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

2025-07-28 17:47:1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强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政策落地、学科发展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强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政策落地、学科发展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下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内容供给、教学开展过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方面面临困境,制约着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当重构教育目标体系,创新教学实践空间,同时完善教育反馈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
党的二*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振兴。”[1]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下,乡村振兴战略重构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坐标。高校物流专业教育作为连接城乡要素流动的知识生产系统,其价值实现已超越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重构。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1乡村振兴视域下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大以来,习*平总*记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这一重大论断。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可以发现加强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推动政策落地、推动学科发展以及促进个人成长三大方面的重要意义。
①重大政策落地的现实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对物流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为物流学科发展锚定了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课程思政建设不仅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的“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等价值导向,也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而课程思政建设正呼应了这一诉求。通过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技能培养”向“使命唤醒”转化,使乡村振兴战略从宏观概念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
②学科创新升级的内生动力
传统物流课程侧重工业物流场景,存在与乡村需求脱节的短板。然而物流学科在供应链韧性、绿色物流等理论突破中,天然蕴含服务国家战略的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激活物流学科内在思政元素,使技术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形成张力,培养学生“有温度的技术观”。知识体系的重构与价值观的引领同频共振,既通过理论重构与技术革新夯实专业教育根基,又借助价值引导与实践浸润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物流人才培养突破单一技能训练的局限,转向“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范式。这种变革将在教育教学层面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专业育人路径,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③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在教育目的上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教育过程中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于人,激发人的首创精神,为人的长远发展做准备[3]。物流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质是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的统一。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推动专业与社会的深层链接,实现职业角色认知与社会责任意识的融合。此外,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突破将职业视为单纯谋生工具的功利化倾向,将自身职业当作人生事业追求,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成长,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个人价值,最终达成“服务乡村发展与成就精彩人生”的双向奔赴。
2乡村振兴战略下物流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当下,高校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境。
①课程内容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思政内容常以孤立案例或政策摘录形式附加于专业知识模块,缺乏与物流技术原理、操作逻辑的深度关联。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常以“章节附加”形式存在,未能与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存在思政元素表层化植入的现象,如此难以使学生真正关注到乡村振兴的相关策略。此外,课程内容过度聚焦城市物流场景,乡村物流案例开发不足且呈现碎片化特征。涉及农产品供应链、县域共同配送等乡村振兴关键领域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技术操作层面,未能系统揭示物流活动对城乡融合发展、农民生计改善的深层价值。乡村物流涉及的经济伦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元价值维度未被纳入课程设计。例如,物流活动对村落空间重构、乡土文化延续的影响,绿色技术在乡村场景的特殊应用逻辑等议题长期处于教学盲区。虚拟仿真、大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未充分用于构建沉浸式思政场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动态呈现物流网络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赋能过程。
②教学实施过程的主体性缺失
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结合未能紧密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物流问题常被简化为课堂中的抽象模型,剥离了真实乡村的社会文化语境。课程思政要求常以“服务乡村振兴”“厚植三农情怀”等宏观表述呈现,未能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指南,导致价值认同缺乏现实支点。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较为功利,参与课程仅为“刷学分”“保绩点”,而非出于浓厚情绪或社会责任感,也未真正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教学实践环节缺乏“身体在场”的乡土浸润体验,学生无法通过“脚踩泥土、眼见实情”建立情感联结,使课程思政所要传达的价值认同停留在抽象概念。同时,单向灌输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接受既定结论,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而非主动构建者。
③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倾向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育人成效的重要标准,但在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倾向严重制约育人成效转化。从评价主体来看,评价权过度集中于授课教师,缺乏乡村服务对象(如农户、村级合作社)、行业企业(如县域物流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成果多通过教师评价、作业分数等外部指标衡量,未经过村民实际使用体验的评估,缺乏基于乡土反馈的价值验证机制,难以形成“我的方案改变他人生活”的主体成就感。从评价导向来看,评价过分注重短期绩效,而忽视长效价值。考核侧重课堂内的知识掌握与方案设计,缺乏对学习成果在乡村振兴中长期效用的追踪。如学生在校完成的方案虽获得高分,但未跟踪该方案是否真正应用于对口帮扶村庄,无法验证其社会价值转化效能。此外,评价体系强调个人能力提升,但并未关注团队协作解决乡村复杂问题的贡献度。在“县域物流网络规划”课题中,个体任务完成度占比较高,而方案对村级经济带动、公共服务的提升效果在评价体系中占比较低,抑制了集体责任意识的培养。
3乡村振兴战略下物流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处理好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建设乡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共同期盼。为此,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围绕乡村振兴的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体系更加精准、教学实践空间更加开放、教育反馈机制更加完善,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1价值嵌入:重构教育目标体系
①战略目标具象化
组建跨学科团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例如,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转化为“村级物流节点密度优化”“农产品上行成本控制”等具体能力指标。将乡村振兴目标分解为“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提升”“县域物流网络公平性优化”“绿色物流技术推广”等具体教学任务,明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政导向。
②学科价值显性化
梳理物流技术在粮食安全(如粮食物流网络)、生态保护(如逆向物流体系)、文化传承(如非遗产品流通)等领域的价值贡献,形成教学案例库。挖掘物流技术的公共价值,如冷链技术保障食物公平获取、智能算法优化资源配置,揭示“技术向善”的思政内涵。
③成长目标个性化
运用大数据分析乡村振兴领域物流人才需求,生成“智慧农业供应链工程师”“县域物流规划师”等8类职业画像,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设计“物流人如何改变乡村”职业叙事,通过“快递进村助农增收”“智慧仓储激活传统产业”等案例,激发学生“专业报国”的使命感。建立学生“价值观发展曲线”,记录学生的价值选择变化,实现精准思政干预。
3.2场域重构:创新教学实践空间
①虚实融合场景建设
着力开发“乡村振兴物流仿真系统”,模拟山区地形、农产品特性、极端天气等约束条件,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平衡成本控制、时效保障、普惠服务等多重目标。例如,在虚拟场景中设计“救灾物资配送方案”,需优先保障老弱群体的需求,强化“生命至上”的伦理意识。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实训基地再现服务乡村振兴的全流程,直观展示技术应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深化“技术为民”的认知。
②政校企协同平台搭建
高校应与县域政府,京东、顺丰等物流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学生需完成真实项目,如“村级物流中心运营优化”“生鲜电商助农方案”,并在实施中直面“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痛点,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责任感。依托实践平台,设计“成本压缩VS运输安全”“算法效率VS劳动者权益”等冲突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农户、物流经理、政府官员)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抉择,内化“公平优先”的职业伦理。
3.3教评结合:完善教育反馈机制
①学科动态调节系统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响应思想引领的要求,聚焦农产品滞销、冷链断链、配送成本高等问题,明确“技术助农增收”的思政导向,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依据。在合作村庄设立“思政观察点”,由驻村书记等定期提交教学效果报告。邀请村民代表、企业导师参与课程修订,淘汰脱离实际的内容,新增“村级集散中心运营”“季节性物流弹性网络”等实践模块,强化“扎根乡土”的育人导向,同时将“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要求快速转化为教学案例,并在其中融入思政目标。
②成果多元评价体系
鼓励乡土主体参与价值评判,村民代表从“实用性”“适配性”“经济性”三方面进行评分,并设置农民满意度指数,开发包含“操作便利性”“成本分担公平性”等指标在内的物流方案适配性评估表,由合作社负责人评分,直接关联课程成绩。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治理价值与生态价值五大维度量化思政贡献度,构建五维效益模型。此外,还可以委托乡村振兴研究院对课程成果进行年度认证,与顺丰、京东共建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在乡村岗位的“社会责任感”“文化适应力”等表现转化为课程优化积分,以及时调整教学资源配置。
③教学价值再生机制
及时更新毕业生实践动态,将毕业生服务乡村典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教育生态的自我增值。遴选毕业生标杆项目,并将其开发为沉浸式教学案例。通过VR技术还原实施场景,学生需在虚拟环境中解决包括设备高原反应、农户协作障碍等在内的突发问题,培养“技术为民”的价值观。设立“乡村振兴物流创新基金”,为优秀方案提供相应落地支持。此外,还可以邀请在乡村物流领域取得成效的毕业生担任“思政导师”,展示从物流专业学生到乡村物流企业技术骨干的成长路径,直观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育人理念,增强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习*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沈薇,许劲松.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0):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