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2025-06-05 11:31:3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提供真实可靠试验数据和结论的前提,也是试验室各项工作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是试验室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结合试验室实际状况,提出应实施标准化管理策略,基于相关标准以及业务要求,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厘清质量管理过程以及关键要素,科学构建组织架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试验室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
[摘要]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提供真实可靠试验数据和结论的前提,也是试验室各项工作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是试验室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结合试验室实际状况,提出应实施标准化管理策略,基于相关标准以及业务要求,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厘清质量管理过程以及关键要素,科学构建组织架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试验室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试验室;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1试验室标准化管理
1.1标准化管理概述
试验室开展标准化管理的初衷在于规范各项工作流程,提升不同环节的控制能力,推动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促进质量管理的飞跃[1]。标准化管理以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为基础,通过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流程,确保试验室各项业务符合安全、质量和可靠性要求。试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应以相关标准为基础,充分结合试验室实际情况,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并推动该体系得到有效落实。
标准化管理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组织机构的协调,为此需要构建与质量体系相适宜的组织机构。试验室标准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资源是重要的必备条件,结合试验室自身特点和规模特征,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在满足运作质量的基础上,支持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2]。试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高质量实施,应以质量目标为指导,合理配置人员、设备、环境资源,统筹安排活动流程和方法,确保各项管理活动有效进行。质量与安全是试验室各项活动的灵魂所在,是员工质量行为的约束准则和追求方向。结合试验室特点构建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和方法,对于试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明确质量方针后,应科学构思标准化管理实施策略,贯穿质量管理活动各个环节,通过过程质量的有效控制,实现既定质量管理目标[3]。
1.2防爆检验试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以防爆检验试验室为例,该类型试验室专门用于测试和评估爆炸危险环境下设备、产品或材料的安全性能。以国家防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天津)为例,可开展防爆电机、防爆电器、防爆灯具等产品防爆检测检验及认证、特殊环境(易燃易爆、化学腐蚀、海洋盐雾等)设备安全检测及技术研究等。该试验室正常工作时处于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开展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防爆检验试验室工作环境复杂,为了高精度模拟真实工业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爆炸场景,在开展检验工作时可能涉及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气体、粉尘或液体,作业时可能进行高温、高压、高能量试验,总体来说,安全风险较大。为规避安全事故的出现,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提升防爆检验试验的安全性[4]。通过试验室标准化管理建设,可以形成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责任义务,提升试验检验工作效率。通过严格遵守标准化管理要求,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进而可以得到更多客户的信任和认可。防爆检验试验室标准化管理涉及人员管理、试验环境管理、数据管理等多个维度,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确保设备按照标准要求得到有效的校准、维护和保养。标准化管理建设有助于持续改进试验过程,不断提高试验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使试验室更具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标准化管理是防爆试验室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试验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因此防爆检验试验室开展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
2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质量管理体系是基于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的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试验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试验风险,确保试验过程安全可靠且符合质量要求,从而有效提升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
2.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第一,试验室硬件的标准化。试验室硬件包括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设备性能、试验环境等。良好的硬件环境是保证试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为此应设立独立的试验区,建筑物可满足办公、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试验区内应配置温湿度表、空调、除湿加湿设备等试验环境条件监测和控制设备,确保试验环境参数满足要求。此外,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活区、办公区应整洁规范,舒适宜人[5]。根据防爆试验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专业资质,具有行业检测和质量管理从业经历。所采购设备应经过相关管理机构认可、验收,取得备案检测参数,检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第二,检测制度的规范化。试验室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试验操作时严格执行规范标准,实现对检测质量的有效监控。与此同时,形成具有试验室特色的检测工作实施细则,作为指导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准则,对照细则可进行高质量的质量检查,提升检测工作的程序化。形成试验室管理方法,作为约束试验人员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检测工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第三,检测操作的程序化。明确各项检测工作的标准流程,并将该质量控制理念贯穿于整个检测过程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检验验证工作流程、现场工作巡查流程、原材料抽检流程、质量问题上报以及反馈流程等。
第四,管理手段的多样化。可采用现场会议、现场巡查、专项检查、质量大检查等多种方式丰富质量管理手段。其中现场会议是解决质量问题的重要方式,可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召开现场会议,针对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及时调整后续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心。根据试验室实际情况可以开展现场巡查工作,对试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主动发现问题。另外,也可以组织管理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检,该措施对于预防、减少质量通病有一定的作用。此外,以季度为单位组织开展质量大检查,对质保体系运行情况、质量控制措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掌握试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动态,以指导后续调整改进。
第五,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行业领域纷纷开展了信息化建设。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应将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不断完善信息网络传递制度,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依托网络技术等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上传试验室工作进度以及质量控制情况,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了解工程质量控制状况。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提升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速度,提高档案管理的及时性和规范性。
2.2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程序
首先,基于相关标准以及业务要求,明确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目标作为体系构建的纲领和宗旨所在,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改进方向。试验室管理人员应根据业务要求以及行业标准,引导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目标框架的建设,制定切合实际的质量管理目标和计划。基于质量管理目标,结合试验室既有资源以及近年来的业务状况,制定操作流程。完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为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动力,确保质量管理承诺得以落实。
其次,明确质量管理过程与要素。强化体系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明确质量管理体系要素,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程序。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包括质量管理政策和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程序文件和记录管理、内审和改进机制等。工作人员应熟悉并掌握质量管理要素,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考虑完成检验工作所需的能力,抓住检测工作的关键点。试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最后,结合试验室实际情况完善组织架构。设计组织架构时重点考虑如下原则:检验工作开展是否便捷、质量监督管理职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评价管理工作是否公平、质量管理环节衔接是否顺畅。根据质量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质量体系运行管理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措施。赋予相关部门一定的权限,确保其能够完成职责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活动。明确岗位职责,根据质量管理执行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纠偏。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坚持持续改进的理念,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注重新方法的引入,强化人员培训和教育,及时调整和优化现行方案,为试验室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综上,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确保防爆试验室试验过程安全可靠、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应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试验过程,为试验室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试验室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3.1试验室质量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试验室信息化管理能够打破固有约束机制,实现质量控制方案的最优化,推动试验质量管理的预先控制[6]。
首先,试验室质量管理信息化能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计量管理的多重连接,通过历史查询、信息管理等功能,试验室内部的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可以方便地共享数据和信息,促进团队协作和沟通。实施信息化建设后,试验室可以实现对所有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存储,包括试验数据、设备维护记录等信息。与传统的基于纸质文件的管理方式相比,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清晰地了解设备质量状态(检定、维保、故障等),信息使用效率大幅提升,试验质量管理可追溯性有所增强,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资源规划和质量管理工作。
其次,建立约束机制,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与试验项目质量管理建立关系,确保试验设备设置满足指标要求,实现对设备状态的有效控制。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实现设备使用档案的自动生成,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查询设备质量信息。通过对试验室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帮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设备的利用率和运行状态,进而进行调整和优化。另外,可以对试验室工作人员培训状况进行跟踪管理,保证人员技能水平和资质状况,提升试验室的整体运行效率。基于信息化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政策、程序文件、管理评审的信息化建设,确保试验室能够更好地执行质量管理标准。
最后,提升试验数据的可靠性,为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传统手工纸质记录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数据错误、丢失等问题,通过自动化采集试验数据,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此外,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试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帮助工作人员找出潜在的质量问题,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
3.2试验室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功能实现
第一,信息自动提醒。试验室质量管理数据信息包括项目类型、人员信息、设备型号、方法标准、质量活动监督控制内容等。将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记录报告等历史文件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质量分析,提升质量管理效率。基于关键节点的控制要求,优化质量管控流程,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学决策。制订安全检查、维保计划,根据业务进展情况设置预先提醒,减少人为造成的检查、维保延迟等现象的出现。在完善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规范数据存储,根据预先设置的提醒规则和条件,如试验结果异常、操作步骤漏检、设备维护周期等,自动向相关人员发送提醒信息,确保质量问题早发现、早整改。
第二,过程信息自动生成。试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相关信息自动生成,保证信息可追溯性,为后续整改奠定信息基础。根据质量控制相关要求,设计相应的报告模板,内容包括质量控制操作流程记录、异常事件处理等,系统自动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生成完整的试验质量控制过程报告。过程信息自动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试验室质量管理控制的发展,报告生成规则也应不断调整和优化,确保报告生成功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三,试验项目与设备管理建立关联关系。根据试验室质量管理控制需求,将试验设备日常安全检查与维保项目进行整合,不断优化质量控制流程,结合不同试验项目对设备设施进行针对性的维保。
第四,质量管理数据自动统计分析。试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建设是现代试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质量管理数据自动统计分析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质量管理数据自动统计分析,实现对大量的数据的快速分析、汇总和报告,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适合自身需求的统计分析模型以及质量管理指标,实现异常检验查询、趋势分析等功能,确保输出结论的有效性。
4结束语
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试验室检测效率的前提。为确保试验室各项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需要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管理策略。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试验风险,确保试验过程安全可靠。在此基础上应加强试验室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质量控制方案,促进试验室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
[1]王晓文.石化公司计量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23,50(10):101-104.
[2]赵莉君.探讨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质量万里行,2023(4):53-55.
[3]潘晓燕.认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大众标准化,2023(20):19-21.
[4]杨晓婷,张娜,陶雨风.依据ISO/IEC 17025:2017建立有效的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认证认可,2023(1):47-51.
[5]贺倩,贺靖,刚强.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23(22):145-147.
[6]郭建宇,范春辉.综合性试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探讨[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23(2):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