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内在意蕴论文

2024-01-29 09:58:3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内涵上来看:“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的确证,是在个体自由结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向度的共同体。“真正共同体”建立在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完全一致的基础之上,共同利益不再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阻碍,特殊利益也不会过度膨胀而危及共同体的生存。“真正共同体”消除了个体和共同体的二重异化,使个体与共同体间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共同体”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
摘要: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内涵上来看:“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的确证,是在个体自由结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向度的共同体。“真正共同体”建立在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完全一致的基础之上,共同利益不再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阻碍,特殊利益也不会过度膨胀而危及共同体的生存。“真正共同体”消除了个体和共同体的二重异化,使个体与共同体间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共同体”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为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努力奋斗指明了实践路径。
关键词:“真正共同体”;人的本质;共同利益;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共产主义社会
“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具体形态。对于“真正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篇章进行系统论述,而是在其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的“虚幻性”和构想未来理想社会的具体形态来阐述“真正共同体”思想。对此,本文将立足于马克思的多部文本著作,用纵向逻辑梳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运思轨迹,从人学视角、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视角、个人与共同体关系视角和“真正共同体”具体形态视角去提炼概括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内在意蕴,以期更加全面深刻的领会“真正共同体”的理论意蕴,把握其时代价值。研究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全面地把握“真正共同体”的内在意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一)“真正共同体”是人本质的确证
“真正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复归的必然诉求。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的类本质在不断彰显,这给予了马克思一个深刻全面思考人的本质问题的机遇,使得马克思能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从应然层面得出了人本质的复归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论,为建构“真正共同体”思想体系打下了坚固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于“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对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①,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只能寄希望于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共同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共同体都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的共同体”所实现的自由并非所有人的自由。现实的个人只有打破政治共同体观念的束缚,建立一种新的社会联合方式才能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完全占有。只有在基于人的本质建立的共同体中,人们才能够通过一定的社会物质交往“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凭借着每个个体的自由发展为全部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摆脱成为共同体附庸的命运,真正地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与社会发展的主体。
构建“真正共同体”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向度。马克思对其“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论述不仅仅体现在对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的批判上,更多是体现在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呼吁与倡导上。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旨归是建立一个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的新社会。马克思从三个层面剖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意蕴。第一个层面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下产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个层面的自由诞生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指人们推翻的旧社会与旧的生产关系,实现了政治解放。第三个阶段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基于人与人的关系而产生的,指人们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消除了异化,实现了人的解放与人本质的复归,使得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都实现了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真正共同体”的价值诉求与奋斗目标,走向“真正共同体”在于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
(二)“真正共同体”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统一体
依据“人的本质”而建立的“真正共同体”是由完全占有了自身本质的人组成的,这其中必然蕴含着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辩证统一的实践前提。马克思以物质利益为着眼点,从客观关系出发阐述“真正共同体”。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深刻意识到物质利益是共同体关系的基石,伴随着分工与私有制的出现,物质利益开始分化为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正是这两种利益形式的矛盾运动推动共同体形态由“虚幻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发展演进。在“真正共同体”中每个人都与其他人处在一个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②,个体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将不再处于对抗分裂状态,二者在矛盾运动中走向对立统一。共同利益的实现将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为代价,每个人的特殊利益组成了共同体的共同利益,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真正共同体”是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消除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绝对对立、以实现二者辩证统一为价值向度的共同体。
化解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真正共同体”的实现路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虚幻共同体”利益关系分裂对抗的批判是“真正共同体”利益关系建构的基础。我们需要从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关系入手探讨“真正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打开走向“自由王国”大门的钥匙就藏在对现实利益关系的批判中,唯有破除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矛盾对立状态,才能建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因而,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消解必然会出现。只有立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以无产阶级为实践主体,通过革命实践从根本上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统一,才能建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真正共同体”。
(三)“真正共同体”实现了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和谐共生
“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置条件。马克思对共同体视域下“现实的个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与共同体辩证关系演进的思考上。个体与共同体辩证关系的演进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研究人的解放问题的根本视角。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演进的角度出发,根据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存发展概况把人类社会分成了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认为个体与共同体辩证关系的演进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的。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个体完全依附于共同体。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现代资本主义阶段,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由完全依附变成了相互对立。然而,共同体与个体矛盾的激化必然会推动共同体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真正共同体”阶段。
“真正共同体”实现了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和谐共生,这是“真正共同体”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对“虚幻共同体”的批判过程中,也指明了人类共同体未来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废除私有制和克服异化的前提下,依据人的本质而建立的共同体才是“真正共同体”。因此“真正共同体”的建构必须从“虚幻共同体”的形成根源——私有制与分工入手,通过发展生产力,用更先进的所有制取代私有制,改变畸形的社会分工,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建构“真正共同体”。在“真正共同体”中,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一方面,个体将是共同体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真正共同体”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及分工与私有制的消失,使得个体拥有了真正的自由,进而真正地成为共同体的主体。另一方面,在“真正共同体”中,个体与共同体实现了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个体与共同体打破了分裂与对立的状态,呈现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共同体和个体互相依存,不可分裂;共同体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而个体也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享有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权利,进而能够充分占有自己的本质;共同体放开了对个体自由发展的束缚,保障了个体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索在共同体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它为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探究了一条具有可行性的实践路径。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谐共存是“真正共同体”不同于原始共同体与“虚幻共同体”的根本标志,也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实践性、科学性的根本支撑,实现了对马克思之前的共同体思想的重大理论转向和超越。
(四)“真正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
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历程的考察,马克思真实地预判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动向,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④。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在生关系上,共产主义社会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在分配上则根据每位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第二,私有制的废除,使得分工不复存在,行业的壁垒将会被打破,人们能够自由地从事各个行业的生产,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特长,此时劳动不再是人们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而成为了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第三,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与阶级将不复存在。
建立“真正共同体”必须以无产阶级为重要的依托力量,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共同体与人的双重异化的弊端决定着建构“真正共同体”的现实诉求。消灭共同体与人的双重异化需要具备两个大前提,一是使无产阶级成为同异化现象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力量;二是普遍的世界交往为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联合创造条件,使孤立的、分散的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具有普遍经验的个人。人类革命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消除异化建构“真正共同体”;无产阶级要打破各民族各阶级之间的隔阂,采取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普遍联合的方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对此,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共同活动”与其共同体思想进行历史性的联结,把无产阶级当作是建构革命共同体的主体。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下普遍的世界交往和无产阶级被压迫地位的形成为革命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契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是革命共同体得以建构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阶级联盟与民族联合的方式,采取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压迫,消灭私有制,以“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革命共同体的衍生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