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举措探微论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举措探微论文

10

2023-09-23 16:50:17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工匠精神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崇高追求,它体现了一种不断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对事业和成就的执着追求。在培育德行高尚的大学生的过程中,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文章旨在讨论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并分析其重要性。此外,文章还将讨论高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文章建议高校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环境,并拓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形式,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工匠精神。

  摘要:工匠精神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崇高追求,它体现了一种不断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对事业和成就的执着追求。在培育德行高尚的大学生的过程中,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文章旨在讨论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并分析其重要性。此外,文章还将讨论高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文章建议高校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环境,并拓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形式,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校工匠精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措施

  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懈努力、追求非凡的精神,受到各界的关注。在新时代,高等学校应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教育核心,将德育贯彻于教育的整个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匠人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让他们在学会知识和技术的时候,养成科学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品德,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石。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0923164905.png

  一、工匠精神概述

  目前,学术界尚未明确界定工匠精神的概念,但从整体视角来看,它应该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个方面来认识。宏观层次上,工匠精神体现了对工作的忠诚、职业认同感和技艺娴熟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简而言之,工匠精神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它要求从业者在工作职业社会活动中不断奋斗,寻求完善,以爱岗敬业、精益、开拓创新的奉献精神来完成自己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它不仅反映了从业者的技能,也是一个工作职业素养,一种寻求优秀的文化精神。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促进我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节,我国制造业领域已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技术型综合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技艺的学习,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延续。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匠人文化奉献精神,让他们把工匠精神当作一种信仰、一种动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提升他们的道德和价值观。

  (二)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要坚持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道德为核心,将思想政治贯彻于教学的活动,致力营造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等教育环境,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各项事业获得新成绩。在高校教育中,通过进行工匠精神培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修养,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思想道德挑战,因此,高校教育应该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工匠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高等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核心文化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各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文化素养显得尤其关键。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自己专业,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核心文化素养。工匠精神不仅包含了爱岗敬业、精益、创新等内容,更是职业道德等要素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我潜力,为经济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这项工作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遇到的问题

  (一)文化环境氛围不佳

  在高校教育中,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但能够激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然而,一些大学过分强调技能培训,忽略了人文思想的培养,这会对工匠精神的发展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我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是注重文化精神的深层含义。工匠精神不仅仅可以透过文字来传达,也可以透过实际行动来体现,比如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建筑物、举办研讨会等。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大学并不是将匠人精神纳入校园建设,也不是通过社会来传递,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培育方式单一

  大学是一个重要的培养场所,它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然而,我们发现,大学的工匠精神培养方法简单,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院校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等,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尽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工匠精神的内容,但是由于理论知识教育灌输的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缺乏积极性,这可能会影响对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许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此外,一些高校过分强调进行知识和技术的教学,而忽略了运动、美术、品德等方面的教学,使得一些学生只关注所学专业,这无疑会对他们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识,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不清楚工作岗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这导致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

  四、高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精心创设工匠精神培育环境

  在高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活动时,应当积极构建一个充满工匠精神的学校文化环境,将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等要素融于之中,让他们在校园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首先,我们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高校就像一座小城市,它能够被分为体育运动区、教育区、娱乐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区等,各个分区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在课堂、长廊、实训室、研究所、书库等地方,都应该设置“匠德”有关的标识;在食堂、学生宿舍、体育场等地方,都应该宣扬“匠心”内涵;在校园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都应该摆放工匠雕塑作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知不觉的熏陶,学生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此外,要将工匠精神融于“虚拟现实”空间,以提升校园文化氛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虚拟校园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全面展示学校的状况,还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参观学校,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将工匠精神纳入虚拟校园建设,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并且在实践中,高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纳入学校网络平台主页,设立专业的工匠精神专栏,推送一系列有关先进工匠精神的文字,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二)拓宽工匠精神教育形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工匠精神,高校应该创新培育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双师责任制,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此,高校和中小企业应当达成共识,齐心协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高校教师应当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企业指导老师则应当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的发展历程,观察优秀的产品和了解优秀人物事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企业的工匠精神。此外,大学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匠人奉献精神。为此,学校可以与当地有名的专业协会、市场服务机构等联手,创造丰富的培训课程和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匠人敬业奉献精神。通过培养劳动观、品德观和职业道德观,让他们意识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为了寻求自身利益,更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工匠精神

  高校应该在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高校应该努力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接受知识,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校应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工匠精神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途径,更是实现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因此,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工匠精神的学习中来,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和思考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相关调查,一些学生认为,如果他们参加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其他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们过分看重专业技能学习,而忽略了工匠精神,从而导致了缺乏良好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工匠不仅要掌握技能,更要拥有创新精神,因为技能可能会被机器取代,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却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再次,要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匠精髓,更要在实践中付诸实施。高等院校本科生应当以匠人精神为指导,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各项技术培训和实践性活动,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将匠人精神结合到生活中。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0923164914.png

  五、结语

  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工匠精神。高校作为培育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将工匠精神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让他们永远保持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状态。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德行、技术和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波.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02)

  [2]何云峰,李晓霞.劳动精神的四个层次及其辩证关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

  [3]张明海,欧彦宏.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

  [4]洪福兴.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塑造的价值核心维度与实施路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1(05)

  [5]李丽.论劳动精神的内涵、生成逻辑及其育人价值[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