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监督体系建设对提升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
2025-10-15 15:19:1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研究聚焦干部监督体系建设与组织绩效提升的内在联系,基于绩效评估、干部行为治理等理论,结合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监督体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
[摘要]本研究聚焦干部监督体系建设与组织绩效提升的内在联系,基于绩效评估、干部行为治理等理论,结合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监督体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干部监督体系通过行为约束、资源优化与激励相容三大路径提升组织绩效。其中,数字化监督工具可有效降低干部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决策科学化,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绩效挂钩机制激发干部积极性。本研究旨在为完善干部监督体系、推动组织效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干部监督体系;组织绩效;影响机制;数字化转型;政府治理
0引言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干部监督体系建设成为提升组织效能的关键环节。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监督模式向智能化、协同化转型,为组织绩效提升带来新机遇。然而,监督体系如何通过制度与技术的协同作用影响组织绩效,其内在传导机制仍需深入探究。本文基于多学科理论与典型实践案例,系统分析干部监督体系建设对组织绩效的作用路径,旨在为新时代干部管理与组织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行为约束机制:规范履职行为,降低组织风险
在干部管理过程中,行为约束机制是保障组织高效、有序运行的关键。该机制以数字化监督平台与完善的责任追溯制度为依托,通过常态化的监督与问责,规范干部履职行为,减少因个人不当行为引发的组织风险,为组织绩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1.1遏制机会主义行为
在任期制背景下,部分干部易出现短期政绩冲动与决策异化等机会主义行为,如盲目上马形象工程、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群众利益,也阻碍组织长远发展。而数字化监督平台的出现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1]。
以浙江省开发的“浙政钉”平台为例,其“政务督查数字化模块”将全省众多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实时监测范围。该平台通过动态分析政策执行数据,能够精准识别出政策空转、执行不力等问题。借助这种实时、全面的监督,干部意识到自身行为时刻处于监管之下,从而主动减少短期政绩冲动,决策时更加注重科学性与长远性,有效降低了因机会主义行为而对组织绩效产生的负面影响。
此外,广东省搭建的“权力运行监督平台”,通过对干部决策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能够识别出潜在的权力寻租风险。该平台对行政审批、项目招投标等关键领域进行全流程监控,一旦发现决策流程异常、利益关联过密等情况,立即触发预警机制。这种预防性监督模式,从源头上遏制了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维护了组织决策的公正性与科学性。

1.2强化责任追溯
重大决策对组织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若缺乏有效的责任追溯机制,容易导致决策随意性增加。构建全周期责任档案成为强化责任追溯的重要手段。
湖南省的“决策终身追责平台”整合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廉政档案、履职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对过去多年的重大决策进行回溯。通过对决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能够准确发现履职瑕疵。这种全周期责任追溯机制,让干部明确自身决策需要承担的责任,促使其在决策时更加谨慎、负责,避免出现“拍脑袋决策”现象。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够迅速锁定责任主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决策失误对组织造成的损失,保障组织稳定发展。
黑龙江省建立的“关键少数”写实记录制度,动态跟踪领导干部的履职行为。该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定期上报重大决策事项、个人廉政情况等信息,并通过组织核查、群众反馈等方式进行验证。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或违规行为,能够依据写实记录迅速锁定责任主体。这一责任追溯机制,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在决策时充分权衡利弊,确保决策符合组织整体利益。
1.3提升合规意识
常态化监督与问责机制是提升干部合规意识的有效途径。当监督成为工作常态,干部时刻感受到制度的约束,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严格遵循制度规范开展工作[2]。
江苏省推行监督闭环机制整合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该机制通过“12380”监督举报平台、政务公开网站等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与线索。对于群众反映的干部违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这一公开透明的监督与问责方式,既增强了群众对组织的信任,也让干部深刻认识到违规行为将受到严厉惩处,从而自觉遵守制度规范,维护组织形象与公信力。
综上所述,行为约束机制通过遏制机会主义行为、强化责任追溯、提升合规意识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有效规范干部履职行为,降低组织运行过程中因干部不当行为产生的风险。这一机制为组织营造了风清气正、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为组织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是干部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源优化机制:精准配置资源,提升运行效率
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高效性直接影响其整体运行效能。资源优化机制依托数字化监督体系,通过数据整合、信息共享与智能分析,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资源错配与浪费困局,为组织实现资源精准投放、流程高效运转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成为推动组织绩效提升的核心动能。
2.1数据驱动科学决策
传统管理模式下,资源分配与政策制定通常依赖经验判断,易导致资源错配、供需失衡等问题。而整合多源监督数据,能够为组织决策提供客观、全面的量化依据,推动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为例,该机制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实时收集群众诉求数据,并结合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监督数据,构建起城市治理需求图谱。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决策中,北京市系统分析了近万条居民关于加装电梯、环境整治等诉求,精准定位改造重点区域与优先事项,避免了资源平均分配导致的低效问题,使有限资金投入群众最迫切需要的项目中,有效提升了公共资源使用效益[3]。
此外,浙江省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时,通过整合政务服务数据、企业经营数据、群众办事反馈数据等,建立政策制定分析模型。针对企业开办流程优化,基于多维度数据的分析结果,精简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将企业开办时间从过去的数天压缩至数小时,实现政策精准发力,提高了行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2打破信息壁垒
在组织运行中,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协同不畅、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利用效率。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成为消除信息壁垒、提升协同办公效率的关键举措。
深圳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搭建统一的城市大数据平台,整合城市交通、能源、应急等多领域数据,实现城市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例如,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深圳市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能够基于共享数据快速协同响应,制定联合处置方案,避免因信息不畅导致的救援延误与资源浪费,显著提升了城市应急管理效率与资源协同能力。
2.3识别资源浪费
智能审计与预警系统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敏锐发现资金使用、项目推进中的低效环节,为优化资源利用效能提供精准指引。
审计署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大数据审计模式,通过对财政、金融、企业等领域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精准识别资金使用中的违规与浪费行为。在某扶贫资金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比对扶贫项目申报数据、资金拨付数据与实际建设数据,发现部分项目存在虚报工程量、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及时追回违规资金,避免了财政资源的流失,保障了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4]。
资源优化机制通过数据驱动科学决策、打破信息壁垒、识别资源浪费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力,构建起资源高效配置与利用的完整链条。这一机制有效解决了组织资源管理中的痛点问题,推动资源配置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显著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益。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持续深化资源优化机制建设,将为组织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是提升组织绩效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3激励相容机制:激发干部动能,增强组织活力
在组织管理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动力。激励相容机制通过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多样化的正向激励措施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支持,将干部个人成长需求与组织发展目标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为组织注入持久活力,成为提升组织绩效的关键支撑。
3.1绩效挂钩考核
在传统干部考核评价中,标准模糊、结果应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将监督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透明公正的评价标准,能够清晰界定干部工作成效,引导干部主动担当作为[5]。
山东省在干部考核中推行“日常监督+年度考核”双轨制,将干部在重大任务、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中的履职表现,通过监督数据进行量化记录,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这种将监督与考核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干部考核更加客观公正,让表现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也促使后进干部积极改进工作,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深圳市建立的干部“履职清单”制度,将干部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细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通过数字化监督平台实时跟踪任务完成情况。每季度对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结果与干部的薪酬待遇、晋升机会直接挂钩。这种清晰明确的考核机制,让干部清楚认识到自身工作与个人发展的紧密联系,有效激发了干部主动履职、积极创新的意识。
3.2正向激励引导
除了物质奖励,精神层面的认可对干部同样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通过数字勋章、荣誉表彰等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对表现优异的干部给予公开认可,能够显著提升干部的工作成就感与荣誉感。
浙江省推出的“数字勋章”激励计划,依托“浙里干部之家”平台,针对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授予“抗疫先锋”“攻坚能手”等数字荣誉勋章。这些勋章不仅在平台上进行展示,还与干部的职业荣誉体系挂钩,成为干部个人履历中的重要荣誉。该计划实施后,干部参与急难险重任务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形成了“争先进、创佳绩”的良好风气。
江苏省开展的“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活动,通过组织推荐、群众评议、业绩展示等环节,选拔出在各个领域表现优异的干部,并进行全省通报表彰。同时,将优秀干部的先进事迹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树立学习榜样。这种公开表彰与宣传,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认可与尊重,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激励更多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3.3个性化发展支持
每个干部的能力特长与发展需求各有不同,基于监督反馈生成干部能力画像,能够精准识别干部的优势与不足,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与晋升建议,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
福建省实施的干部“成长档案”制度,详细记录干部的工作经历、学习培训、奖惩情况等信息,并结合监督反馈进行动态更新。组织部门定期对干部成长档案进行分析,为干部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帮助干部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例如,对于在基层工作表现突出、具备领导潜质的干部,福建省干部组织会将其优先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名单,为其提供更多锻炼机会,促进干部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为组织储备了优秀人才。
激励相容机制通过绩效挂钩考核、正向激励引导、个性化发展支持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部激励体系。这一机制有效平衡了监督约束与激励导向,让干部在规范履职的同时,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内在活力。在新时代组织发展中,持续完善激励相容机制,将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推动组织绩效不断提升,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4结束语
干部监督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对组织绩效的提升作用贯穿于行为规范、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等多个维度。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为监督体系赋能,进一步强化了其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未来,需持续优化监督体系设计,平衡监督约束与激励导向,推动组织管理向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巍.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2]陈新明.任期制下领导干部决策机会主义行为及其治理[J].领导科学,2021(13):27-29.
[3]朱律.基于协同视角的政府大数据审计模式优化研究:以W市为例[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21.
[4]王倩.国有企业中层干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4(6):126-129.
[5]黄永茂.检察机关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