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及建设策略论文

2025-05-14 11:07:4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化工原理作为高校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思政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当前,国内高校已普遍将化工原理课程思政作为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主阵地,然而,从研究现状来看,理论研究尚显薄弱,且2022年后研究趋势有所放缓。分析其原因,专任教师思政能力参差不齐、精力分散,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有效激发师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应从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思政元素对接机制、评价体系三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策略推动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化工原理作为高校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思政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当前,国内高校已普遍将化工原理课程思政作为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主阵地,然而,从研究现状来看,理论研究尚显薄弱,且2022年后研究趋势有所放缓。分析其原因,专任教师思政能力参差不齐、精力分散,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有效激发师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应从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思政元素对接机制、评价体系三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策略推动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策略
0引言
教育部2020年5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工科类专业课程应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化工原理作为高校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传授化工生产单元操作知识,更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1],培养具有自强、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化工人才,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化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截至2024年5月15日,在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平台以“课程思政”“化工思政”“化工专业课程思政”“化工原理课程思政”
4个主题进行了详尽的文献检索,结果统计如图1所示。
1.1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是国内高校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主阵地
图1(a)结果显示,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共计60 192篇,显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热度。针对“化工思政”和“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虽相对较少,但仍有1 585篇和342篇,特别是“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文献数量远超过“课程思政”在每个专业的平均数119篇[总篇数/总本科专业数(506)],凸显了化工专业在思政教育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这与化工专业涉及面广、跟生活密切相关、思政元素挖掘潜力巨大等息息相关。而“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尽管文献数量仅为130篇,但其占比高达38%(化工原理文献总篇数/化工专业文献总篇数),远高于平均值17.5%[专业课程数(60)/化工专业文献总篇数],显示出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研究的活跃度,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已成为国内高校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主阵地[2-3],这对于推动化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1.2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尚显薄弱
从图1(b)可知,在4个主题中,研究成果多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占比都低于3%,特别是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学位论文及专著鲜见,理论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当前研究多局限于在课程知识点中简单穿插思政元素[4-5],未能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深层次内涵,更未形成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科学认识。现行教材重专业知识而轻人文情怀,缺乏专门的思政教材或辅助资料,导致思政教育资源分散且选择随意,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然而,化工原理的教学内容实则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如工程实践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等[6]。因此,亟待加强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深度挖掘思政资源,开发专门的思政教材或辅助资料。同时,应将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等[7]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并逐步完善协同育人理念,以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和理念问题。
1.3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研究趋势变缓
从图1(c)可知,各主题在1994—2005年间论文发表量较少,随后在2016—2020年间数量有显著增长,最近4年的数量较之前5年增长更为迅猛,显示出这些领域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图1(d)显示,2016年前各主题的论文发表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但自2017年起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21—2022年间增长速率达到顶峰。然而,2022年后,除了课程思政主题外,其他三个主题的论文发表量均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下降幅度高达44.19%。这一趋势表明,尽管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研究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但从2022年以后的研究热度已降温。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更能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
2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研究趋势有所放缓的原因
2.1专任教师思政能力参差不齐和精力分散
化工原理课程作为化工类专业工科教育的重要基石,对任课教师的工科专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要求颇高,这不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更是实现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工程问题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深入理解和应对实际工程中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使得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难以有效融入,这既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效果,也制约了课程思政功能的发挥。此外,课程思政教学涉及多个环节,从目标设定到思政元素挖掘,再到教学方式选择和效果反馈[8],无一不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精力。然而,当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使得教师难以在教学上倾注足够的心血,课程思政教学往往被边缘化。
2.2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
当前,受社会舆论及行业形象等多重因素影响,生化环材专业普遍遭受负面印象,化工专业在学生中的吸引力锐减,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显著,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度大相径庭。部分学生受功利性思维驱使,对化工原理课程持有过于实用或狭隘的观点,认为未来不会涉足化工领域,因此缺乏深入学习和理解的动力。这种心态不仅阻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连贯性,也影响了学生对化工原理这一重要工科课程的学习效果。此外,化工原理作为大三学生的首门工科课程,其内容丰富、公式复杂、难度较大,这本身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毅力提出了高要求。在负面印象、功利性思维和课程难度较大的多重影响下,学生普遍感到压力沉重,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对化工行业的未来人才储备构成了潜在威胁。
2.3课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尚待完善
思政教学关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影响深远且持久。然而,当前对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单纯以量化指标如考试成绩、作业和考勤等衡量学生的价值判断与形塑能力,更无法准确衡量其内生动力。同时,高校在思政教学考核激励机制方面亦存在明显短板。当前,仍有高校未能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协同育人环境,导致教师的思政教学效果与其职业发展脱节,除了少数教师能有机会参与有限的思政教学比赛外,大部分教师的思政教学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与激励。这种现状不仅削弱了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研究和实施的积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因此,完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推动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推动化工原理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3.1确立“五位一体”的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精准化培养目标
将化工原理中单元操作及其设备发展史、计算公式、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等专业教育目标,与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和匠心品格、爱岗敬业和家国情怀等思政理念相融合,形成知识传授、专业应用、个人理想、社会需求和家国情怀“五位一体”的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培养目标。面对国家“新质生产力”与“双碳”目标的发展需求,高校采取措施提升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使化工原理课程内容随之更新,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以解决日益复杂的工程问题。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强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生态环保和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设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化工原理课程,既能够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为国家的化工行业发展培养出更多具备工程伦理的高素质人才。
3.2完善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元素全面性对接机制
化工原理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从单元操作的演进历程,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与爱国情怀。实验操作和设计、实习环节,不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严谨、精细的工匠精神和安全意识。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剖析,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化工安全生产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安全环保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属性相近的知识思政点,形成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政线,如单元操作知识点引导学生从认识论的角度审视工程问题,通过逻辑思辨解决技术难题,并在实践中践行工程伦理。多条思政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思政面,最终形成专业特色思政元素库。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推动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完善开放式课程思政元素库更新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3构建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化工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多维度的工作。任课教师通过课后作业、课题报告、线上线下问答、课堂讨论等多种途径,全面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变化及价值观发展。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及家长的反馈,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价值认知及操守。综合考虑考试成绩、课堂参与、实践活动及家庭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结合问卷调查和心得体会,运用过程性、结果性、定性及定量等多种评价方法,形成对学生思政学习效果的宏观与微观评价。院校领导和督导则应从宏观角度,对任课教师的思政课堂教学进行4方面评价:思政元素的呈现、与专业内容的关联、融合程度及学生反馈。此外,应将思政教学纳入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推动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发展。
4结语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在国内高校化工专业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占比极低,理论研究匮乏,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系,且从2022年起开始呈下滑趋势,这主要归咎于专任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精力分散,学生学习动力欠缺,以及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尚待完善等多重因素。为推进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效果,需从3个方面着手:即确立“五位一体”的精准化培养目标,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完善课程思政元素对接机制,实现思政内容与化工原理课程的全面对接;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1]汪彤.高校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22.
[2]吴艳阳,黄婕,潘鹤林.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2):17-24.
[3]谷德银,李宁,张杰,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管理,2024,(6):24-27.
[4]王洁,徐勇,顾晓利,等.“化工原理”课程与思政一体化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2,36(12):32-34.
[5]贾冬梅,张丽娟,张大鹏,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1(11):306-307.
[6]张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教学[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2.
[7]许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析:以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为视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27-28.
[8]薛峰,王晟,居沈贵.“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多维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3(50):8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