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视角下高校资金结算模式研究 ——以H高校为例论文

2025-10-08 01:02:4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第三方购物平台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资金结算模式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资金结算和管理中,以提高资金结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第三方购物平台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资金结算模式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资金结算和管理中,以提高资金结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文章以H高校为例,分析了其资金结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业财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加强高校资金结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资金结算;信息化;业财融合
早期,高校的资金结算主要依赖于现金和支票的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资金结算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库集中支付和网上银行结算逐渐成为日常资金结算的主要方式[1]。虽然资金结算的方式有所更新,但资金结算模式整体上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革,仍然以人工逐笔录入、审核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为了响应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并适应时代的发展,财政部在2021年11月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单位会计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并强调做好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紧接着,在2024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为数字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提供了规范,旨在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为了响应财政部的号召,适应数字化经济的发展,高校需要加快推进资金结算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资金从源头到支出的全流程管理,提高高校资金结算的效率和质量,为高校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H高校资金结算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财务报账模式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手工报账模式”到“网上预约的无等候报账模式”,再到近几年快速发展“无纸质化财务智能报销模式”快速发展,财务报销模式顺应信息化发展和现实需求不断优化。而资金结算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仍是以人工操作为主、信息化手段为辅的结算模式,传统的资金结算模式已远远落后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高校资金结算问题日益凸显。
(一)资金支付业务量大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逐年增长,高校资金结算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以湖南H高校为例,该高校在一年内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付了35179笔资金,通过银校互联无现金系统支付了13923笔资金,共计完成近五万的支付任务。面对如此繁重的支付任务和复杂的支付流程,高校的资金结算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的挑战。
在传统的资金支付模式下,高校出纳人员需手动录入转账信息,尽管可以自动获取部分转账数据,但仍需仔细核对报销凭证与系统内的信息,并逐笔整理支付回单,耗时费力且工作量大。对于财政资金,出纳人员需在国库支付系统中根据会计凭证信息选择预算指标,核对并提取转账信息后提交支付申请。然而,由于支付申请、国库审核及银行支付的时间差异,银行回单的打印顺序难以与凭证号对应,导致整理工作更为繁重。
(二)资金支付重复率高
高校资金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相对固定。针对H高校全年资金支付类型进行的统计显示,其商品服务类支出主要包括设备采购、教学耗材、会议培训以及水电物业等费用;差旅费主要用于师生外出调研、培训和参加会议的开销;人员经费则涉及全校教职工的工资、绩效、社保和劳务费等。
进一步分析资金支付对象,发现不同学院的材料供应商往往是同一实体,个人报销的零星用品大多通过淘宝、京东等大型购物平台购买,车船票也几乎全部在网络平台预订。然而,在传统的报销模式下,因经费来源和项目不同,即使在相同的供应商或同一网络平台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各单位也需分别报销。这导致供应商只能与各单位分别结算,个人垫付的经费也只能由个人凭票报销,无法实现全校范围内的统一处理。因此,虽然H高校的资金支付对象看似固定,但由于报销模式的限制,同一支付对象需要分多笔支付,导致资金支付的重复率较高。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影响了资金结算的效率。
(三)资金收入难以确认
随着科技领域的竞争加剧和国家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大力投入,高校科研经费,特别是纵向和横向课题经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纵向科研经费由国家层面管理,预算指标信息详尽,能及时向项目负责人传达,因此挂账情况较少。然而,横向课题经费的收入确认却面临较大挑战。横向课题经费通常通过网上银行转入高校自有资金账户,但由于企业或其他合作单位财务人员对高校的科研经费入账流程了解不足,网上银行提供的信息有限,导致高校财务人员难以确认来款的具体用途或对应的项目负责人。这种情况使得科研收入无法及时、准确地入账。
为了提高银行来款的入账效率,H高校已采取多项措施,如每周在智慧财务平台公布最新的已来款未入账信息,鼓励教职工认领银行来款。然而,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教职工因忙于自身工作任务而忽视财务信息,部分教职工则因缺乏财务知识而误以为资金到账后即可直接使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来款资金的入账效率,导致资金无法及时、有效地用于科研活动。
(四)资金支付状态不明
虽然转账信息可从网报系统提取,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转账信息填写错误、银行信息未及时更新的情况,导致资金支付失败。同时,资金支付与财务报销系统未有效连接,缺乏实时的信息反馈机制,报账员难以实时了解支付状态。这不仅影响了资金支付的效率,也给报账人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二、高校资金结算模式优化建议
在高校业务日益复杂、资金支付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资金结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需求,严重制约了资金结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贯彻“业财融合”理念,将信息化手段深入到业务发生的源头,改变现有的资金结算模式。
(一)加强商业与财务的融合建设
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和普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与外部商业平台的对接,实现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有效融合[2]。通过打造业财一体化的报销业务流程,将第三方商业平台嵌入财务报销系统,将规则和制度融入运行程序中,实现从人为控制到技术控制的转变,真正实现数据处理的智能化和经费管理的程序化(如图1所示)。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将差旅平台、采购及服务平台等内置于财务报销系统中。教职工可以通过报销系统申请购买商品和服务,财务审核与业务流程同时进行,通过批准后教职工即可购买。所有消费金额由平台垫付,事后由平台定期与财务进行资金结算,这样就省去了传统的报销流程。财务部门可以提取系统内的财务信息,进行批量账务处理,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生成相应的支付记录。这种方式不仅简化了报销流程,减轻了教职工的工作负担,还大大减少了资金结算的工作量,提高了资金结算的效率。
(二)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与支付系统数据对接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监督能力,主要作用于上级部门的经费管理,并不适用于下级部门的日常使用,虽然大部分高校利用软件公司打通了转账信息的传送通道,但并未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在现实使用中仍多有掣肘。银校互联系统虽然是高校财务资金结算中最便捷的结算方式,但其目前只属于财务数据的接收系统,是财务报销单向流程上的末端环节,并未实现数据共享。上级财政部门和高校财务部门应积极推动支付系统与高校财务核算系统的对接,打通从预算管理到会计核算,再到资金结算的数据传输通道[3]。以预算为源头规范会计核算口径,确定资金使用指标,完成资金支付任务,最后把资金使用状态、资金支付结果反馈至财务核算系统,实现财政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和报销凭证的实时状态跟踪。
(三)完成校内一体化平台建设
财务工作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高校内各部门紧密协作,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为了搭建高效、一体化的校内平台,高校必须关注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数据共享[4]。目前,高校内多数业务部门拥有自己的业务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是独立的,并未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对接。为了实现全校数据的互联互通,高校应以业财融合为契机,构建一体化平台建设。
财务核算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对接,科研管理系统将科研项目的相关数据传送至财务核算系统,这样财务人员可以迅速获取关键信息,缩小确认范围,提高往来款的入账率。同时,科研负责人可以通过科研管理系统查看经费的入账情况、使用状况和支付结果,从而更有效地管理项目结算。财务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从设备购置、固定资产登记、合同支付进度的全流程管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资金结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是实现财务智慧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三、高校资金结算信息化建设配套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数据共享
校内一体化平台建设事关全校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互通互联,不是某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能够做到的,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统一技术标准、明确数据格式、规范数据管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兼容系统。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思想,架起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传送桥梁,整合全校纵横条块间数据,实现全校数据的有效联结。
(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原有的制度建设已不能满足现代数据系统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应立足于信息化时代,完善制度建设,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并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制度化管理和技术化手段,规范线上业务流程,确保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5]。此外,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客观的技术监督代替主观的人为识别,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有效防范舞弊行为。强化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安全。
(三)强化技术手段,确保网络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资金结算的信息化平台涉及全校各类重要数据,包括敏感的财务信息、关键的业务数据和教职工的个人信息等。因此,保障网络安全至关重要。高校应加大投入,强化技术手段,如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并联合开发应用这些技术,以确保高校一体化平台的安全运行。
四、结语
加强资金结算信息化建设,构建校内一体化平台,成为提升高校资金管理水平、保障资金安全、优化业务流程的必由之路。
这需要全校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技术手段等多方面的配合,以确保资金结算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业务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智能化,进而提升高校整体资金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任婧.高校资金结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3(5):1-3.
[2]王露,陶其高.对高校资金结算模式转型问题的探讨——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20(6):132-136.
[3]周舒.财务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资金结算工作优化研究[J].会计师,2022(9):100-102.
[4]刘锐军,罗德慧.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高校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探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2,33(2):49-54.
[5]邓菀菁.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高校报销业务体系建设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22,33(2):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