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外语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如何走论文
2025-11-06 14:23:5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依托产教融合,外语类高等院校将不再独立办学,而是把产业发展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直接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让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的用人需求精准对接,这样能将教育与产业协调统一起来。
产教融合视域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逻辑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依托产教融合,外语类高等院校将不再独立办学,而是把产业发展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直接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让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的用人需求精准对接,这样能将教育与产业协调统一起来。同时,行业企业可以借助教育机构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推动自身产业发展。
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外语类专业人才,既懂区域产业需要的语言,又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就像那些外语熟练、又了解当地特色产业的人,能够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化进程。协同创新理论提出,各主体之间相互结合、协同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将创新资源进行集成和利用,发挥出合作的优势。外语类专业在进行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与当地企业合作,使用各种方式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研究。企业把区域发展的需求、生产经营中的经验和案例告知科研人员,校企双方实现共同进步,外语类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也会跟着提高。

产教融合视域下外语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全球化,区域内的外贸、跨境电商、国际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正从单一化趋向多样化。比如商务谈判、文化交流的时候,就要求外语人才不光能说流利的外语,还要能做好跨文化沟通,这样才能让双方顺畅交流、达成合作。如果金融人才精通外语,不仅能够流利表达,还能理解两国不同的金融理念,就可以参与跨国金融项目合作,帮助区域与国外金融机构做好交流合作。
产教融合现状。有些高校的外语专业与当地企业结成双赢战略同盟,企业给学生提供实际工作岗位,让他们在真实场景里提高外语能力。不过,产教融合的深度还不够,大多停留在企业员工带学生短期实习,或者企业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和大型活动,并未建立长期稳定、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基地。这是因为企业和院校利益诉求点并不完全合拍,导致双方没有构建起真正的合作关系。
产教融合视域下外语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我国的外语专业,大多把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上,不太关注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目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这些技术也在进步,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像电商、人工智能语言服务行业等。这些行业对外语人才有了新要求,比如需要会运营电子商务,对人工智能语言算法也要有一定了解。尽管学校逐渐意识到应多给学生提供就业和实习的机会,但部分学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外语知识,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仍处理不好。比如和外籍客户发生纠纷时,他们没法把学到的外语知识和商务沟通技巧、法律知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很难成为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外语人才。
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产教融合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也没有可靠的保障措施。校企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模糊,无法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参与到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环节时,双方并未商定好外语专业人才的实习过程如何管理、相应的知识产权如何分配,这种情况很容易闹出矛盾。与此同时,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校企沟通机制不够有效,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双方因缺乏评价机制,无法全面分析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产教融合的校企双方积极性偏低。
政策支持与保障不足。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推动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同时,政府层面对参与产教融合的各方提供的优惠和资金支持力度都不够,比如给企业的税收优惠,审批要花很长时间,企业能得到的支持也少,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政策没考虑到外语专业的特点,解决不了外语专业在产教融合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产教融合视域下外语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个专业的要求,让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所需。比如在对外贸易发达的地方,高校要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多开设一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这类课程;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专业建设可以侧重旅游外语,安排导游业务相关的实习。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比例,通过校内模拟实践、企业实地实习、项目实操等内容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学校搭建跨境电商模拟环境,学生可在其中掌握外贸业务流程;安排学生去国际旅行社实习,使其既能了解旅游业发展,又能通过实际带团积累导游工作经验。另外,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培养机制,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及时掌握行业人才培养动态。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立健全产教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签订详细的协议,把学校和企业在培养学生、科技合作、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权责写清楚,将这份协议变为连接两者的“纽带”。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统筹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比如对接沟通、调配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满意程度、社会经济效益多方面评价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比如可以统计毕业生工作后的发展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满意度;计算出学校和企业合作转化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再根据这些情况调整合作方式,改进工作。
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政府部门应积极扶持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出台外语专业的专项政策。对于支持外语专业进行产教融合的公司,可以给他们税收减免、财政支持,项目审批也能优先安排。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外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外语老师培训等工作。还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落实监督,让政策能精准覆盖到学校和企业,为外语专业的产教融合营造好的政策环境。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给外语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会。政府、高校和企业需协同发力,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从而让外语专业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助力区域经济深度融入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