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研究: 现状、挑战与对策论文

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研究: 现状、挑战与对策论文

1

2025-09-25 17:18: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建议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国际绿色合作等措施,推动广州市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参考。

  摘要:文章基于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并提出转型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广州市在绿色工厂建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绿色水平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文章建议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国际绿色合作等措施,推动广州市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趋势下,绿色低碳也必将成为国际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广东省工业体量居全国第二位(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低于江苏省0.12%)。广州市是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中心城市,全省高技术、先进制造业产值的1/5由该市创造。据统计,2024年广州市高技术、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速,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6.3%,其中无人机产量增长2.9倍。新材料制造业增长5.2%,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6.2%。然而,传统产业仍面临“转型”挑战,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动能转换深度调整仍在继续。加速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于对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的分析,梳理转型难点和堵点,并针对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


  1.制造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


  制造业在广州市工业行业中占有绝对地位(87.34%),呈现出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主,传统制造业为辅的特征。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产值的63.08%,占工业总产值的55.1%;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产值17.38%的份额,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为15.18%。


  2.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节能效应凸显


  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电耗逐年下降,工业节能效应充分显现。

0bb69e49ac5ab89bdf50f637144fd46b.png

  (二)绿色技术应用与创新


  1.绿色工厂建设与产业链群发展初具规模


  广州市已形成万亿级(汽车、电子)、千亿级(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产业链群,并通过绿色设计、采购和资源回收机制打造了一批绿色工厂。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2024年度广州市市级绿色制造名单的公示》,截至2024年6月底,广州市拥有绿色工厂3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这些举措为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以及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产业基础。


  2.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效提升效果显著


  《广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实施,推动工业领域生产端重点用能设备(压缩机、电机、锅炉等)的节能改造。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都市消费品制造增长较快,家用电冰箱、冷柜、电热烘烤器具、房间空气清洁装置、吸尘器等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促进消费侧节能设备更新换代。


  (三)“多化”协同效应初步显现


  1.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快速推进


  广州市在智能排产、数字化能碳管理等领域取得进展,为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2024年广州市将56家单位通过评审的单位纳入“四化”改造项目库。


  2.能效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凸显


  广州市在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但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能效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增强,表现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逐年递增。


  二、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产业协同效率低,政策系统性不足


  1.产业链上下游绿色协同效应差,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不高。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进展缓慢,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


  2.激励与约束政策失衡,现有政策以约束性指标为主,财税优惠、补贴等正向激励措施门槛较高,覆盖面有限。


  3.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工具缺位,碳交易流动性不足,碳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绿色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未形成规模效应。


  (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数字化赋能不足


  1.核心技术自主能力不强,关键绿色低碳技术(如节能设备、碳捕集)依赖进口,自主专利数量不足。


  2.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不足,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低,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完善,技术落地应用时效有待提升。


  3.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度低,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释放。


  (三)产业结构优化不足,高耗能行业转型压力大


  1.传统支柱产业转型缓慢,部分传统产业技术路径依赖性强,低碳化改造面临技术、资金双重压力。


  2.高耗能行业能耗偏高,石化、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能耗仍有下降空间,绿色化水平整体较低。


  3.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绿色低碳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新旧动能转换速度较慢。


  (四)企业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中小企业转型困难


  1.成本与收益短期失衡,绿色技术改造前期投入高,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企业观望情绪浓厚。


  2.中小企业资源匮乏,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储备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难以独立推进转型。企业受限于成本压力,对绿色化改造持观望态度,转型动力不足。


  3.转型路径模糊,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的绿色转型标准与指南,企业难以制定清晰的实施路径。


  三、加速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撑体系


  1.完善法规与细化目标


  制订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行动计划,明确分阶段目标,强化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机制。积极开展以电力、碳市场数据为基础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分析,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


  2.创新绿色金融支撑体系


  设立市级绿色转型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改,对氢能、CCUS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建立绿色资金共享池,支持区域内高风险的低碳创新技术项目[1]。设立绿色转型风险补偿基金,对因技术路线更迭导致的资产减值给予相应补偿,消除中小企业转型的后顾之忧。探索“碳保险”“碳债券”等基于碳资产的金融工具,创新“碳普惠+碳期货”产品,允许个人低碳行为积分兑换企业碳配额,激活百万级用户参与。


  3.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依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组建研究攻关团队,设立专项基金,定向支持氢能冶金、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绿色技术等研究成果快速落地投产。


  (二)技术创新驱动:聚焦三大核心赛道


  1.低碳工艺与装备突破


  重点突破氢能冶金、碳捕集利用(CCUS)、高效储能技术,支持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绿色技术实验室。加快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依托南海东部海域CO2封存项目,建设大湾区CCUS产业集群。


  2.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开发绿色低碳技术,以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构建企业碳账户,实现能耗与碳排放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试点“数字孪生+碳管理”模式,实现重点企业全流程碳排放可视化管控。全域推广“穗碳云”平台,接入企业实时碳数据,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调度。


  3.循环经济模式创新


  推广佛山陶瓷产业“无废工厂”经验,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推广“产品即服务”模式(如广汽电池银行的“电池+电”),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


  (三)产业结构优化:实施“四化联动”战略


  1.传统产业深度脱碳


  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手段,升级改造现有产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低碳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工业领域全流程绿色发展。针对纺织、建材等行业,推广超低排放技术,实施“设备更新+工艺替代”双轮驱动,对能效低于行业基准值设备强制淘汰,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置换补贴。


  2.新兴产业生态培育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育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推广绿色制造模式[2]。依托广州开发区、南沙自贸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如小鹏汽车)、智能电网、氢能装备等绿色产业集群。研究表明,“绿色工厂”认定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转型[3],推动建立“广州制造”绿色认证体系,对标欧盟CBAM标准,培育“零碳工厂”。

fdb9f4cdc3093629df9396a88ec95e37.png

  3.能源结构系统性重构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新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合理控制煤炭消费量,推进现有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省玻璃、铝压延、钢压延等行业清洁能源替代[4]。加快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加速南沙氢能产业园建设,降低清洁能源用能成本。


  4.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推动制造企业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如广汽集团布局电池租赁与回收服务网络。支持广汽集团构建“电池租赁-梯次利用-材料再生”闭环体系,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示范标杆。推动一批电器企业向“能效服务商”转型,提供节能诊断、碳资产管理等增值服务。


  (四)机制创新:构建市场化驱动体系


  1.绿色供应链协同


  健全绿色供应链,推动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转型。建立从原材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到回收的全流程绿色管理体系,要求供应商提供环保材料,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打造循环型产业园区。


  推广绿色供应链模式,强制供应商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材料,建立供应商碳绩效红黑榜。例如,建立“链主企业+核心供应商”责任共担机制。


  2.社会资本参与创新


  探索社会资本(如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参与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模式。研究如何通过社区参与推动制造业企业的绿色产品设计,以满足社区居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以终端用户主导绿色创新,有利于绿色产品推广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例如,试点“社区共治”模式,在企业所在区域开展居民参与式碳核查,将社区环境质量与企业减排绩效挂钩。


  3.国际绿色合作深化


  依托“一带*路”绿色投资原则(GIP),拓宽绿色制造国际合作空间,推动绿色技术的跨境交流与合作。推广广州智能装备(如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出口,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参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建立“广州制造”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广州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需以技术创新为内核、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产业结构优化为支撑,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机制完善”的协同路径,建设全国绿色制造示范城市,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广州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洁伦.绿色金融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低碳发展研究[J].商业观察,2024,10(12):21-24.


  [2]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EB/OL].(2024-11-27)[2024-12-22].


  [3]崔静静,石鑫雨.“绿色工厂”认定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J/OL].生态经济,1-20[2025-03-27].


  [4]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EB/OL].(2024-11-09)[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