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三个维度论文

2025-06-18 14:46:3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发展水平,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发展水平,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应紧紧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局,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企业主责主业,紧紧抓住“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个总要求,扎实推进落实好“三个如”的具体要求,从而形成高标准的内部审计服务能力,夯实企业的发展根基。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薄弱环节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的有力支持。在实践中,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有企业已普遍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组建了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显著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由于国有企业的单位层级较多,一般仅在集团本部及二级单位独立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二级单位所属的三级及以下子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则缺乏独立性,存在与其他部门联合办公的情况。由于岗位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难以发挥实效。
审计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目前,受限于审计人员不足、能力欠缺和审计方法较为传统等因素,企业内部审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审计覆盖范围相对狭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国有企业主要聚焦于财务状况的审查,对于企业新兴业务、新型业态以及高风险业务的审计监督不够完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子公司较多,加之海外审计体系建设不健全,人员配置和内部审计的范围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部分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审计,但在分析评价建议方面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未能充分体现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优势。
整改落实长效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企业领导班子对审计整改不重视,未要求企业各部门根据内审部门提供的整改通知书中列明的各项问题明晰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导致整改工作沦为“纸面整改”,审计整改工作尚未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导致问题产生的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屡审屡犯”的现象持续出现。
审计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大数据审计时代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懂业务,也要懂技术,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且能够应用数字工具挖掘分析审计信息。目前,国有企业内审机构面临人才资源匮乏、专业能力不足、拥有数字化应用能力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等问题,无法适应数字化审计业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路径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把“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要求体现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站位,拓展审计监督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审计成果的权威高效运用,以内部审计的高质量成果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聚焦主责主业和“关键少数”,做到“如影随形”。所谓“如影随形”方面,即拓展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和死角,对企业涉及国有资产资金使用的各项业务、重点领域、重大投资等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以风险为导向,从事后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延伸。
进一步拓展审计监督覆盖面,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加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跟踪审计的一体化推进,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的有序衔接,将海外子公司、游离在审计监督之外的高风险业务、投资项目和资金,纳入审计项目计划,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加强对投资审计的统筹指导,强化国企二三级子公司的穿透审计,促进国有企业加强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深刻认识内部审计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审计的核心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要通过全面监控公司内控制度的运行情况,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和管理效率。内部审计的评价功能需要通过细致的审核,涵盖商业风险管理、固定资产以及外部投资项目等多个领域,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决策的效果,有效预防风险带来的损失,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要强化关键性意见功能,对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及时消除潜在威胁。
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育高质量人才,提高审计质量。要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提升专业素养与市场洞察力,增强审计人员对市场趋势的敏感度和对新业务、新技术的理解能力。积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先进企业的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内部审计经验与做法,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工作质量的优化。与此同时,要积极响应国家审计机关“以审代训”的工作要求,通过丰富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实战经验,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切实推动审计成果应用,做到“如雷贯耳”。内部审计需加大审计力度,一方面促进审计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切实提升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做好“上下篇文章”,落实审计整改闭环管理,确保审计成果有效落地。
提升审计质量,做好审计揭示问题的“上半篇文章”。具体措施包括:做实做深研究型审计,针对集团业务多元化,实体板块多样化的特点,以及审计人才力量有限的实际情况,审计监督应将研究融入和贯穿到审计立项、实施、报告、整改的全过程;聚焦主责主业,增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国家监管规定以及公司内部制度的深刻理解,为精准发现风险、提出建设性意见奠定基础;积极推动数字化审计发展,建立大数据审计团队,推广数据分析技术在审计现场的应用,以“科技强审”模式为审计监督工作赋能。
压实整改责任,做实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具体内容包括:压实审计各方整改责任,加大审计整改考核力度,推动审计整改落实到位;严格落实审计整改记账销账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全面整改,提高整改实效;加强审计整改督促检查,对共性问题定期进行“举一反三”自查自纠;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工作,成立督查小组开展审计整改督查工作,对整改督查中发现的敷衍整改、推诿整改、虚假整改等突出问题,及时向公司党委汇报,推动问题解决。
协同相关监督部门,形成监督合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日常履职配合,积极探索建立“大监督”体系,完善审计与风控、纪检、财务等多部门监督会商、成果共享工作机制;强化线索移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重大问题线索及时移送、及时查办、及时反馈机制;加强与巡察协同,协同巡察部门用好用活审计成果,将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作为巡察重点,以问题为导向追本溯源,提升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