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背景下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机制及其优化策略论文

2025-07-28 17:54:5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为了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新零售背景下农商互联供应链模式以农产品为零售主体,通过上游供应商、中间渠道商、电商平台、用户的买卖过程以及物流运送,最终实现产品配送。
[摘要]为了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新零售背景下农商互联供应链模式以农产品为零售主体,通过上游供应商、中间渠道商、电商平台、用户的买卖过程以及物流运送,最终实现产品配送。文章提出信息透明化、合作长期性、物流配送时效以及技术创新均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正相关的4个假设。结果表明:抽样适合性检验(Kaiser-Meyer-Olkin,KMO)结果为0.833,Bartlett球形检验中的Sig为0.000,因子间具有关联性。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达到了70.375%,很好地解释了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机制,5个因子对供应链协同机制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3,P值均小于0.05,据此提出信息公开化、加强技术创新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零售;供应链模式;农商互联;协同机制;技术创新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推动电商行业迅速崛起,通过电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成为当下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新零售背景下的电商平台上进行农产品销售不仅有助于乡村生产模式的优化、经济结构的转型,而且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乡村振兴[1]。同时,新鲜的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用户不仅可通过网络直播了解产品的基础信息,且购买后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货上门,完全做到了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2]。
新零售背景下,中间渠道供应商向上游供应商采购农产品后又将其售卖给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统一存放在仓储中心,当用户在电商平台购买完成后,平台会统计数据,并通过自有物流团队或是第三方物流团队进行农产品的物流配送。该模式下的农产品配送不仅时效快,且用户满意度高。
1基于新零售的农商互联供应链模式
目前,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模式为线上和线下混合销售,线上主要为微商城、京东商城、淘宝商城、每日优鲜以及惠农网等多个购物平台,线下主要为实体超市或是农贸市场等[3]。农产品的销售不仅涉及货源地、货物运送,还涉及农产品的配送以及零售等方面,农产品电商/新零售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上游供应商会将农产品售卖并发货给中间渠道商,中间渠道商又将农产品再加工和包装后售卖并发货给电商平台,电商平台购买后统一存放在仓储中心,用户通过电商平台中农产品的展示下单购买,电商后台统计数据后,通过平台自有的物流团队或是第三方物流团队进行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最终到用户手中。在新零售电商模式下,农产品零售价格下降,商家结合预售模式,合理安排农产品运输及配送,减少其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4]。
2研究假设
2.1信息透明化与供应链协同机制的关系
假设农商互联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越透明,供应链的协同机制越完善。该信息包含了分享市场需求信息、库存信息以及生产进度信息,通过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响应速度[5]。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信息透明化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正相关。
2.2合作长期性与供应链协同机制的关系
假设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关系长期且稳定可促进供应链的协同机制完善。当企业之间的合作时间较长时,则企业之间的信任度就会增强,出现风险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合作长期性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正相关。
2.3物流配送时效性与供应链协同机制的关系
假设农产品配送时效性越强越能促进农商互联供应链的协同机制完善。理想的物流配送时效可减少配送时间,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体验。且因为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和快速配送,降低了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6]。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物流配送时效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正相关。
2.4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协同机制的关系
假设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越好越能推动供应链的协同机制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极大地降低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且物流相关技术创新还可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正相关。
3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量表设计
本研究选用的信息透明化量表为信息沟通有效性量表,供应链协同机制量表为合作协同程度量表,合作长期性量表为合作意愿持久性量表,物流配送时效的量表为订单处理时效量表,技术创新量表为创新能力量表。以上量表均有4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进行计分统计。
3.2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以农商互联供应链中的农产品生产商、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环节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发放信息透明化量表;以农商互联供应链中农民、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下发供应链协同机制量表。以农商互联供应链中长期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发放合作长期性量表。以农产品的发货企业或个人和收货企业或个人为研究对象,发放物流配送时效量表。以供应链中进行技术创新的生产、加工以及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发放技术创新量表。问卷调查设计时间区间为2024年3月至8月,每种量表164份,共发放问卷820份,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95份,有效回收率为96.95%。
3.3数据处理
本研究利用SPSS 25.0软件,在信度效度检验下判定调研问卷的可靠性。通过随机分配法将调研主体分为两组,一组通过探索性因子研究信息透明化、合作长期性、物流配送时效、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指标体系;另一组通过Amos 24.0软件,对多种因子以变量进行分析,研究多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因子分析
为了验证本次量表的可靠性,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设置KMO标准值为0.7,通过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KMO值为0.833,明显大于标准值,信息透明化、合作长期性、物流配送时效、技术创新、供应链协同机制5个因子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同时,在Bartlett球形检验中的Sig为0.000,代表5个因子之间的检验结果极为显著,所选择的5个因子适合作为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研究的因子(如表1所示)。
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研究中的因子需要进行Cronbach'sα系数验证,当信息透明化(E)、合作长期性(F)、物流配送时效(G)、技术创新(I)、供应链协同机制(H)具有一致性才可以进一步作为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的分析因子。在表1中,信息透明化、供应链协同机制、合作长期性、物流配送时效、技术创新因子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70、0.874、0.835、0.839、0.847,均高于0.83,具有明显的一致性。5个因子可解释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机制,结构效度理想。
4.2验证信息透明化与供应链协同机制的关系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信息透明化、合作长期性、物流配送时效性、技术创新以及供应链协同机制之间的关系和关系的强度,路径分析及验证结果如表2所示。
分享市场需求信息、分享库存信息、分享生产信息以及信息准确度与供应链协同机制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03、0.319、0.206、0.237,而供应链协同机制与信息透明化的路径系数为0.415,且P值均小于0.05,因此信息透明化与供应链协同机制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极为显著。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矛盾少、伙伴间信任度、未来预计稳定合作与供应链协同机制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12、0.307、0.342、0.391,同时合作长期性与供应链协同机制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83,P值小于0.05,合作长期性与供应链协同机制之间正相关关系极为显著。农产品的按时配送、运输途中保证货物完好、物流成本在用户接受范围以及物流信息的可追踪性与供应链协同机制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14、0.319、0.415和0.301,且物流配送时效性与供应链协同机制间的路径系数为0.299,P值小于0.05,因此存在物流配送时效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正相关关系。研发资金投入、新技术的运用、创新技术的转化以及员工的创新意识与供应链协同机制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91、0.357、0.425和0.383,创新技术与供应链协同机制间的路径系数为0.406,同时P值小于0.05,因此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协同机制呈正相关关系,4个假设均成立。
5建议
第一,加强产品基本信息和特征信息在平台中的展示,用户可以顺利选购,同时加强供应链中多信息的公开化,促进企业间的紧密衔接,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增强供应链中企业间合作的长期性,在明确共同目标、市场趋势以及客户需求前提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及风险共担机制,提高彼此的信任度且避免企业之间的纠纷,增强合作的稳定性。
第二,农产品多为新鲜的果蔬肉类,其保鲜问题是物流运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如果物流的配送时效过长会导致农产品不新鲜甚至腐烂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时效性也需要不断增强。合理布局农产品仓储中心,缩短收购时间,升级运输工具,保证运输车辆箱体有冷藏功能,且减少繁杂的配送流程,减少配送用时。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农产品信息系统,用户通过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该农产品的产地、肥料种类以及加工过程;或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喜好、购买产品的种类以及所在地区等信息进行提取,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算法对信息数据进行特征挖掘,以此构建用户需求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预测某地区用户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可促进供应链企业提前进行农产品收购及加工,通过物流及时运送至各个区域的仓储点,极大地提高配送效率。
6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新零售已经成为当下产品销售的主要模式,在此背景下开展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能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新零售背景分析农商互联供应链模式,并提出信息透明化、供应链协同机制、合作长期性、物流配送时效、技术创新5个因子,假设信息透明化、合作长期性、物流配送时效以及技术创新均与供应链协同机制正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因子方差的解释率超过70%,以此确认本文所提出的因子适合研究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机制,且提出通过信息透明化、供应链协同机制、合作长期性、物流配送时效、技术创新几个方面优化农商互联供应链协同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马九杰,杨晨,赵永华.农产品电商供应链“最初一公里”为何仍然需要代办制?——基于供应链治理框架与过程追踪法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3(6):72-91.
[2]朱婷,夏英.农业数字化背景下小农户嵌入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2(8):115-123.
[3]张旭梅,吴雨禾,吴胜男.基于优势资源的生鲜零售商供应链“互联网+”升级路径研究:百果园和每日优鲜的双案例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6-119.
[4]徐春秋,邢连发.电商背景下农产品直播模式及退货策略选择[J].管理现代化,2022(6):85-92.
[5]陈军,刘儒凤.代销集成服务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2(1):53-63.
[6]周佩萱,陈辉.生鲜农产品电商拼价销售影响小农生产经营的内在逻辑:基于陕西省A县甜瓜产业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67-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