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探讨论文

2023-08-11 14:10:3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企业集群成功案例举不胜举,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失败的案例,前者如美国硅谷、我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瑞典基斯塔科技园,后者如美国128公路高科技园区等等。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警示着企业集群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风险隐患。为此,本文主要以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从企业集群的意义、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防范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摘要:企业集群成功案例举不胜举,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失败的案例,前者如美国硅谷、我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瑞典基斯塔科技园,后者如美国128公路高科技园区等等。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警示着企业集群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风险隐患。为此,本文主要以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从企业集群的意义、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防范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特定区域内聚集多个企业、行政机构,乃至多个产业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全球各地发展开来,基于资源集中下的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集群效应,对提升区域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显而易见的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创新、技术含量、协作意识、过度竞争下的风险隐患,企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当在企业集群的发展中,重视风险隐患的解决。
一、企业集群的意义
因运输、存储、停产、销售等所造成的成本损失,极大降低了企业利润空间及竞争力优势,在依托企业集群的情况下,产业链被有效打通,供货商与客户建立直接联系。同时,在合作深度、广度上得到加深,在经济市场的快速运作、消化下,仓储、运输、销售等成本自然得到大幅度降低。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现金流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透过集群效应,担保机制、发展潜力等各方面因素,对吸引外部资金,撬动财务杠杆存在较大裨益。此外,透过集群效应,区域内的资本可以得到大规模的汇聚,对综合改善区域内的资产累积同样存在积极促进意义。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立身之本。集群效应下,一方面企业的专业化程度逐步加深;另一方面技术的研发也会逐步呈现指向性,这对综合性改善区域内产业,以及相关中小企业竞争力存在价值。
二、企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创新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无论是技术,抑或是制度、组织、战略,都离不开创新理念、实践的参与,并以此为根基,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是,企业集群所创设的区域经济市场环境,大幅度地削弱了行业内耗、跨行业合作困难、生产营运成本,在呈现出较大外部经济性下,企业的创新欲望自然被大幅度削弱。然而,企业集群的发展虽建立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集群内部不存在竞争、逆向抉择风险,若不加以创新发展,综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则很容易陷入被替代或被兼并的深渊中。
(二)技术含量低
技术含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企业集群在充分整合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资源下,虽能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力,但对于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而言,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转变,技术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优势较差的中小企业将最先承受经济市场的压力,从而出现一系列生产经营不善的问题。基于此,为切实保证中小企业的未来长远发展,企业重视内部、外部环境优化必不可少。
(三)协作意识差
企业集群失败的案例中,因缺乏统一管理、组织联动、紧密合作的缘由占比较多。总体来看,受有限理性、逆向选择影响,企业之间在开展合作时,很难处于毫无芥蒂的通力合作中,尤其是在外部缺乏主导的行政机构、龙头企业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需要通过反复谈判来实现利益的划分,企业之间的界限会极大地削弱企业集群的规模化效应,从而对企业集群发展态势,及企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应当介于协作意识差的问题做好风险防患工作。
(四)过度竞争
集群内中小企业并非合作无间,因过度竞争诱发的企业集群衰落同样不少见。由于潜在的利益划分问题、同行竞争问题,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会以排挤对手的形式,实现区域内经济市场份额最大化。但该种恶意竞争关系,会大幅度地削弱企业集群内部的相互信任度,在诱发信任危机下,企业集群自然很难实现经济潜能的最大化开发。同时,面临国内外多地开展的企业集群经济发展,若企业集群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优势下,无疑会导致某区域的企业集群生存环境恶化,并最终引发连锁反应,对区域内的所有中小企业产生生存威胁。
三、企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
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为切实推动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应当结合实际,充分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整体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自目的性明确、创新型人才及资源投入。从目的性的角度来看,落实技术创新工作时,首要明确的便是技术创新方向,无论是降成本,抑或是提升质量,都无外乎地需要对企业技术储备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明确。在技术储备现状上,应当对企业在生产制造,及相关服务上呈现出的技术性工作进行技术文件编写;在未来发展战略上,透过技术文件及未来发展期望上的差异,可以明确技术创新的具体方向。以此面向员工时,便可以引导员工对成本降低、质量提升、服务优化等问题提出改进意见[1]。
从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创新型人才拥有较强的多元思考能力,能够以不同视角剖析问题的本质,并建构起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企业有关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战略较为困难,应当对人才储备、人才孵化机制、人才市场有所重视。基于人才储备角度看,人才储备是对企业内部的人才储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综合性地把握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发展现状,可以从学历、工作年限、贡献、工作分析报告等对人才的综合面貌进行评价,以此确定固有员工基础素养是否达标。同时,固有员工是否具备技术创新下的贡献,依托此,可以较好把握人才建设现状。基于人才孵化机制来看,人才孵化机制是为企业发展形成稳定的人才输入渠道,基于此,企业既可以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又可以在内部设置培训班,或设置学历补贴,以此招收高素养的应届生,或是激励固有员工做好自主学习工作。基于人才市场角度来看,人才市场中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的人才不仅在基础素养上满足企业需求,在技术创新上,同样可能存在丰富的经验,鉴于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直接招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一般可以加快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建设发展。
(二)加强同盟协作,推进业务关联
企业集群的功能发挥,侧重体现在企业集群内各个中小企业的合作,因而为保障企业集群效应,重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合作、业务关联机制无疑存在现实价值及意义。具体落实时,应当注意同盟协调机制、业务对接机制、业务互补机制。从同盟协调机制来看,同盟协调机制是为便于统一管理集群内部中小企业,从而对中小企业进行集约化,并对各个企业间牵扯的利益划分、专业分工、责任分摊进行确认。基于企业集约化发展考虑,为便于统一协调各个中小企业,应由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牵头,通过形成具有权威的“主脑”下,来对加盟的各个企业进行监督;介于利益划分下,利益划分不清是导致集群内中小企业无法通力合作的重要缘由之一,因而在协调各个中小企业时,应当以自愿为原则,以合同为依据,鼓励各个企业规范、透明地展开相关合作,以此规避逆向选择风险所诱发的信任危机;介于专业分工下,集群内部的各个中小企业在展开合作时,会因为生产经营的差异,从而在产业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上。因此可以在协调各个中小企业时,可以鼓励各个企业通过专业分工的形式参与到集群中,若企业之间存在经营范围重叠下,则可以尽量督促相关企业划分界限或建立合作,以此避免行业内耗[2]。
从业务对接机制来看,企业之间的潜在界限并不能随着企业合作而消失。在进行信息交流、项目合作等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对接窗口建立联系,为保证联系的高效性,应当重视业务对接岗位设置、业务对接流程。在对接岗位设置上,业务对接岗位对企业之间的商务洽谈、信息交流至关重要,可以安排业务员,负责与合作对象间的交流互动;在业务对接流程上,为加强业务对接效力,可以重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此建立起集电话访问、邮箱访问、官网访问、线下招待等为一体的业务对接模式。
从业务互补机制来看,企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发展应当建立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以此方能切实降低行业内成本消耗,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优势,综合来看,在统筹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时,应当建立入驻企业审批机制、生产经营限制或导引机制,以此避免具有同质化严重的企业大量入驻,威胁到区域内企业间通力合作的健康生态。同时又可以运用订单等手段,对入驻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业务形成限制或导引,一般可以较好地加强集群内的企业协作。
(三)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企业集群模式下,各个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在企业集群中的市场定位,去确定生产经营方向,基于此可以引导企业在垂直细分领域中进行专业化拓展,这对构建健康的组织形态具有良好裨益。具体落实时,应当重视市场定位评估、专业化延拓,从市场定位评估的角度来看,确定自身在经济市场背景下的位置,是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主营业务、市场背景、合作对象,明确未来发展道路,依托主营业务,可以在主导企业内部资源分配机制下,尽可能地集中资源凝聚核心竞争力。依托市场背景,可以在细致分化市场发展空间下,明确高端、中端、低端,或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下的不同的发展方向;依托合作对象,可以有效打通产业链,明确供货商、潜在客户群体,明确产品类型、订单数量下,调节生产线。从专业化延拓的角度来看,专业化延拓是凝聚资源,向特定方向进行垂直延伸,以此从人力、物力、资本上,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服务优化,并在最终凝聚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中的某一或多个竞争优势下,实现企业营运效力的提升。具体而言,除了可以进行技术创新外,还可以重视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对产品研发、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等存在积极作用,因而有必要将关联产业升级的生产线、人才、流动资金、生产营运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机制等进行充分把握,以此整体性的改善企业的生产要素,助推生产营运效力提升的发展。另外,在服务优化上,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对服务质量存在高度依赖,同时售后、信息咨询服务质量,对其他工业企业发展同样存在不可估量的影响。鉴于此,应当建立起服务品质管控机制,以此从服务标准化、服务质量评估,审视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准[3]。
(四)强化创新管理,改善治理结构
管理组织体系是调节内部冲突,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的关键,具体落实时,应当重视权力制衡、内部组织激励。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看,权力制衡是限制权力扩张,并在企业内部推行民主决策的关键所在,企业生产营运过程中企业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极易诱发企业内部矛盾冲突,这极大阻滞了决策层、高级管理层等的工作积极性。因而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以此限制个体的权力扩张,并以此督促各方人员能切实履行本职工作,推动企业生产营运发展。在建立权力制衡机制时,可以决策上重视股东会议,在经营管理上重视董事会,在监督上重视监事会的设置。在具体权力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地遵循互不过度干预及权力有限性的原则,以此在不影响生产经营效率下,达到分权目的。从内部组织激励的角度来看,内部组织激励是激发企业内部人员具备较高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而应当重视企业文化、晋升及物质奖励。在企业文化上,企业文化可以从情绪、思维的层面上,对职员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企业文化涉及的内容颇多,其所形成的工作环境生态,可以促发职员的竞争、归属感、荣誉感等。因而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要,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并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个性关怀,或是调节上班活动,为职员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在晋升及物质奖励上,岗位晋升、物质可以在反映职员的尊重需求、生存需求下,激发职员的工作热情,因而企业可以重视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相结合的手段,从而为表现优异的职员提供奖励。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企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及其防范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主要有缺乏创新动力、技术含量低、协作意识差、过度竞争等,并据此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和同盟协作、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改善治理结构等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严兰娟.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探究[J].首席财务官,2019(4):43-44.
[2]王宇,樊昕泽.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18):3.
[3]吴修进,崔孝和,耿琳,等.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策略探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0(11):143-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