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论文

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论文

2

2025-07-16 14:54:5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作用越发凸显。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作用越发凸显。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重点路径包括:缓解融资短缺;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广适合农村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信贷工具和服务模式,如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信贷;强化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保障金融资源有效、可持续利用。文章将探讨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高效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还要求金融服务的深入和创新。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行业,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金融支持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深度参与和创新实践。科学规划和执行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路径,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也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入分析并构建适合乡村振兴需求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路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概念特征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形式,其旨在实现特定的农业政策目标,以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贸易。与广泛的商业金融不同,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明确的服务范围和政策目标,这种金融支持更具针对性,主要聚焦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农业及相关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农业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多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包括优惠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形式,直接体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与扶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进行,这使其在执行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确定性。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时,不仅会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还会综合考量国家的农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的特殊需求,从而制订出符合实际的金融支持方案。这些金融支持通常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兼顾短期贷款和政策性担保,旨在解决农业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分析


  (一)服务对象的改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将分流成职业农民、企业工人、农业工人和第二、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主等。随着角色的转变,这类人群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眼界逐渐开阔,他们服务的需求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二)服务地域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逐渐向城市流动,或是到城市工作,或是从事生意,或是为了子女教育在城市购置住房。这一现象在海南省尤其明显,大量的拆迁移民由于各大工程的实施被安置到城镇或郊区,促使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或在城市定居,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发展[2]。在这一背景下,海南省各地的城区范围不断扩大,而逐步城市化的乡村也开始承担起部分城市服务职能,成为生产要素集聚的新中心。这一变化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区域和内容带来了深刻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流动和定居,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来支持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转变。这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贷款,还需要涵盖城市住房贷款、小微企业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类型。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需要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调整其金融产品和服务,以适应新的需求。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地区逐步承担起部分城市的服务职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地区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产业支持,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和专项资金支持,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农发行在项目营销和金融服务方面的调整,可以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灵活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的金融产品,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资金投向的改变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乡村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正逐步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型。生态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加快了对农户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海南省加快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企业向工业园区的集聚,使得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向郊区、乡村发展的趋势。乡村振兴对资金的需要,已由单纯的农业生产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信贷需求的规模越来越大,对贷款总需求和单个企业的贷款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广泛参与。


  (四)服务内容的变化


  面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有农村无农业、有农业无农民、有农民无农活”的新形势,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也需要进行创新。此外,郊区农地集中整治和异地扶贫搬迁等,都离不开基层农发行的高效信贷支持。这些新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与过去的民营企业贷款和产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要有很大的区别,也难以直接照搬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模式。因此,农发行必须对现行的经营方式进行调整,尤其是基层银行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加大金融资源供给


  农业政策性金融通过对特定区域或行业的支持,以及为小微企业等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需关注金融创新,拓宽服务渠道,以满足农村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3]。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增加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其次,加强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满足农村发展的特殊需求;最后,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和利率政策,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融支持尤为关键。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该行专门设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机构,截至2023年底,累计投放精准帮扶贷款16.1亿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精准帮扶贷款余额170.8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此外,海南自贸港的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在11个重点园区制订了“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的信贷服务方案,2023年全年投放园区类贷款40.2亿元,重点园区类贷款余额达到142.1亿元,重点支持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口江东新区、海南生态软件园等8个重点园区的建设。这些园区不仅是海南自贸港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这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在服务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农发行海南省分行也不遗余力。截至2023年,该行累计投放各类农业产业贷款30.4亿元,支持了海洋渔业、生猪、文昌鸡、椰子加工、共享农庄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在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行始终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任务,2023年累计投放绿色贷款23.9亿元,绿色信贷支持类贷款余额达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0.3亿元,增长35.4%。这些绿色贷款主要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环保项目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为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


  (二)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


  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是其核心路径之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农发行,必须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不断探索,借助科技手段和合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首先,农发行可以通过与中小型农业金融机构或互助金融组织合作,进行批发和转贷服务。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小型金融机构的灵活性和贴近性,更好地提供小额信贷服务,满足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其次,农发行应促进优质、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如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农业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竞争力。此外,农发行还可以设计出适合不同农业领域的专属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例如,基于科技手段和行业特点,设计出以农产品作为抵押物的贷款产品,有效解决农业企业因缺乏传统抵押物而面临的融资难题。例如,海南中行与人保财险海南分公司的合作,共同推出了“菜保贷”产品,该产品针对蔬菜种植业的特殊需求设计。通过这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海南中行不仅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还为农户提供了风险保障,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该产品就值得农发行借鉴。

febff9ca2862fa6fc9bdaf6099c02df.jpg

  (三)加大风险防控力度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于加大风险防控力度,以建立一个稳健的金融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首先,在项目启动之前,需要通过全面和系统的方式评估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这包括对项目盈利能力的评估,如判断项目的回报率和收回投资的周期,以及对技术难题和市场变动等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针对这些评估指标或因素,建立起相应的评分机制,这样能够让风险管理人员对项目的总体情况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于高评分的项目,意味着它们在潜在风险应对方面表现较好,这些项目可以按照正常工作程序获得信贷支持,并在后续的项目监管中实施日常风险监控。对于评分较低的项目,则需采取严格的风险防控措施,改进项目规划,以提升其应对风险的能力[4]。对于无法有效控制风险的项目,则应适时终止,以避免因风险过大而造成的财务损失。其次,利用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可以对不同的信贷业务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和统计,实现全过程风险控制。在信贷经营模式方面,应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具有较广覆盖范围的信贷体系,从而降低过度依赖大户的风险。最后,优化客户分类,超越传统的以政府单位为核心的分类模式,实行严格的客户信用分级管理,确立完善的客户分类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信贷准入的同时,更要强化对这些地区信贷项目的监管。要严格评估不同类型农业主体的还款能力,确保其现金流量足以覆盖贷款本金。对于政府的补助和补贴项目,必须保证资金来源和流量的合规性,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相关手续完备[5]。


  (四)凝聚多方合力持续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广度深度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不仅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提升乡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凝聚多方合力,持续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多元合作机制是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机制强调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多方资源的整合与协作,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一个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平台,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创造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有效支持。通过优化信贷政策、强化风险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和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农业政策性金融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与安全性。这不仅需要政策的指导,也需要金融服务实践的不断创新和深化。


 参考文献


  [1]许捷,李婷.数字金融助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24,35(5):25-29.


  [2]李贞,陈天航.绘新景内江农商银行锻造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J].当代县域经济,2024,(9):114-115.


  [3]刘一凡.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J].学习论坛,2024(5):78-86.


  [4]尹栾玉,张驰,肖双娇.数字金融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40(16):51-55.


  [5]李林凤,刘杨,杨亦民.科技金融能促进农业创业活跃度吗?——来自地市级微观数据的准自然实验证据[J].世界农业,2024(9):1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