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信息化路径探究论文
2025-11-01 16:50:2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入,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于推动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入,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于推动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信息化路径,首先分析区域合作、政策支持为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并提出构建信息化交流桥梁、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推进网络化合作渠道、完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建设数据化评估体系五个方面的信息化路径,以期为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东盟;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信息化路径
0引言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和“一带*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深化,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其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广西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正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并在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上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开放合作方面,广西已成功举办两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活动,留学生规模超万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孔子学院和课堂的建立,以及高校在境外开办分校或培训基地的实践,都为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平台。
在此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化不仅能够促进跨国教育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学资源共享程度,还能推动国际学术合作的开展。当前,广西正积极推进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支持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鼓励跨校、跨专业选课,推动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共建共享机制与平台的建设,进而为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构建信息化交流桥梁、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推进网络化合作渠道、完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建设数据化评估体系等信息化路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机遇
1.1区域合作带来的教育交流契机
在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背景下,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为广西民办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交流契机。广西民办高校借此东风,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据统计,截至2022年,广西已有22所民办高校,其中本科民办高校12所,这些高校纷纷利用区位优势,与东盟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例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作为国内较早与周边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高等院校之一,积极推动“3+1”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中国—东盟区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该校还通过“一带*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加快面向东盟的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
1.2政策支持下的国际化发展空间
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广西在推动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方面获得显著成果。依据《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该地区致力于扩大出国留学资助范围,优化服务管理机制,促进与东盟教育机构的交流渠道更加顺畅。广西不仅定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活动,而且积极支持高校自主拓展境外办学路径,力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广西的同时,也将本地优质教育资源推广至海外。据统计,广西已成功构建10个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共建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并成立中国—东盟产教发展智库,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教育开放合作水平的提升。借助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及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国际先进教学模式,广西正在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鲁班工坊”,并致力于提升“留学广西”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广西还着力于国际教育展览、学术交流会议和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工作,力求增强区内职业教育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国际化发展机遇,这不仅有利于本土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为深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信息化路径探究
2.1构建信息化交流桥梁,拓宽国际教育视野
在中国与东盟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需积极构建信息化交流桥梁,以科技为媒介,拓宽国际教育的视野[1]。这一路径的实施,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教育资源的跨国界共享。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建立多边在线教育平台。广西民办高校应携手东盟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开发集在线课程、学术交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在线教育平台,该平台不仅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还应具备实时翻译功能,确保语言不再是交流的障碍。平台还应借助定期举办线上讲座、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参与,增强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学生和教师搭建起直接对话的桥梁。二是推广虚拟校园体验。广西民办高校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虚拟校园游览项目,让东盟乃至全球的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广西民办高校的教学环境、校园文化和生活设施。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前来求学,同时也为广西师生提供了解东盟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的窗口。三是强化社交媒体与国际社群建设。在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广西民办高校官方账号和国际学生社群,定期发布学校新闻、学术成果、国际交流活动等信息,增强与东盟及全球教育界的互动,借助社群运营,促进师生间的跨文化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国际学习氛围。
2.2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提升国际教育质量
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是提升广西民办高校国际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内容、方法、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体验[2]。第一,开发模块化在线课程体系。结合东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模块化在线课程,涵盖语言学习、专业技能、跨文化沟通等多个方面。采用微课、慕课等形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供灵活的学分认证机制,鼓励学生跨国界选修课程,积累国际学分。第二,实施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如自动批改作业、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智能答疑系统等。数字辅助工具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和成果。第三,推动远程教育合作。与东盟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项目,通过直播授课、远程实验、在线实习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国共享。同时建立教师互访机制,促进双方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上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并探索建立跨国在线教育认证体系,确保远程教育的质量和认可度。
2.3推进网络化合作渠道,深化国际学术交流
在中国与东盟合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需充分利用网络化的合作渠道,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网络化合作不仅打破地理界线,还提供丰富的交流平台和资源,为广西民办高校与东盟及全球学术界建立紧密联系提供可能[3]。
其一,构建国际学术网络社区。广西民办高校应主动构建或参与国际学术网络社区,如学术论坛、在线研讨会、专业社交网络等,为学者提供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还可以促进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借助定期举办线上学术会议、研讨会,邀请东盟及全球知名学者参与,分享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
其二,开展在线联合研究项目。利用网络平台,广西民办高校可以与东盟高校共同开展在线联合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文化研究等。通过网络协作平台,项目成员可以实时分享数据、讨论研究方案、共同撰写论文,能提高研究效率,促进学术资源和成果的跨国界共享;联合研究项目还可以为广西民办高校师生提供与国际同行合作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其三,推动在线学位项目和双学位计划。广西民办高校可以与东盟高校合作,推出在线学位项目和双学位计划。这些项目允许学生在完成一定学分后,通过在线学习获得学位或双学位。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选择,还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双方可以共同制定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和评估标准,确保学术质量和学位认可度,进行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完善智能化管理系统,保障国际教育运行
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对于保障广西民办高校国际教育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学校可以实现教学、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智能化升级[4](见图1)。首先,广西民办高校应建立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实现课程安排、学生选课、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功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成绩趋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教务管理系统还可以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从而制订更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教学计划。其次,推广智能化校园服务平台。智能化校园服务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和生活服务。通过移动应用或网页端,学生可以轻松查询课程信息、图书馆资源、宿舍管理、餐饮服务等内容,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支付、预约服务等功能,提高校园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通过智能化校园服务平台的建设,广西民办高校可以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为他们创造更加舒适和便捷的学习环境。最后,建立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安全是教育运行的重要保障。广西民办高校应建立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入侵报警、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校园安全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2.5建设数据化评估体系,促进国际教育发展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学校可以了解教育活动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改进措施和优化策略[5]。一方面,广西民办高校应建立学生学习成效评估体系,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活跃度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进步情况。同时结合东盟及全球教育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而促使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另一方面,广西民办高校应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数据,如课堂表现、学生评价、科研成果等,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结合国际教育理念和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流程,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3结论
在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通过构建信息化交流桥梁、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推进网络化合作渠道、完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建设数据化评估体系等信息化路径,有力推动了国际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国—东盟合作的持续深化,广西民办高校应继续创新信息化手段,加强与东盟各国高校的深度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莹.“一带*路”倡议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3(6):152-154.
[2]甄静.“一带*路”背景下重庆市民办高校国际化水平提升路径选择[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10):170-174.
[3]孙艳玲.“一带*路”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才智,2020(28):5-6.
[4]张忠福.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困境与突破:以广东民办本科院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
[5]魏彦博.“一带*路”背景下重庆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实践与路径[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