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赋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论文

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赋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论文

3

2025-11-06 15:09:0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深入剖析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既能揭示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内在规律,也能为合理优化城市群交通布局、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交通网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其一体化发展对破除行政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显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依托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切实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深入剖析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既能揭示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内在规律,也能为合理优化城市群交通布局、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解构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


  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是通过综合交通网络的系统建设与协同运营,实现群内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通、运输服务衔接、管理政策统一的发展方式。其核心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交通体系,涵盖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能够借助技术融合与资源整合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升区域交通效率,为城市群空间优化、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交通一体化打下的坚实基础,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在特定地理空间内,通过区域间产业分工合作、要素自由流动、政策协同统一,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效率提升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区域内各主体依托比较优势,构建差异化且互补的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推动技术、资本等要素实现跨区域合理分布。借助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质量、缩小发展差距,最终达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a4181c43b79f574a0289d25787b10ab.png

  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程中,空间溢出效应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空间溢出效应指某一区域的经济活动,借助空间关联对其他区域产生间接影响。这种影响突破传统地理边界的限制,通过要素流动、技术传播、产业衔接等途径,让某区域的经济增长或政策改变,对周边区域形成正向或负向外部效应。在城市群发展中,空间溢出效应体现为核心城市的集聚优势向周边区域扩散,带动技术、产业、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加快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周边地区发展后,也会反向助力核心城市,形成区域间彼此带动的协同发展格局。


  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要素流动促进机制。交通一体化大幅降低空间交易成本,突破区域间要素流动的物理壁垒,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显著减少要素流动耗费的时间与运输成本,带动要素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向边际收益更高的区域聚拢或扩散。劳动力向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高的核心城市流动,资本则会涌入投资回报率高的地区,技术创新成果也会随人才与资金流动实现跨区域传播。这种要素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既能够放大核心区域要素集聚效应,还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等途径,将发展红利外溢到周边区域,形成区域间要素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交通一体化为区域产业协同创造有利条件,有力推动城市群内产业分工与协作深化发展。核心区域要素成本持续升高,推动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而发达的交通网络有效降低产业转移阶段的配套成本,促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衔接。交通便利性的提升让区域内企业能够共享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和市场资源,加速产业集群组建与升级。周边区域承接核心区域产业转移后,可以嵌入区域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水平的提升,最终形成核心区域聚焦高端服务业和创新产业、周边区域发展制造业和配套产业的差异化协同模式,切实增强区域整体产业竞争力。


  如何通过城市群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深化“产业—交通”协同布局,提升溢出效应的产业承载力


  深入推进“产业—交通”协同布局,是增强溢出效应产业承载力的核心要点,需结合交通网络实际情况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在交通枢纽及干线周边,有关部门可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与物流基地,构建“交通廊道+产业带”格局。例如,处于中欧班列沿线的城市依托铁路枢纽搭建国际物流、跨境电商产业园区,便能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在城市群内部,有关部门可以依据交通可达性差异,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将核心城市部分制造业转移至周边,保留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促成“核心城市有总部、周边城市做生产”的协同模式。


  同时,有关部门还可以推动交通与其他产业融合,大力培育临空、临港经济。依托机场、港口,扶持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国际贸易等产业,如郑州航空港区借新郑机场,能够带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此外,还可以促进交通与旅游、农业融合,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搭建农产品冷链体系,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产业—交通”深度配合,增强产业互补性,扩大承载规模,能够让交通一体化溢出效应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

  建立“跨区域政策协同”体系,破除溢出效应的制度壁垒


  构建“跨区域政策协同”体系是破除空间溢出效应制度壁垒的关键。有关部门可以尝试统一区域规划政策,制定城市群统一的交通、产业及土地利用规划,使各城市发展方向与区域整体战略相契合。


  除了规划政策,确保财税政策协调同样关键,这是推动跨区域政策协同体系完善的重要一环。为此,有关部门需要构建跨区域税收共享机制与利益补偿机制,对产业转移、生态保护等引发的利益波动给予合理补偿。以广东省建成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该区域采取了税收分成、GDP统计共享等办法,在确保深圳与汕尾两地利益的同时,加快了产业有序转移。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需统一市场监管政策,去除地方保护主义,构建统一市场准入标准与监管规则体系,进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长三角地区便是这一举措的生动践行者,其推行“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实现企业“跨省通办”,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此外,生态环境政策协同实施也不容忽视,其能与跨区域政策协同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促进。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政策协同,有关部门可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防治机制,使相应地区能够共同应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难题,实现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借助完善的政策协同模式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顺畅流动,能够为交通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明显,且呈多维特征。通过构建完善交通网络,能够有效带动要素跨区域流动与优化配置,优化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区域相互带动、协同成长的格局。要充分发挥这一效应的作用,有关部门需在优化交通网络、协同政策、完善要素流动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后续可结合案例量化分析空间溢出效应,以此为制定城市群发展策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