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逻辑与路径: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研究论文

逻辑与路径: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研究论文

2

2025-06-23 16:55:5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ꎮ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孕育地和创新人才的培育地ꎬ肩负着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神圣使命ꎮ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ꎬ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ꎮ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孕育地和创新人才的培育地ꎬ肩负着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神圣使命ꎮ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ꎬ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ꎬ更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ꎮ当前ꎬ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ꎬ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验教学难以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实验安排碎片化等问题ꎮ在此背景下ꎬ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实践教育理念为指引ꎬ通过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ꎬ积极探索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ꎬ构建以学生为本、全面覆盖、分线分层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ꎬ打通学生成长路径中的各环节ꎬ做到实践环节不断线ꎬ实现人才贯通培养ꎬ这是高等院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ꎬ是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ꎬ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ꎮ


  【关键词】逻辑;路径;创新;人才培养;贯通式;实践教学;重构


  习*平总*记指出ꎬ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1]ꎮ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ꎬ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ꎬ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ꎬ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ꎬ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ꎬ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ꎬ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ꎬ全面提高教育质量ꎮ人才是创新的主体ꎬ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2]ꎬ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ꎮ随着工业信息化、新基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ꎬ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ꎬ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ꎮ中共*央、国*院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为适应社会需要ꎬ不同类型高校要不断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ꎬ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ꎮ同时提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ꎬ应着力做好人才培养理念更新ꎬ并发挥自身优势ꎬ为国家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ꎬ亟需解决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不够的问题ꎮ而要解决原创性不足的问题逐渐演变成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ꎬ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ꎬ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ꎮ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创新ꎮ实践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ꎬ实践教育是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ꎮ面向未来ꎬ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ꎬ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ꎮ高等院校要聚焦新时代ꎬ在时代使命引领的基础上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ꎬ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ꎬ积极融入时代新的发展格局ꎬ服务国家战略ꎬ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找方位、开天地ꎬ在扎根祖国大地办学中紧跟世界科技前沿ꎬ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ꎬ着力构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体系ꎬ把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到学校本科生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3]ꎬ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实践教育的理念ꎬ积极探索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ꎬ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与塑造作用[4]ꎮ这是高等院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ꎬ是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ꎬ更是建设教育强国、使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得以持续推进的客观要求ꎬ具有必要的现实紧迫性和长远的战略重要性[5]ꎮ


  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ꎬ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加工ꎬ再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6]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ꎮ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ꎮ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ꎬ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7]ꎬ更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ꎮ


  实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ꎬ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ꎮ当前ꎬ我国高等教育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ꎬ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启迪、创新精神引领、创新能力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ꎮ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ꎬ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ꎬ急需积极探索解决之道ꎮ本科院校以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契机ꎬ结合我国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ꎬ积极探索和重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ꎮ


  1.1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健全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聚焦两种模式:一是强调时间维度上的贯通ꎬ致力于本硕(博)贯通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ꎬ侧重人才不同培养阶段的专业连贯性ꎻ二是重视能力维度上的贯通ꎬ通过“专业—就业—创业”能力维度贯通ꎬ探索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ꎮ这两种主流的模式都未解决人才能力培养不能分层贯通、认知学习不能分线贯通的问题ꎬ没有真正解决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验教学与学科前沿脱节、人才培养与教师科研脱节、实验教学难以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等教学问题ꎮ


  1.2个性化培养的实践教学路径尚不清晰


  一方面ꎬ当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培养大多以小众化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ꎬ以相关本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基础ꎬ以拔尖创新能力为核心ꎬ由导师组为入选“拔尖计划”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ꎬ这种实践教学体系难于实现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ꎮ另一方面ꎬ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连贯性缺失ꎬ缺乏整体性设计ꎬ没有建立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ꎬ涵盖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设计以及学科竞赛等多层次、多模块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ꎮ由此可见ꎬ当前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没有做到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不断线ꎬ也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ꎬ未能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个性化的培养ꎮ


  1.3多方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协同育人是一个由多方利益主体合作建立的整体ꎬ是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和应然路径ꎬ只有完善协同育人的平台及保障机制ꎬ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ꎬ才能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更加专业的人才ꎮ


  当前ꎬ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涉及多利益攸关方ꎬ但是尚未形成同频共振的育人共同体:一是实践教学过程中传统实验存在“三高一不”的问题ꎬ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有效匹配面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ꎬ实体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未能有效融合ꎻ二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与教师所开展的科研项目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ꎬ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反哺本科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ꎬ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不够显著ꎻ三是高等院校在教学中没有建立涵盖全产业链的、分层递进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ꎬ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够ꎮ究其原因ꎬ是多方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尚不完善ꎬ其保障机制亟待构建ꎮ


  2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客观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灵魂ꎬ是一个国家保持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ꎮ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创新活动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ꎬ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ꎮ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ꎬ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技术革新的第一核心资源ꎬ是创新的根本源泉[9]ꎮ创新人才的培育、成长同教育密不可分ꎮ只有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水平ꎬ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ꎬ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各行各业提供各级各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ꎬ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ꎬ助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ꎬ支撑国家日益走向繁荣昌盛ꎮ要想提升高等教育水平ꎬ就必须紧密结合席卷而来的时代发展趋势ꎬ积极主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ꎬ积极研究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一人一规划、一人一导师、一人一路径、一人一特色的“四年一贯制”贯通式实践教学整体设计ꎬ精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ꎬ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学生个体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ꎬ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ꎬ确保高等教育实践育人不断线ꎬ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ꎬ逐步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ꎬ进而推动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ꎮ


  2.1实践教学是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根本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ꎮ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ꎬ科技的进步需要创新的强力支撑ꎬ而实践是一切创新诞生的基础[10]ꎮ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活动的重要阵地ꎬ是科研成果诞生的重要途径ꎬ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ꎬ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ꎬ更是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11]ꎮ高等院校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ꎬ必须面向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观需求ꎬ结合学科特色和自身优势ꎬ有效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ꎮ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ꎬ才能让学生不断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12]ꎻ只有通过实践教育贯穿和强化ꎬ才能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3]ꎻ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ꎬ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ꎬ从而全面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14]ꎮ


  2.2实践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践活动是把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真实能力的重要方式ꎮ同理论教学相比ꎬ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势:在实践中教学更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ꎬ促进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ꎻ在实践中教学ꎬ通过手、脑并用ꎬ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ꎻ在实践中教学ꎬ通过研究探索ꎬ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ꎻ在实践中教学ꎬ通过综合设计和多元分析的结合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ꎬ通过知、情、意、能的高级复合作用ꎬ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ꎮ因此ꎬ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ꎬ构建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ꎬ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ꎬ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


  2.3实践教学是助力高等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ꎬ促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等院校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ꎬ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巩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ꎬ进一步引导高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ꎬ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ꎬ以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为抓手ꎬ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ꎬ着力研究和解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ꎬ探索形成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新亮点ꎮ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ꎬ通过改变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的传统设置模式ꎬ将相关实验内容有机组合、独立设课ꎬ增设实验课程群ꎬ构建涵盖基础实验、专业型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自主创新实验的“四层次渐进式”实验教学体系ꎬ并将实验教学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ꎬ探索一人一路径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ꎬ使学生“渐进式”提升认知和创新能力ꎬ解决传统实验教学难以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实验安排碎片化等教学问题ꎻ探索校内、校外“两线并行ꎬ两线不间断”和“贯通培养”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ꎬ从而促进虚实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联合ꎬ助力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ꎬ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ꎮ


  3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目标和原则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ꎬ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ꎬ落实党*央关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ꎬ将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ꎬ尊重个体价值ꎬ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ꎮ


  一是要围绕一个目标ꎮ要以“构建以学生为本、全面覆盖、分线分层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ꎬ探索如何通过目标设计、过程控制、条件保障来重构实践教学体系ꎬ打通学生成长路径中的各个环节ꎬ在进一步完善多元协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做到规划设计一致、一人一路径ꎬ确保实践环节不断线ꎬ实现人才贯通培养ꎬ解决当前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验教学与学科前沿脱节、人才培养与教师科研脱节、实验教学难以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实验安排碎片化等教学问题ꎬ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实践、增强自我创新能力的积极性ꎮ


  二是要把握一个原则ꎮ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ꎬ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ꎬ进一步推进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改革ꎬ推动高等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ꎬ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ꎬ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文情怀、使命担当、创新精神并勇于实践的高素质创新人才ꎮ


  4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逻辑遵循与实践进路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亟需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专业人才ꎮ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求ꎬ着力加强内涵建设ꎬ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ꎮ在教育实施过程中ꎬ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ꎬ让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创新思维、增强自我创新能力ꎬ真正担负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ꎮ同时ꎬ高等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ꎬ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ꎬ与时俱进ꎬ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ꎬ积极探索和重构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ꎬ为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新人才提供适宜的实践教学环境ꎮ


  4.1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逻辑遵循


  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满足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的条件下ꎬ高等院校要想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重构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ꎬ必须首先集中解决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ꎬ从宏观层面出发ꎬ随着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维度、能力维度和知识维度三个层面的融合度越来越高ꎬ实践教学体系各模块相互融通日益加强ꎮ基于此ꎬ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探索如何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并设计优化培养方案ꎬ从而建立连接基础课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拓展的通道ꎬ实现实验教学体系的全面贯通ꎬ以此来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各模块相互不融通的问题ꎮ


  第二ꎬ从微观层面出发ꎬ当前ꎬ面向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ꎬ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的培养路径越来越清晰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要通过优化学生个体在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下的成长路径ꎬ探索如何打通该路径上的每一个环节ꎬ并寻求有效的路径来突破相关重点环节ꎬ进而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ꎮ


  第三ꎬ从中观层面出发ꎬ以虚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为基础的多元协同育人保障机制日趋完善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探索如何建立相关协同保障机制ꎬ构建虚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的多元协同保障育人机制来有效支撑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ꎬ以此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育人主体多方协同保障不完善的问题ꎮ


  4.2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实践进路


  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ꎬ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总体要求ꎮ高等院校要根据这一要求ꎬ结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ꎬ统一思想认识ꎬ明确目标定位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切实做好实践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ꎬ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完善的、全方位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ꎬ在课程方案设置时增强对学生潜质的激发ꎬ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ꎬ引领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ꎬ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ꎬ完成由“知识传承教育”到“知识创新教育”的升华ꎬ从而实现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ꎮ


  4.2.1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ꎬ重构贯通式实践教育体系


  一是要把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文情怀、使命担当、创新精神并勇于实践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ꎻ二是要按照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ꎬ将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ꎬ以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BE)为依托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ꎬ以学生为本ꎬ从时间、知识、能力三个维度重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见图2)ꎮ


  首先ꎬ在时间维度层面ꎬ按照学生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整体设计ꎬ精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ꎬ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大学四年ꎬ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ꎬ形成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ꎬ确保实践育人不断线ꎬ并使之成为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与全面发展的桥梁和纽带ꎻ其次ꎬ在能力维度层面ꎬ构建涵盖基础实验、专业型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自主创新实验的“四层次渐进式”实验教学体系ꎬ并将实验教学贯穿整个大学四年ꎬ使学生“渐进式”获得认知和创新能力提升ꎻ最后ꎬ在知识维度层面ꎬ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ꎬ构建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多层次、多模块为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ꎮ

  4.2.2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ꎬ优化个性化培养的实践教学路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今天ꎬ世界在变ꎬ高等教育也必须因时而变ꎬ要尊重个体价值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ꎬ要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ꎮ学生是千差万别的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ꎬ教育必须针对学生个体进行ꎮ践行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ꎬ优化个性化培养的实践教学路径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ꎬ做到一人一规划、一人一课表、一人一项目ꎬ一人一导师、一人一路径、一人一特色的“四年一贯制”来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ꎬ精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ꎬ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涯ꎬ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ꎬ确保实践育人不断线ꎻ要遵循递进式培养的原则ꎬ将多条实践教学线路贯穿到实践教学体系中(见图3)ꎮ

  4.2.3加强“三融合”ꎬ构建“多元协同”保障机制


  加强虚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ꎬ实验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互为支撑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相促进ꎬ创建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协同配合ꎬ校内、外资源协同建设ꎬ专业、学科协同发展ꎬ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协同共管的实践教学协同保障机制ꎬ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见图4)ꎮ首先ꎬ要着力打通实体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链ꎬ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与资源布局ꎬ通过实体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互补的方式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全覆盖ꎬ构建与一流本科教育相适应的虚实结合、结构合理、内容高度支撑创新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链式实验教学体系ꎻ其次ꎬ要推动科教融通ꎬ推进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以及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资源转化ꎻ最后ꎬ在结合多维度产教融合基础上ꎬ构建针对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贯通式实践育人教学体系ꎬ通过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ꎬ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ꎬ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ꎮ

  5结语


  高等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的集大成阶段ꎬ更是创新人才培养重要的冲刺阶段ꎬ代表着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一直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15]ꎮ站在全面提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历史起点上ꎬ高等院校要因时而动ꎬ顺势而为ꎬ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ꎬ以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契机ꎬ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ꎬ紧密结合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和国家对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ꎬ贯彻实践教育的理念ꎬ与时俱进ꎬ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ꎬ适时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ꎬ积极探索和重构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ꎬ创造更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ꎮ要积极探索通过重构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体实验室的改造升级、建设优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方式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与资源布局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ꎬ重构虚实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联合的实验教学体系ꎬ提升本科实验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ꎻ通过学科协同保障、平台支撑保障、管理制度保障的融合ꎬ建立全方位实施保障机制ꎬ保障“贯通培养”实践教育体系顺利实施ꎮ


  新的历史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ꎬ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ꎬ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2]ꎮ高等院校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历史使命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ꎬ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ꎬ回应时代的呼唤ꎬ以创新引领发展ꎬ通过重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ꎬ通过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ꎬ增强人才创新能力ꎬ促进本科教育获得高质量发展ꎻ在坚持自身特色中推动开放办学ꎬ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ꎬ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ꎬ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ꎬ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ꎬ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支持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ꎮ

 [参考文献]


  [1]习*平.习*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要讲话.


  [2]杨美成.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8(02):106-108.


  [3]李*义ꎬ朱泓ꎬ刘志军ꎬ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14(2):29-34+70.


  [4]严中华.学习成果导向高等教育专业与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ꎬ2020:9-10.


  [5]马永红ꎬ刘润泽ꎬ于苗苗.我国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类型及发展状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ꎬ2021(7):12-18.


  [6]张淑林ꎬ钱亚林ꎬ裴旭ꎬ等.产教融合标尺下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9(3):77-82.


  [7]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20(4):1-19.


  [8]余寿文.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及其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15(3):1-6.


  [9]林健.如何理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16(5):17-26+38.


  [10]杨毅刚ꎬ孟斌ꎬ王伟楠.如何破解工程教育中有关“复杂工程问题”的难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17(2):72-78.


  [11]高东锋.信息化时代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思路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8(4):93-96.


  [12]教育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13]吴婧姗ꎬ朱凌ꎬ施锦诚ꎬ等.未来工程师的核心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19(6):50-57.


  [14]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20(4):1-19.


  [15]陈红梅ꎬ苗雨君ꎬ梁敏.SECI视域下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ꎬ2021(1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