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以财税体制改革推动扩大内需的思考论文
2025-11-01 11:38: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财政在一个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国家也在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求应对经济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
[摘要]财政在一个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国家也在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求应对经济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基于此,本文从某地区开展的财税体制改革工作入手,结合该地区的改革经验进行思考,分析数字经济下财税体制如何得到进一步落实,探索出不同的财税体制改革策略,包括但不限于预算制度、税制结构、权责关系等,以此打造出科学、协调、健康的财税体制,真正实现扩大内需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数字经济;财税体制;内需扩大;财税改革
0引言
国家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和国际局势,想要得到良性及健康的发展,还需打造出全新的经济格局,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此助力国家实现高效稳定的转型升级。从目前来看,面对数字经济体系,落实财税体制改革可有效扩大内需,为国家实现高质量、现代化的全面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在建设经济中心、打造健全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国家还需有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按照更全面的标准要求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我国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数字经济下财税体制改革现状
数字时代到来后,中国经济逐渐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改革转型工作,以求构建出全新的发展格局。财税体制改革是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也是国家提出的发展要求,这种情况下,政策可以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优化升级。
1.1基本概况
以某地区为例,近年来,该地区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改革不仅有效扩大了内需,也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该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以工业为主,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相对落后于国家整体发展步伐。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后,该地区积极响应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号召,优化税制结构,加强财政政策宏观指导,促进数字经济与财税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有力保障。

1.2财税体制改革策略
从该地区开展的财税体制改革工作细节来看,该地区在优化税制结构的过程中,既着力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收负担,同时也健全促进了高质量发展的税收制度,并完善了个人所得税制度。
该地区借助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效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负担,仅2023年一年,当地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企业受益最大。在此基础上,该地区研究并落实与数字经济领域下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这不仅优化了税制结构,也逐步加强了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在落实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该地区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但不限于运用增加政府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等方式,有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根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该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74 57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9%,教育支出增长4.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7.9%,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确保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该地区还通过政策加强了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尤其是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加强了协调配合,确保财政资金精准高效使用,有效避免了资金浪费和滥用现象。
除上述内容外,数字经济背景下,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还需促进数字经济与财税治理的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字化征管能力。财税体制改革需通过建立税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纳税人的精准监管和服务,推动财税治理现代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想要真正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还需建立财税政策评估机制,对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财税政策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实际需要[1]。
1.3内需扩大情况
为判断财税体制改革后对内需的影响,本文对该地区2023年的经济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从数据上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 495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5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超过5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 283元,同比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 389元,同比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 133元,同比增长6.8%。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销量也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不仅如此,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热点,202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
以“5G+工业互联网”这一项目为例,该地区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为更好地支持这一项目,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发挥“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设施、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优势,紧密服务地方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加强“5G+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覆盖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多个5G基站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项目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企业开展了“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新型生产模式,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企业进一步培育壮大产业生态,推动“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借助不同的经济手段,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协同效应。这一项目的实施真正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该地区的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2基于扩大内需需求落实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策略
2.1完善税收制度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想要构建最优税收结构,我国还需对税种、税率、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服务业和环保的消费,以达到拉动内需的目的。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对新业态、新模式的税收制度要予以高度重视,以保证我国的税收制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目前,国家制造企业税负率仍然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而在数字化经济中税制设计明显落后于科技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因此,在后续发展中,国家应拓宽增值税抵扣范围,将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尖端科技在制造业研发支出的抵扣比例从60%提高到80%。以上述区域为例,2023年制造业研发费用达到12 00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分别占比35%和10%。如果抵扣比例提高到80%,则可为相关企业带来960亿元的税收减免。自2022年起,制造业企业税负率从18.5%下降到16.2%,但仍高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税负率,因此需通过结构化税收减免缩小差距。国家在对数字经济关键技术扩大增值税抵扣的同时,也需探索专项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将芯片设计、云计算等关键行业的企业所得税从25%降至15%,并给予150%加计抵扣。从上述区域不完全统计结果来看,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行业研发投资达到3 200亿元,其中,40%为芯片设计领域,30%为云计算服务领域。如果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50%,可为企业带来4 800亿元的税收减免,降低720亿元的企业所得税。总的来说,国家需对税收优惠目录进行动态调整,以持续支持新兴科技产业。在构建与平台经济相匹配的税务管理模式上,国家可通过搭建以数据流为基础的全程链式监督体系,实现实时收集和分析。上述区域2023年平台经济交易额达12.8万亿元,其中电商占55%,共享经济占25%。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全程监控体系,实现95%业务信息录入,平均每年可提高30%税务行政管理效能。自2022年起,国家平台企业所得税比例从18.7%降至12.3%,但与5%的目标仍有差距。为保证税收管理准确性,平台需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真实性。
2.2提高国家财政政策精准度
新时期,想要真正扩大内需,国家必须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推动内需扩大和升级。在此过程中,国家还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加强对新型消费和绿色消费的引导,结合金融手段与市场机制,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能;建立特殊消费券与税务激励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税措施,将减免比例从原购车价格的10%提高到15%,同时给予充电设施补贴(500元/千瓦时)。2023年,该地区共计售出120.3万台新能源车,其中纯电动车占70%,混合动力车占30%。如果汽车购置税减免比例提高到15%,可增加180.45亿元税收减免。在此基础上,国家若给充电设备补贴60亿元,将进一步推动充电设施发展。国家需要通过延长补贴期限和扩大补贴范围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以政府引导资金为杠杆,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例如,国家设立了500亿元数字经济引导基金,以1:4的比例对5G基站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投资。2023年,国家共投入120个工程,引导社会资金2 000亿元,其中5G基站占68%,工业互联网平台占40%。未来,国家可进一步加快5G基站建设步伐,力争实现5G网络覆盖率达到75%的目标。随着数字基建项目的持续推进,相关投资规模已从2022年的1 80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 800亿元。为满足持续扩容,设立子基金和引入国际资本将成为国家基金发展的重要途径。

2.3利用科技手段推动税收管理现代化
要提高我国的经济运行效率,必须强化金融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财政政策应发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优势,而货币政策则需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从而形成更强的内需拉动合力。国家税收管理现代化需要借助强大的信息集成和智能化计算技术,打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从而实现税收管理的动态优化。国家应对税务、海关、财政等12个部门的核心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和交互界面;构建完善的金融政策协同体系,实现金融等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国家也可借助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制市场的流动性,使价格保持平稳。但在此过程中,国家要加大对金融组织的监督力度,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各地区需充分考虑到数字经济的特征,推进金融及财政政策改革;通过运用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2];还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深度仿真平台,对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影响进行实时观测。
2.4建立政策制度,扩大国内需求
除上述几点内容外,想要进一步突破行业壁垒,真正实现扩大国内需求的目标,国家还需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建立“财税+产业+金融”政策制度,并构建内部需求响应调控机制。在“财税+产业+金融”配套措施上,国家针对“5G+工业互联网”工程,实行“政府补助+低利率信贷+税费减免”综合配套措施。资金补助按投资总额20%给予,最高可达5 000万元;低利率贷款5年,利率为2.5%。该政策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0%,对固定资产进行两倍附加扣除。工程预计在2023年完成总投资额180亿元,其中,政府补助占15%(27亿元)、低利率贷款占40%(72亿元)、税费减免120亿元等。拉动有关行业产值增加320亿元,增加23 000个工作岗位,该地区企业平均生产率提高25%。然而,政策覆盖率仍需提高,应由目前的40%提高到70%,同时可通过简化申报程序和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覆盖率。国家在构建内部需求响应财政政策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还需以消费大数据为基础,对调控手段进行动态优化。以2023年某地区政策调整为例,该地区全年共实施8次政策优化。比如,如果CPI连续3个月低于1%时,该地区就会启动消费券发行机制,增加5亿元消费券,从而使整个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从6.8%提高到7.2%。在可支配所得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的情况下,该地区通过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进行合理调整,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由4.9%提高到5.4%。经测算,该地区政策响应敏感性提升40%,但需将调节周期进一步缩减到一个季度的水平。在后续发展中,该地区应构建政策效应数据库,对指数动态变化进行及时预警和决策[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让财税体制朝着有效性、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总的来说,在落实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税收体系以及现代化的税收制度,还需要全面厘清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关系,从而合理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通过掌握具有明确指向性、操作性的内容,精准聚焦当前的财税体制,确保财税体制改革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助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相应地区应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解决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发展贡献良好的财力基础以及制度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石绍宾,宋凤轩,翟继光,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9(6):1-31.
[2]王志宏.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创新研究[J].乡镇企业导报,2024(20):72-74.
[3]樊轶侠.数字经济下以财税体制改革推动扩大内需的思考[J].财政监督,2021(1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