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策略探讨论文

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策略探讨论文

3

2025-07-07 17:36:0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各个领域,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阵地,其预算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各个领域,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阵地,其预算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探讨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创新的意义,包括促进财务透明化、优化资源配置、细化预算管理流程及激发预算管理创新,并提出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策略,如引入智能化工具实现预算编制自动化、构建动态监控平台、探索大数据分析及推广移动应用等,旨在为高校提升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提供参考,助力高校提升管理效能与办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创新策略;预算编制

  0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资源需求的增长,高校面临的资金管理和资源配置压力日益增加,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存在信息不透明、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粗放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高校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预算管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实现预算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1]。因此,探讨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策略,对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创新的意义


  1.1推动财务透明化,强化社会监督


  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可以借助完善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公开。这一变革不仅能够打破传统预算管理的“信息孤岛”现象,还能够极大地提高财务透明度。无论是教职工、学生,还是社会各界,都能便捷地获取高校财务收支详情,从而加大公众对高校财务运作的监督力度。透明化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遏制潜在的财务违规行为,提高高校的公信力与声誉,同时也能为高校赢得更多社会资源支持,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能


  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促使高校基于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各项教育活动资金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高校能够识别出投入产出比高的项目,优先分配资源,避免盲目投资与资源浪费。基于数据的决策方式不仅能提升预算执行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还能显著提高高校办学效益与教育质量。从长远来看,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有助于高校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与师资。

02202de41b81509256aea395a792225.png

  1.3细化预算管理流程,确保预算精准执行


  预算管理信息化将预算管理流程细化至每一个具体环节,运用预设的规则与算法自动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并预警。这种精细化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与执行效率,高校能实时掌握各部门、各项目的预算消耗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分配,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合规性,还能为高校提供预算管理数据支持,为未来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1.4激发预算管理创新,驱动教育事业前行


  预算管理信息化的推进给高校预算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在促进预算管理理念与方法革新的同时,还激发高校在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创造力。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思维,高校能够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还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2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策略


  2.1引入智能化工具,实现预算编制自动化


  2.1.1利用AI算法优化预算编制模型


  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引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算法对预算编制模型进行优化,是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创新的重要举措[2]。高校预算编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涵盖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个方面,确保学校各项活动都能得到合理的资金支持。AI算法可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和分析,精准预测不同项目的资金需求。例如,对于教学设备采购预算,AI可分析历年设备更新频率、使用状况以及学科发展趋势,为合理确定采购数量和预算金额提供依据。AI算法可根据以往项目的绩效表现,依据绩效预算管理理念,将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相结合,评估未来项目的预期绩效,并据此调整预算分配。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确保AI算法有充足的数据支撑,整合校内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包括财务数据、教学数据、科研成果数据等。此外,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为AI算法的准确运用提供保障。


  2.1.2集成ERP系统,实现预算与财务一体化


  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创新需要集成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以实现预算与财务一体化。ERP系统可以将高校的各个业务模块整合在一起,包括财务、人力资源、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为预算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3]。首先,通过ERP系统的整合,实现预算数据与财务核算数据的实时同步。在预算编制阶段,财务部门可直接从ERP系统中获取资产负债、收支情况等基础数据,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依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每一笔财务收支都能及时反映到预算管理模块中,便于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进度。其次,利用ERP系统的流程管理功能规范预算审批流程。从预算申报、审核到批准,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并借助严格的权限管理,确保预算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另外,借助ERP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例如,按部门、项目、时间等维度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和偏差,对比实际执行与预算目标的差异,为调整预算策略提供决策支持。最后,加强ERP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实现人员经费、资产购置等预算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2构建动态监控平台,实时追踪预算执行情况


  2.2.1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


  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创新应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遵循动态管理、及时反馈的原则,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可控性[4]。第一,利用信息化手段,设定预算执行的关键指标和预警阈值,对于项目经费的执行进度,可根据项目周期和预算金额设定不同的预警级别,当执行进度低于一定比例时,触发预警信号,提醒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第二,建立预警信息推送平台,将预警信息及时发送给相关责任人,推送方式以短信、邮件、办公系统消息等为主,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且明确预警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一旦收到预警信息,相关部门就要迅速分析原因,制订解决方案。第三,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和分析,定期生成预算执行报告,报告应包括预算执行进度、预警情况、问题分析及建议等内容,对报告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第四,引入风险评估模型,对预算执行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预警阈值和监控重点,增强预警机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构建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将预警处理情况纳入考核指标,激励各部门积极应对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2.2.2实现跨部门预算协同监控


  高校预算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实现跨部门预算协同监控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预算管理应遵循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为实现跨部门预算协同监控,可采取以下策略:其一,建立跨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小组。小组由财务、审计、教务、科研等部门的人员组成,负责协调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解决跨部门预算问题。其二,搭建预算协同监控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部门预算数据的实时共享和监控。平台应具备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其三,明确各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责。制定详细的预算管理职责清单,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等环节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其四,加强沟通与协调。定期召开预算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交流经验和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措施。


  2.3应用大数据分析,挖掘预算管理潜能


  2.3.1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预算分配


  在预算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能够提高预算分配的精准度与科学性。一方面,高校可建立大数据采集平台,整合校内各类数据资源,如学生人数、师资力量、学科建设需求、科研项目进展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关联,以确定不同领域的资金需求优先级。例如,对于学科建设预算,可通过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师资队伍结构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等大数据,确定重点支持的学科方向和项目。另一方面,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对不同预算项目进行评估,计算每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将有限的资金分配到效益最高的领域。在预算分配过程中,应考虑建立并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学校发展变化,如新增专业、科研项目突破等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分配方案,确保资金始终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109dcc37324ad5b8e24b7a17eafd2a5.png

  2.3.2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是衡量预算资金使用效果、提升预算管理效能的关键环节[5]。高校应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遵循绩效导向原则,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构建全面、客观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首先,高校应明确绩效评价指标。指标应涵盖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成果产出、社会服务贡献等多个方面,如教学质量可通过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衡量,科研成果可通过发表论文数量、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等指标评估。其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收集和整理绩效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此构建绩效评价模型,对不同预算项目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绩效优秀的项目给予奖励,对绩效不佳的项目进行调整或削减预算。最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绩效评价结果,将绩效目标与预算分配紧密结合,形成“预算-执行-评价-反馈-调整”的闭环管理机制,以此激励各部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预算管理水平持续提升[6]。


  2.4推广移动应用,提高预算管理的参与度与便捷性


  2.4.1开发移动预算管理App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预算管理App的开发成为提高预算管理便捷性和参与度的有效途径。该App应集成预算编制、审批、监控和报告等功能,使管理人员能随时随地掌握预算执行情况。例如,用户通过App可以提交预算申请、查看审批进度、监控预算使用情况,并接收预算预警通知。与此同时,App应提供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帮助用户理解预算执行的详细情况,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加强内部控制,提升预算管理的整体效能[7]。


  2.4.2引入移动审批流程


  移动审批流程的引入,能够显著提高预算审批的效率与灵活性。高校应依托移动应用平台构建电子化的预算审批流程,该流程应能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审批协同,确保预算申请能够迅速传递给相关审批人,并实时反馈审批结果。在审批过程中,应遵循“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原则,确保审批环节的合法性与合规性,通过移动应用记录审批轨迹与意见,便于后续跟踪与审计。此外,移动审批流程还可与预算管理App、ERP系统等无缝对接,实现预算数据的实时同步与共享。例如,审批人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查看预算申请的详细信息,包括申请理由、预算明细和预期效果等,从而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8]。


  3结束语


  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创新策略的实施,对提升预算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引入智能化工具、构建动态监控平台、探索大数据分析以及推广移动应用等措施,高校可显著提升预算管理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应持续优化预算管理信息化策略,加强数据安全与人才培养,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国庆.高校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视角[J].中国农业会计,2024(13):61-63.


  [2]范悦敏,张湘怡,王光艳.高校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财务与会计,2021(16):16-19.


  [3]张霞.预算一体化背景下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探讨:以银校互联系统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13):121-123.


  [4]卜宗晖,王盛连.数据共享模式下高校业财融合的信息化建设探究:以北部湾经济区Z高校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24(13):72-75.


  [5]周金明.探析应用信息化建设推进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施:以FY财务管理系统应用为例[J].商讯,2024(14):52-55.


  [6]吴致煌,王峻钱.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政府采购预算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纳税,2024(17):106-108.


  [7]黄宏勤.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研究:以A高校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20(6):118-120.


  [8]李恒.浅析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J].国际公关,2020(7):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