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河南冰雪产业发展与升级路径探索论文

河南冰雪产业发展与升级路径探索论文

3

2025-05-07 15:07:4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梳理当前河南布局冰雪产业的优势和短板,面对机制标准不完善、核心业务不丰不精、创新人才支撑不足、市场开发和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围绕政策资金、赛事组织、数字创新、人才引培等方面探索适合本土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摘要: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叠加“冬奥”热度及长尾效应,我国冰雪经济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新消费增长点,河南因地制宜发力冰雪产业,将“冷资源”变“热经济”正当其时。文章梳理当前河南布局冰雪产业的优势和短板,面对机制标准不完善、核心业务不丰不精、创新人才支撑不足、市场开发和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围绕政策资金、赛事组织、数字创新、人才引培等方面探索适合本土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冰雪产业;转型升级;河南


  冰雪产业是在冰雪资源开发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型产业。从上游的场地设计建设、冰雪装备制造、器材服装供应,到中游的冰雪赛事举办、体育教培等服务内容,以及下游的冰雪文旅及运动消费市场等,具有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在“北京冬奥运会”和“十四冬”的热度和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冰雪运动在我国从小众爱好和体育竞技项目逐步转变为大众消费娱乐的选择,其中消费年轻化趋势和社交属性正在凸显[1]。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24.56%,18~30岁的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高达37.27%。


  随着基础设施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室内外雪场、冰场等“白色经济”“冷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我国全面开花。《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冰雪运动产业将成长至“万亿级”规模。2023—2024年雪季,“尔滨”在线上线下爆火出圈,“冰雪旅游+体育休闲”持续升温也从侧面印证着我国冰雪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中国高黏性深度滑雪用户目前约400万,渗透率不足0.5%,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成熟市场渗透率能达到20%~30%,这意味我国冰雪市场开发尚在起步阶段,冰雪经济作为“朝阳”产业还有长足进步空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4)》指出,2023—2024年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游人次有望首次突破4亿大关,冰雪休闲旅游收入预计可达到5 500亿元。在“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的目标引领以及“冰雪升温”的市场大环境下,发力冰雪产业可在文旅、制造、服务、体育、健康等多个领域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e5325b247f020f0dd6b8765301ce243.png

  一、河南发力冰雪产业的优势条件


  目前,河南冰雪产业仍以体育旅游服务业为主[2]。2022年,河南体育旅游业单位数量占比58.8%,体育健身休闲占比11.8%,体育销售业单位占比10.8%,全年有过冰雪运动消费的居民人均冰雪体育消费为231元,全省冰雪运动消费总规模为79.16亿元,形成了良好的冰雪运动发展势头。作为“冰雪后进生”,河南省陆续推行《关于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冰雪产业的快速进步提供保障。


  (一)人口地理条件占优


  河南人口众多,客群增长的红利期较长。积极参与冰雪运动的“雪友”“冰友”群体规模逐年扩大,当前数量已突破百万大关,位于全国前列。同时,河南的武校和杂技人才储备丰富,为冰雪运动尤其是技巧类项目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河南地处中原,位于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十字路口”。淮河以北地区冬季时间长,豫西豫北豫南各地拥有太行山、伏牛山、秦岭山系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三山两河”的表征具备打造冰雪产业链的基础优势[3]。“米”字型铁路贯通,交通枢纽优势巨大,利于吸引周边省份的游客参与冰雪旅游,安阳、焦作、新乡等多个城市也推出了与之配套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


  (二)工业制造积淀良好


  作为工业大省,在河南不乏有新飞、龙圣、远途等制冷产品的优质制造商,在制冰、造雪、压雪、魔毯等冰雪机械设备的研发生产上具备技术积累优势,例如巩义的晋安机械为张家口赛区奥运村提供冰雪产品与服务。2023年第四季度,天猫平台滑雪镜关键词的搜索数据同比增长超204%,滑雪装备成交同比增长67%。作为河南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服装制造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江湖地位”,火热的“桑坡造”冬季鞋帽服饰在线上线下流量不斐,销量爆棚。由此可见,在冰雪体育服饰等细分赛道,如滑雪服、冰鞋、冰雪运动用品(帽子、手套、围脖、头盔、护膝、护目镜等),河南具备较好的生产基础条件。


  (三)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加强


  省体育局、教育厅、高校体育学院与地方政府等通力合作,共建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和相关设施,例如河南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冰雪产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栾川雪上技巧恒温训练场等。2022—2023年雪季,河南雪道面积共189公顷,全国排名第11,处在中上游水平。目前,河南全省在经营的雪场数量为41家,全国排名第7,其中人工滑雪场达到35家,具备承办全国大众滑雪比赛条件的有2家;室内冰场2家;陆地冰球场地15块(其中60米×30米标准场地2块);陆地冰壶俱乐部1家,拥有3条标准比赛道;气膜馆冰场1座(冰场2 000平米);滑草、滑沙、轮滑等类冰雪类项目场地设施10余处。


  (四)冰雪运动急速“升温”


  截至2023年初,河南共培训各冰雪项目公益类和国职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 400人、裁判员100多人,为国家培养输送冰雪竞技人才300余人;截至2022年,河南创建命名省级冰雪体育传统校10所,冰雪运动特色校113所,参与冰雪运动学生人群迈入30万大关。河南省积极组织承办了多项冰雪赛事,如“全国大众冰雪季”活动,累计参与人数逾百万人,全国排名第7。


  二、河南冰雪产业发展短板不足


  (一)企业体量数量与品牌打造较少


  “后冬奥时期”冰雪经济持续注入红利,也激活了更多企业布局冰雪产业的信心。据体育产业专项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河南省共有冰雪产业相关单位110家,占体育产业整体的0.49%,同比增长15家。近3年,河南冰雪企业发展呈现急速增长态势。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冰雪运动相关注册企业有251家,全国排名第16位。但除开东北地区几个冰雪大省,与山东(1 034家)、河北(1 018家)、广东(859家)、四川(358家)、陕西(317家)等临省及南方省份相比仍存有差距。并且多数企业处于粗放发展的初期阶段,冰雪产品内容同质化较重,底层竞价也导致中小型和短期型冰雪项目盈利不佳。


  (二)硬件专业设施不足,软环境有待提升


  以雪道为例,河南省滑雪场大部分是中级、初级道。再以雪场索道为例,与河北(61条)、山西(12条)、陕西(7条)、山东(6条)等临省相比,河南全省只有4条架空索道,其中仅1条是更为先进的脱挂式索道。河南城乡冰雪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大型专业真冰场地较少,“商场+冰场”的经营模式也多位于郑州、洛阳等地。尤其是建设在二三线城市周边的滑雪项目,存在规模小、雪道少、雪质差、设施旧、服务弱、性价比低等问题,并且主要依靠收门票和场内培训费等传统模式进行运营,致使省内众多冰雪爱好者“外流”[2]。且整体服务质量不高,如用具装备质量、租赁管理能力、活动组织水平、教学人员专业度、场地安全维护以及娱乐、食宿、购物等各方面配套较差,难以满足“Z时代”年轻消费群体诉求,导致体验过后复滑率下降。


  (三)项目知名度较弱,“四季拓展”推进不佳


  相较其他省市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河北崇礼云顶滑雪场、湖北神农架国际滑雪场、长沙湘江欢乐城、广州热雪奇迹等具有全国吸引力的室内外冰雪场地,河南仅伏牛山滑雪场、嵩顶滑雪场、银基冰雪世界具有一定的客源拉动力。据估计,河南每年“外滑”的高消费群体在1.5万~2万人。2022―2023年冰雪季,河南滑雪人次未入全国前十,落后于山东(第九,83万人次)、广东(第十,72万人次)。以长白山雪场为例,在商品街、酒店餐饮、雪地温泉等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共同加持下已经向综合度假区转变,并成为举办露营活动、体育赛事、婚礼、会议的重要场所。而河南室外冰雪项目“一季养四季”的传统性问题依旧存在,非雪季运营不充分,创意不足。


  (四)消费市场开拓迟滞


  冰雪运动在河南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并由于省内人均收入仍低于全国水平,冰雪运动较高的消费门槛阻碍了群众参与的热情与频次,转化率成为痛点。《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22―2023年冰雪季,冰雪旅游客源城市TOP10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重庆、天津,未有河南城市上榜。随着冰雪初级体验市场开始向休闲度假市场过渡,南方省市凭借更高水准的硬件和综合服务“异军突起”,地处中部的河南冰雪消费发展尚显乏力。


  (五)冰雪人才队伍不完善


  2022年,河南省冰雪运动涉及单位数量仅为115个,从业人数仅为1 715人。首先是缺乏冰雪类项目体育人才。冰雪专业人才、教练员、管理员短缺,冰雪后备人才不足。冰雪运动也是河南体育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省内中小学及高校极少开展冰雪运动的相关课程,普及度尚需提升。其次是缺乏综合管理、跨界营销人才。由于冰雪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初期投入较大,缺乏专业人才容易出现冰雪场地规划乱、配套设施不齐全、招商推广不达标、营收回报率较低等问题[3]。


  三、河南冰雪产业发展升级的相关建议


  (一)巩固政策支撑,优化资源配置


  建议制定针对河南省现况的冰雪产业链行动方案,对冰雪市场进出规则、项目布局、开发类型、结构设计、行业标准、环保优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并给予该领域一定的金融工具支持和税费优惠。做好精准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冰雪用品企业、连锁冰雪品牌入驻中原,并推动河南省相关制冷企业、冬季服装鞋帽企业和冰雪文旅升级发展,进一步打造自主品牌。由于河南冰雪资源呈星点式分布,可对省域冰雪资源和运行项目进行摸底,遴选优质资源规划开发,打造冰雪旅游示范基地。建议在省属产业投资集团中加入冰雪文体板块,并及时规划以冰雪为主题的春节体育游线路,打响河南文旅冰雪品牌。

491d97025df4434f456d57fd6abf651.png

  (二)普及冰雪文化,筹划精品体育赛事


  要加大对冰雪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大众形成冰雪运动习惯和消费观念。建议将体育健身消费券发放范围和规模扩展至冰雪运动。体育总会、滑雪联盟、社体中心等组织应面向大众常态化策划冰雪文旅节、冰雪嘉年华、大众冰雪周等免费知识普及或低收费体验活动,并针对青少年群体组织冰雪项目的冬令营、夏令营,培养其爱好。充分发挥河南省武术、杂技、曲艺、非遗技艺等传统资源优势,与冬季项目创新结合,编组大型冰雪主题表演节目,或者开发特色“冰雪+”新场景,如雪上摩托、冰上保龄等创意竞技以及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冰上龙舟”“雪地蹴鞠”等,线上线下齐发力吸引市场目光。此外,体育赛事是绝佳的宣传引擎。谷爱凌、苏翊鸣等奥运选手在成都雪场训练引发众多讨论和游客实地参观体验。河南运动员在“十四冬”共取得8枚金牌、7枚银牌、12枚铜牌的好成绩,可借助本土冰雪健儿的影响力进一步点燃“冰雪河南”的热情。要重视冬季体育项目投入,加强与东北冰雪强省和周边临省的交流合作,争取举办国家级精品冰雪赛事落地河南。


  (三)强化数字赋能,重视营销推广


  要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推进省内冰雪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并拓展冰雪产业的虚拟化和数字化方向。“数字+冰雪平台”,打造河南冰雪线上综合平台,为消费者提供路线制定、票务订购、活动新闻、赛事信息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数字+冰雪场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雪场运营开展智慧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并利用VR、AR等技术增强冰雪场地的多元化体验供给[4];“数字+冰雪直播”,借助抖音、微博、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传播和增加关键KOL的私域流量,提高河南冰雪项目宣传效果。尤其要发力短视频领域,《抖音冰雪运动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有关“冰墩墩”的视频播放量超261亿,关注人数超5亿;“数字+项目推广”,凭借社交媒体广告、个性化推荐等手段实施精准营销推送,吸引潜在冰雪消费者并提升销售率[4]。


  (四)加快人才引培,提升“冰雪+”竞争力


  鼓励市场营销、冰雪休闲、体育文旅等相关高层次专业人士和创意团队来豫发展。围绕省冰雪产业链缺口,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院校成立冰雪运动装备院系,重点培养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实现跨企业、跨平台、跨协会、跨院校的经验交流和项目合作。推动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四季运营新模式[5]


  场打造为集登山、徒步、温泉、露营、演出、比赛等多种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冰雪小镇”,并积极开展滑草、轮滑、旱地冰壶等活动,满足消费者不同时期的需求,并通过文创周边开发、冰雪用具销售租赁、品牌产业连锁等实现衍生经济产值。

 参考文献:


  [1]候昆.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冰雪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市场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4(10):181-184.


  [2]张卿颜,冯瑞,任安众,等.河南省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冰雪运动,2019,41(4):63-66.


  [3]王婷婷.河南省滑雪基地业态模式探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2.


  [4]刘训聪,董宇.数字经济驱动冰雪产业链升级的机制解构与靶向路径[J].冰雪运动,2024,46(2):56-60.


  [5]郑敏,朱美荣,陈宁.融媒体环境下黑龙江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