,加强政策配套和深化经验交流,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教育资源的缺失
调查显示,贫困地区的公众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对现有的教育硬件、师资、教育投入的期望值较高。
调研发现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教育精准投入不足,导致精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等环节不够精准,部分贫困地区经费投入不足。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师资力量落后于城市,常常无法长期留住老师,导致基础教育无法正常开设,教学质量下降。最后,基础硬件条件薄弱,存在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匮乏的问题,导致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因此,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更加精准投入,包括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等方面,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
(三)教育考核评估
缺失教育项目中的信息化物资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教育扶贫应该通过帮助人们自我发展和改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调查显示,民众对教育工作的评价分别为好、一般和不好,分别占23%、49%和28%。调查还发现,只有9%的民众知道具体工作是否有测评,缺乏对效果和政策落实的准确考核。
三、湖南省教育精准发展大数据“五维”驱动机制
在乡村振兴实施战略下,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教育对象,查明原因,进而明确教育发展内容,精准配置教育资源,动态监控教育实施情况,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提出以下“五维”机制,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向数据智能化转型。
(一)遵循“三个流程”,建立教育智能化精准识别机制
精准识别是教育精准发展的先决条件,需要构建教育对象动态识别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健全人口档案和科学识别程序等动态机制,通过连接各类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准确识别教育对象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业现状和个人成长及生活状态中存在的问题,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准确确认真实对象和帮扶内容,实现教育精准发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此,需要建立健全教育发展对象人口档案,构建教育对象进退动态机制,定期对人口信息进行再鉴定、更新,督促稳定学生的帮扶和退出。
(二)链接“三个方面”,形成教育资源精准配置机制
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根据湖南省学生帮扶需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首先,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设施设备种类。其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区域教育云平台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支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同时改革“双师”教学模式,超越时间和地域限制,将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给边远地区学校。最后,可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和手机APP,实现远程资源输送和教师培训,推动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注重“双重结合”,构建教育智能化监测服务机制
湖南省通过数字化处理学生资料并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依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精准施策。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结合搜集学生资料,如互动交流、统计抽查等方式;也可以找出学业和生活中困难的成因,开展个性化帮扶服务。从学业和生活两个角度考虑,学生需得到物质资助和心理健康关注,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在家校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和家长进行视频聊天,让困难学生感受家的温馨并实现健康幸福的成长。同时,可依靠信息化网络和移动教学平台对教师进行网络培训,提高教研能力,加强教学管理服务,以支撑学生学业成长。
(四)巩固“三个支持”,优化教育智能精准运行机制
教育精准发展中心环节是精准运行,湖南省要以精准设计满足需求,并在发展瞄准上分清主次,由“全面用力”向“重点用力”过渡。当前,需要改进教育帮扶,包括支持均衡发展、巩固人力资源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支持,更新农民培训模式,支持农民培训项目。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农村地区农户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农村地区教育发展需加强农民培训,使农村地区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
(五)打造“一个标准”,确定教育发展智能化绩效评估机制
教育发展效果评价就是准确评价和客观反映工作效果,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为湖南省农村地区教育精准发展提供支持,更是增强教育精准发展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评价教育发展的标准,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学生各个方面的数据挖掘中,在各类学生认定标准上采取对策,在监管与评价上做得更准确、客观,对于学生学业发展及个人成长具有更精准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书燕,杨艳.浅析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J].长江技术经济,2020(S2)
[2]王博,张建,朱玉春.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测度与反贫困路径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3]吴霓.教育扶贫是实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根本措施[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06)
[4]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07)
[5]鲁子箫,王娜.“因教致贫”现象与农村教育扶贫的价值选择[J].教育评论,2017(02)[6]郑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扶贫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2.
[7]倪连晶,王利平.教育信息化下推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J].教师博览,2021(09)
[8]谢治菊,兰凌云,余燕婷.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扶贫[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1.
[9]张聪.基础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内涵诠释、价值意蕴与作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3(01)
[10]段永辉.相对贫困视域下已脱贫人口教育扶贫策略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