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

2025-08-18 18:52:0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高技术、长期性和资本密集型系统工程,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动能,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篇,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高技术、长期性和资本密集型系统工程,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动能,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篇,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在界定科技金融及成果转化本质的基础上,结合W研究院50年发展历程中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路径,探究科技金融启动型、战略性和持续性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总结分析科技金融通过创新信用评级、有效团队激励、价值导向转化、战略性并购协同4种作用机理正向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以期为微观科技主体特别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其他未来产业融合科技金融力量提升发展质量提供相关启示,为我国书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提供案例参考,并为探索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良性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机理
0引言
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关键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二*大作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决策部署,强调要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水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平总*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根据《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34.7%,与美国相比差距15~20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制约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高,作为一项高技术、长期性、资本密集型系统性工程,对资金规模及其使用期限刚性要求较高,基于科技创新主体的以上共性痛点,叠加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个性难点,融资成功率仅在30%左右[1],迫切需要科技金融新突破。
为此,以支持科技创新为落脚点,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新型金融生态—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作为首位;近日,为深入贯彻该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系列举措,旨在推动提升金融主体的科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本文在界定科技金融及成果转化本质的基础上,以W研究院为例,回顾其50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金融赋能产业发展的共生发展路径,探索、归纳科技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理及底层逻辑,以期为微观科技主体融合科技金融力量提升发展质量提供相关启示,为我国书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提供案例参考,为构建立足金融、聚焦科技的行业交叉多目标达成供需动态匹配提供建议。
1科技金融及科技成果转化概述
1.1科技金融概述
科技金融是以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为目标,通过金融创新形成以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金融中介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金融,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其本质为金融聚焦科技,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形成资本与科技合力,共同推进技术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
与传统金融相比,科技金融特点如下:
(1)高科技性。科技金融聚焦于科技创新领域,旨在形成“科技—金融—产业”的融合性融资机制。
(2)高风险性。基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复杂性和高投入性,科技金融风险性更高,当然潜在收益性也更强。
(3)长周期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具有长期性,因此科技金融的回收期较长。
我国通过财政政策为引领,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创新服务平台参与,目前已搭建形成一整套多层次、一体化的金融资源支持系统,包括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比如商业银行开发出了多款创新型金融产品,设立专营科技创新业务、独立考核的科技支行;设立科创板、成立北交所,丰富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开立区域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探索服务于科技创新的新产品体系及机制。
但是,受政策支持、金融服务等影响,目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模式尚未全面覆盖,尚未形成共生性、可持续性的科技金融生态,具体如下:
(1)政策支持。虽然已出台《工作方案》等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尚缺乏可落地的配套细则[2]及系统性的顶层设计[3]。
(2)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机构多为高效等科研机构、小微企业,此类主体存在抵押物少、盈利前景不确定、技术价值难识别等问题,金融服务机构对其风险评价及风险预警能力不足,金融支持力度有限[1-4]。
1.2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
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种多要素、多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产业化等诸多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活动,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技术成熟理论,2009年我国将技术成熟度作为科研项目评价标准,纳入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GB/T 22900—2022)中。技术成熟度理论将技术创新从概念研究到产品产业化阶段为9个等级,其中1~3级为基础研究阶段,此阶段一般为原创性概念提出及探索性研究,成果多为学术性论文、报告或者样品等;7~9级为产业化阶段,此阶段任务为产出“货架”商品,实现大规模生产,形成产品社会生产力;而4~6级为贯通基础研究阶段和产业化阶段的“桥梁—应用”研究阶段,此阶段通过多种试验,验证基础研究是否具备产业可行性,见图1。
可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都是科研创新的关键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是一个由科研走向市场的过程,过程中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推理、测试、试验、改进,投入规模达、复杂度高、周期性长,因此,充足的资金要素供给及市场化导向是确保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导入市场的关键。
1.3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文献综述
(1)科技金融正向赋能。胡援成和吴江涛[5]认为形成科技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良性协同发展的前提;芦锋和韩尚容[6]将科技金融分为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两个维度,分析科技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力,发现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和阶段差异;潘雅琼和方冰丹[7]基于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对企业创新发展绩效有正向作用,且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影响存在差异;曾学文[2]指出要实现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发挥科技金融的加速器作用;丁日佳和刘瑞凝[8]研究发现科技金融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制造业产业机构优化具有双重效应。
(2)科技金融赋能机理。谢智慧[9]认为科技金融可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作用机制包括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本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李伟[10]指出科技金融通过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及企业创新风险容忍度4个维度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并赋能新质生产力;高伟和郝冰玉[11]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了科技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提出科技金融能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分散企业风险、营造创业环境,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基于实证研究,孙晓华等[12]利用面板数据研究发现,金融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支持企业创新;李灿芳[13]实证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资金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对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随地区发达程度递减。此外,很多学者从科技金融宏观政策出发研究赋能机理,如冯锐等[14],任曙明和王梦娜[15]指出科技金融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效应、信贷支持效应等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提高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水平;马凌远和尤航[16]通过研究发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通过信息平台效应和认证效应提高科技研发的金融支持,缓解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约束;曹廷求和彭文浩[17]在基于科技金融政策缓解融资约束、提高研发投入等直接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金融的溢出效应及溢出渠道;张驰和王满仓[18]认为科技金融政策可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两种作用渠道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效应包括但不限于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等直接效应及溢出效应等。一方面,当前研究多基于宏观层面或地区层面,研究方法集中于实证研究或者理论研究,对于特征性的微观实体作用效力研究不足,缺乏具象化的指导参考案例;另一方面,有关赋能机理的研究高度集中在通过政策支持等缓解融资约束、增加研发投入等方面,缺乏结构化、系统化的赋能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典型性案例对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理进行全面剖析。
2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案例分析
2.1案例背景
W研究院是原邮电部直属的一家科研院所,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光通信研究的单位,拉出了中国的第一根光纤,推动中国迈入进入光纤通信时代;作为全球唯一业务范围涵盖集光电器件、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和网络于一体的通信企业,拥有多家全球领先的上市公司,以及百余家子公司、孙公司。
2.1.1行业发展与技术起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余年的努力,我国在通信技术上完成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的跨越式发展,通信行业作为战略性基础设施产业,每一次的技术迭代,都是一场产业革命,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W研究院于1974年组建,主要业务板块技术起源如下:
(1)光纤光缆、光系统。1974年W研究院正式提出石英光纤通信技术方案,1977年研制出第一批光纤样品,1979年成功拉出我国第一根具有实际价值的光纤,1982年完成我国第一条光纤通信商用试验系统。
(2)光电器件、光模块。1976年W研究院成立固体器件研究所,1994年该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批EDFA产品(掺铒光纤放大器),于1996年首次成功应用于黑龙江光通信干线。
W研究院虽然在光纤及光电器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距离实现“光纤入户”的技术目标和产业化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1.2科技金融与产业扩张
1.经济压力下的体制改革
1985年,W研究院列入国有科研院所的全面体制改革之列,财政拨款每年减少20%,至1990年在经济上实现完全独立。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W研究院将下属的固体器件研究所、光纤光缆研究部、市场经营部等若干部门调整组合为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等4个经济实体,每个经济实体独立运营、单独核算,W研究院鼓励实体间的竞争,至此,W研究院开启了“科技+金融”共赢模式,除财政补贴资金外,引入其他金融资本。
2.科技金融下的产业化发展
进入新时期,W研究院借助科技金融力量,从内生性发展及外延式扩张两个方面实现产业化发展
(1)光纤光缆、光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1999年,经批准,W院将下属系统部和光纤光缆部的经营性资产进行重组,以经评估的净资产作为出资,与10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A股份公司,主营业务光纤光缆、光纤通信设备及系统;2001年7月于上交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超16亿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留住核心骨干,在当地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引导下,2009年,A股份公司启动股权激励计划,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实施股权激励的央企上市公司,首批激励员工数达100余人;2014年A公司再度启动大规模股权激励计划,为全国同期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股权激励。2022年起,A公司收入规模突破300亿元,业务遍布全球。其发展历程见图2。
(2)光电器件、光模块—第二家上市公司。2001年,W研究院以其下属固体器件研所经评估后的净资产出资,与W研究院工会(现金出资,员工持股)共同投资设立B有限公司,公司主业光电器件及光模块。基于股权评估价,经出让方和受让方协商,2003年工会将股权全部转让给4家企业(近2倍的成本价),至此,公司股东变更为5家;2004年,B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光电子器件公司于深交所成功上市,募集资本超6亿元;为强化主业,实现业务协同,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B公司2012年以定向增发方式(定价基准日前20交易日股票均价)收购W研究院下属T公司100%股权,至此,B公司成为全球最大光器件企业之一;2014年启动首批股权激励,激励人数200余人。如今,B公司已成为市场份额全球前五的光电子器件行业巨头。其发展历程见图3。
(3)纤传感业务等—第三家上市公司。2009年W研究院以近2亿元收购C公司(2000年成立,主营光纤传感业务)23%的股权,成为C公司控股股东,C公司2016年于创业板上市。
2.2案例分析
伴随通信行业1G到5G的技术迭代,W研究院不断地产品更迭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其做大做强的原动力。技术创新3个阶段伴随产业创新的始终,或技术交叉推进,或单向推行,但从广义主线产品角度,因主业高度聚焦,技术迭代的过程亦是主技术应用或者产业化路径上的探索,因此,本文将单个业务板块的发展简化为一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结合通信行业发展,从3个方面归纳W研究院科技金融赋能产业发展的共生发展路径。
2.2.1科技金融启动性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1)政府引导下的科技金融。通信行业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通信领域全面落后,技术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但自20世纪70年代光纤通信作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后,政府对光纤通信基础研究给予了财政拨款和专项支持。
(2)市场资本的启动性赋能。1985年开始,国有科研院所全面体制改革启动,财政拨款逐年减少,W研究院以事业部形式启动各业务板块的市场化探索之路,以内生性造血及银行举债方式不断摸索技术可行性及产业化前景—光纤技术应用研究、光器件技术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直至具备工艺及产品稳定条件,进入产业化阶段,W研究院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成立A、B两家公司,各自基于光纤技术和光器件技术聚焦相关核心产品,布局优势产业。至此,W研究院在金融债务融资基础上,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启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良性科技金融生态。
2.2.2科技金融战略性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1)公开上市,丰富股权融资战略资本。基于技术成熟度与产品稳定性,A、B公司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主板上市。公开上市融资全面提升了公司股权流动性及公司融资效率,一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为公司产品结构优化、功能性升级及持续性科技创新奠定基石,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另一方面,实现技术到价值的链式闭环,完成创新至生产力的强力对接,W研究院成为地域乃至全国“光”的代名词。
(2)员工持股,锁定核心骨干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保证公司核心团队的稳定性,A、B公司成立之初发起人股东、公司上市之后的股权激励等员工持股方式,通过利益绑定和价值分享,打破员工的固定薪酬刚性约束,将核心人才与公司发展有效对接,注入科技成果化的源生力和智力资本。
2.2.3科技金融持续性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1)并购协同,快速布局。在光纤光缆、光电元器件等内生性产业基础上,为进一步实现在光通信领域的快速布局,W研究院于2009年以股权转让方式收购以光纤传感器业务为主业的C公司。并购后,依托W研究院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资源,C公司在光纤传感领域取得显著进步,2016年于创业板上市,目前收入规模已超6亿元。
(2)海外经营,持续扩张。A、B公司分别于2010年后相继启动多轮股、债融资,在深耕国内市场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布局海外市场,国际化效果显著:A公司2023年收入规模突破310亿元,海外业务占比超31%;B公司2023年收入规模超60亿元,海外业务占比超34%。
综上,基础研究阶段因超前于经济发展需求,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大,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该阶段具有极强的公益属性,需要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应用阶段虽然直接经济价值逐渐显现,但技术产业化和规模化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属于公益转市场的过渡阶段,鉴于财政拨款收窄、财政补助有限,金融机构开始介入,该阶段业务的盈利能力、价值尚难以估计,如若引入股权投资会造成价值低估,因此除财政拨款外,引入债务融资可满足成果转化的启动型资金需求;产业化阶段可锁定应用市场和需求市场,业务盈利模式、能力逐步确定,此时开始引入了股权投资者,如A公司成立之初的10家发起人,B公司员工通过工会持股等,满足条件顺利上市,资本市场丰富了资源来源及退出渠道,业务规模快速扩张,股权激励的引入保证了公司核心团队的稳定性,其后基于战略布局并购多元化产业,为公司进一步跨国化、多元化和集团化发展奠定人才、资金和技术基础。由此可见,以政府政策为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层次科技金融市场与W研究院产业化扩张协同共生,产业化实现科技金融的资本增值,见图4。
3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理
结合以上案例,总结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理见图5。
3.1创新属性信用评级,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启动性资金需求
政府政策引导及财政资金专项支持是技术创新顺利完成基础研究,过渡至应用研究的重要保障。
应用阶段科技创新主体多为轻资产的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融资难题,科技金融创新性的信用评级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启动性保障资金。
传统金融基于历史财务数据,通过系列财务指标,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模拟商业信用,评价企业债务履约能力;科技金融与传统金融不同,科技金融更关注企业的创新属性及前沿应用,如技术创新性、产权布局、产权排他性、持续创新能力等,基于创新属性的信用评级体系,使轻资产、产业化模糊的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以及众多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初期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融资,为科技成果转化前期提供资金保障。
创新属性信用评级方式使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主体在早期阶段,除财政支持资金外,借助科技金融力量丰富融资渠道,优化资金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3.2股债融合的持股型团队激励,实现创新成果与收入对接
在科技研发具备较强的技术产业化可行性时,创新产权价值显现化和具象化。此时,为实现产权价值最大化,通过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方式—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与科技金融资本共同成立企业化运作成果转化实体,实现技术创新团队或组织的产权收益,从而有效团队激励,完成整个技术创新的产业周期。
成果转化实体成立后,会继续新一轮融资,融资方式一般会采取债务融资方式,一方面保证项目产业化资金需求,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旨在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财务杠杆正向效应。
后期为保证核心人才团队的稳定性,通过启动多轮股权激励,深度实现公司与员工利益绑定。以A公司为例,A公司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公司定价基准(定价基准日前一交易日、前几个交易日均价较高者)的60%,锁定期24个月,满足业绩考核条件后分3期解锁。
以上通过股权方式将科技创新团队的资源及技术优势、科技金融资本方的资金优势结合形成新的经营实体,构建起一条新的利益共享的科技创新链条。通过间接融资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实现科技创新要素资源—人才的稳定性及激励性、资金的充足性及安全性,从而真正意义上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注入源生力,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
3.3技术到市场的价值创造导向,实现创新与产业、生产力对接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技术创新性与市场应用性是两个价值口径,脱离市场的技术创新并不具有经济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占用了大量的科研资源,但其研发成果往往过度理论化,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又得不到科研资源的支持,科研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是形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关键因素。
企业的初创型管理团队为技术团队,更关注技术本身。科技资本更贴近产业,以盈利为最终目标,为保证投/贷后资产安全性和收益性,会对企业升级监督约束机制,通过产品工艺贯通、样品下线、规模达产、产销情况等关键指标跟踪评价公司盈利情况或者直接/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在社会资本的约束下,企业以市场价值为导向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产品规模化生产后,接下来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股权流动性难题—股权变现性。基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成为企业扩大融资源、提升股权流动性、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实现股东超额收益的最优选择。
可见,科技金融可引导企业完成技术到市场价值创造导向的理念转变,实现科技创新与成长的可持续性长远发展。
3.4战略性并购协同,实现跨越式科技产业布局
产品都具有生命周期,如何持续性实现技术更迭、保证最优产业布局、保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案例中,W研究院深耕光通信行业,在光纤光缆、光电元器件等内生性产业基础上,为实现在光通信相关业务和资产的快速布局,通过收购C公司快速深入光纤传感器业务,实现了并购协同。实践来看,仅依靠企业的内生性增长,耗时较长,会使企业在快速迭代的市场中错失先机,因此当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后,通过战略性并购,可实现快速产业布局。
并购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资源有效配置提供了便捷渠道,加速了科技型企业的成果转化。通过战略性并购实现业务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系统,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行业竞争力,或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跨越基础阶段布局新的科技产品,实现企业跨越式产业布局。
4建议
科技金融为实现创新与产业对接、科技与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创新成果与收入对接等提供了新机制、新模式,关系到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力和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力,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及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如何使科技金融更好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其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发科技赋能科技活力及动力,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动能,从资金链入手,加大对科技创新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促进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金融生态体系,构建起政府政策与市场配置之间安全边界[19]。基于各参与主体,建议如下:
4.1政府层面
(1)细则配套,完善科技金融政策环境。聚焦我国卡脖子技术及重点科技行业,细化环境配套指引,明确支持政策,优化“科技-金融-产业”的融资机制,完善科技金融政策环境。
(2)政府引投,促进科技资本聚集。利用财政拨款资金引导金融资本配置,以政府公信力增强社会资本的信心,通过拨款转投资等方式促进科技资本聚集。
(3)模式探索,落实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创新的市场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形成科技金融服务试点标杆,激活科技服务机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创新和服务动能。
4.2科技创新主体层面
(1)激励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产业化和市场化,为保证创新动力源,创新激励方式,形成创新成果与团队收入关联、产业化与超额收益关联的激励机制。
(2)搭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技金融融合。科技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为加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共生性融合,应搭建与金融服务机构的对接平台,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4.3金融服务机构层面
(1)专业服务,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可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学术研究等方面,为科技金融机构提供评价、决策信息支持。依托相关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及信用评价,可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风险分散,开发金融科技保险产品。因科技创新的不确定高、周期长,金融服务机构应面向社会资本开发特色科技保险产品,形成“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保险服务”的业务模式,分散科技创新投资风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结语
以W研究院为例,结合“政府政策为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层次科技金融市场与其产业化扩张协同共生的路径,探究了科技金融启动型、战略性和持续性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总结分析了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四种作用机理。为实现科技金融更好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金融生态体系的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研究的W研究院50年在通信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金融赋能案例,可为其他行业特别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其他未来产业的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提供经验借鉴,对金融创新赋能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耦合,促进高质量、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数字科技金融赋能小微科创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22(8):35-44.
[2]曾学文.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重点方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3):90-97.
[3]沈映春、郑怡乐.科技金融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建议[J].科技智囊,2022(11):49-54.
[4]郭孜一.科技金融二元融资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J].财会通讯,2023(5):154-158.
[5]胡援成,吴江涛.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金融创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10-13.
[6]芦锋,韩尚容.我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6):139-147.
[7]潘雅琼,方冰丹.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绩效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J].财会通讯,2020(20):59-64.
[8]丁日佳,刘瑞凝.科技金融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双重效应研究:基于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的GMM估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12):55-63.
[9]谢智慧.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客,2022(2):1-3.
[10]李伟.金融资源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会计之友,2024(16):16-20.
[11]高伟,郝冰玉.科技金融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4(1):159-161.
[12]孙晓华,王昀,徐冉.金融发展、融资约束缓解与企业研发投资[J].科研管理,2015(5):47-54.
[13]李灿芳.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J].财会通讯,2022(3):85-90.
[14]冯锐,马青山,刘传明.科技与金融结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1):27-35.
[15]任曙明,王梦娜.科技金融政策能提升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吗?:来自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研究,2024(5):977-990.
[16]马凌远,尤航.科技金融、信息不对称与融资约束[J].财会月刊,2021(14):56-63.
[17]曹廷求,彭文浩.科技金融政策的创新溢出效应:来自供应商—客户关系的证据[J].当代财经,2024(7):1-14.
[18]张驰,王满仓.科技金融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3(1):73-86.
[19]胡锦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与政府作用边界[J].财会月刊,2024(10):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