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广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论文

2025-09-25 17:34:2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背景下,文章选取广东省21个地市的经济支撑能力、农业生产基础等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法,对广东省各地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类研究。
摘要: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背景下,文章选取广东省21个地市的经济支撑能力、农业生产基础等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法,对广东省各地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类研究。研究发现,广东省各地市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综合因子得分最高的广州市与最低的珠海市差距悬殊;聚类分析将21个地市分为5类,其中广州、深圳单独成类,珠海、佛山等四市为一类,湛江因生产优势突出自成一类,剩余的市则归为一类。针对不同类别地市,提出优化物流模式、推动区域合作等针对性建议,旨在促进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高效、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法;区域差异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产品物流的协同发展对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至关重要。作为经济强省,广东省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500亿元[1],但其农产品物流发展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珠三角城市群依托经济与交通优势,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物流枢纽,但本地农产品供给能力薄弱;粤东西北地区虽为传统农业主产区,却因基础设施滞后与信息化水平不足,导致物流效率低下[2]。这种“供需错配”现象不仅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提升,还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3]。
既有研究聚焦于物流网络构建的宏观分析[4],但对区域内部差异化发展水平评价仍显不足。为此,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市为样本,构建涵盖经济支撑、农业生产、交通条件、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法,揭示省内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区域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高效、均衡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广东省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一)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1.指标选取
为科学评估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现有的文献对物流网络评价选取指标[5],结合广东省农业、物流业发展状况,根据指标数据特征,综合评价经济支撑能力、农业生产基础、交通运输条件、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四个一级指标。构建广东省21个地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6个二级指标[6]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3:人均消费支出/元、X4:固定资产投资占比/%、X5:各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6:主要农产品产量/吨、X7:各市耕地面积/平方公里、X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9:各市农村劳动力数量/万人、X10: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X11:交通货物运输量/万吨、X12:通车里程/公里、X13:营运性载货汽车数量/辆、X14: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5:固定宽带用户/万户、X16:移动电话用户/万户。各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23)》。
2.检验因子分析的条件
由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同,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通过KMO(0.70)和Bartlett检验(P<0.01),满足因子分析条件(见表1)。
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
主成分分析提取前三个公因子F1、F2、F3(累计方差贡献率87.646%,特征值大于1),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公因子累计方差未发生变化(见表2),故这三个公因子可代表广东省21个地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情况。
4.公因子的命名
由表3可知,公因子F1在经济支撑能力(X1、X2、X3、X5)、交通运输条件(X10、X11、X13)及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X14、X15、X16)相关指标上载荷显著,故命名为经济交通信息综合因子;公因子F2主要关联固定资产投资占比(X4)、耕地资源(X7)及交通条件(X12)等相关指标,体现了农业物流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故命名为农业物流发展驱动因子;公因子F3在农产品产量(X6)、农业产值(X8)及农村劳动力(X9)等指标上载荷突出,多种农业生产要素聚集,于是命名为农业生产要素因子。
5.因子得分的计算
根据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构建综合因子得分计算公式:F=0.662F1+0.260F2+0.078F3
其中F1、F2、F3分别为公因子F1、F2、F3的因子得分,利用R语言计算广东省21个地市的公因子得分并代入上述公式可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4)。
从表4数据可知,广东省21个地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广州(F=2.414)和深圳(F=1.107)综合因子得分分别位居前两位,但深圳因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F2、F3负向拖累)与广州差距显著;韶关、梅州、清远凭借较高的公因子F2,综合因子得分紧跟广州和深圳,显示出传统农业地区的物流发展潜力;湛江在公因子F3上得分(F3=3.624)最高,但因经济交通信息(F1=-0.138)与农业物流发展驱动(F2=-0.686)的短板,综合因子得分仅0.011(排名第10),需通过跨区域合作弥补优势。然而,多数地市综合因子得分呈负,像珠海(F=-0.881,排名第21)、中山(F=-0.753,排名第20)等城市受限于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与经济支撑能力分化,排名垫底,进一步凸显区域发展失衡。
(二)基于聚类分析的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运用上述构建的16个指标通过R语言对广东省21个地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情况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中的类平均法,得出以下结论。广州区域农产品物流能力最强,在经济、交通、物流信息化方面领先,单独成一类;深圳经济实力雄厚,但农产品供应能力缺失,作为农产品完全需求型城市也单独成类;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四市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物流基础,但本地农产品供应不足,整体农产品物流能力受限,归为一类;韶关、河源等14个地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农产品物流供给能力尚可,是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地区,归为一类;湛江具有大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高产量特色农产品,农产品产出丰富且物流能力较强,属于典型的农产品生产供给型地区,单独成一类。
二、结语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广东省21个地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展开评估。研究表明,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广州、深圳凭借综合优势领先,但多数地市综合因子得分偏低;聚类分析将21个地市划分为五类,体现“核心-边缘”梯度特征。基于广东省农产品的物流发展水平,提出差异化与统筹性建议。
对于核心城市,广州市应依托经济和信息化优势,重点推进智慧冷链物流及全省农产品数据中心建设,整合供需信息;深圳市需通过“飞地经济”与粤东西北地区共建生产基地,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珠海、佛山等城市可强化批发市场功能,推广“产地直采+社区团购”模式;韶关、河源等传统农业地区应推动“物流+产业”融合,挖掘电商与旅游潜力;湛江市需聚焦跨区域冷链干线建设,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同时,需强化跨区域协作机制,珠三角城市与传统农业地区应通过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构建全省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整合供需数据与物流资源,优化配送路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推动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高效化与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202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
[2]方艳.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广东省区域农产品物流能力评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5-22.
[3]黄金芬,杨丽香.基于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的广西农产品物流水平发展实证研究[J].广西农学报,2022,37(6):61-69.
[4]何美玲,蒲俊,安勇峰.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6):678-684.
[5]姜金德,蒋淑华,王小波,等.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江苏省农产品物流网络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1):240-248.
[6]高爱霞.基于因子分析的山东省17地市物流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3-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