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业财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资金管理优化研究论文

业财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资金管理优化研究论文

4

2025-04-22 11:12:1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培养各行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践型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业财融合对其资金管理成效具有重大影响。然而,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业财融合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低、融合度低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一系列对策,包括夯实业财基础、加强合作、联通数据以及提升协同水平,旨在优化高职院校资金管理,提升资金效益和办公效率。

  [摘要]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培养各行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践型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业财融合对其资金管理成效具有重大影响。然而,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业财融合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低、融合度低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一系列对策,包括夯实业财基础、加强合作、联通数据以及提升协同水平,旨在优化高职院校资金管理,提升资金效益和办公效率。

  [关键词]业财融合;资金管理;绩效管理;高职院校

  0引言

  随着业财融合在企业中的发展与应用,其对于资金管理的益处被不断证实。虽然高职院校资金体量小、业务较为简单,但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实现业财融合、优化资金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1高职院校资金管理中业财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压力和资金压力持续上升,对资金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资金管理中实现业财融合尤为关键。

  1.1必要性

  一方面,高职院校推行业财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财政部发布的多个文件中多次提及“业财融合”概念,许多本科院校已率先实践,将业务与财务深度结合、有机整合,优化资金管理,收效颇丰。高职院校资金体量较小,业务相对简单,但其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入业财融合的洪流中,创新管理模式,切实提升资金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资金管理需要通过业财融合得到优化。业财割裂的状态限制了资金管理效能的发挥,财务起不到良好的指导监督作用,业务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资金效益、控制财务风险。业财融合可以使传统核算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使财务在事前、事中、事后主动参与管理,进而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1.2可行性

  高职院校有相应基础来实现业财融合。一是人的方面。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偏重实操技能,因此,许多实操经验丰富的行政人员会兼任授课教师,这使得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面对业财融合带来的观念转变、系统操作学习等挑战。二是技术支持方面。高职院校紧跟政策趋势,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初具雏形,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链接、扩充场景,可为业财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2业财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业财融合基础薄弱,制约资金管理功能

  高职院校业财融合的基础在于有机整合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充分交叉调用所需资源,实现全环节信息互通共享,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稳定。然而,高职院校大多在业财融合基础建设这一环节问题较为突出。

image.png

  客观层面,高职院校大多缺少全校互联的信息化系统。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后勤处、财务处系统分别涵盖学生学籍、住宿、成绩、职工绩效、资产、财务等信息,系统上线之初未充分考量信息一体化这一需求,由不同的软件公司提供的各部门系统间未预留数据接口,使得数据无法互联互通。甚至财务部门内部的收费、开票、账务系统也暂未实现互通,形成“信息孤岛”,跨部门调取数据需要安排专人导出并人工调整数据,烦琐且低效[1]。

  主观层面,财务与业务人员对业财融合认识不足。一方面,财务人员对业务具体实施细节了解有限;另一方面,业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储备不足。在业财融合中,“人”的管理思维占主导,在认知缺失的情况下,不仅不能实现有效且运转自如的资金管理功能,甚至可能导致资金活动的管理混乱。

  2.2业财合作度低,编制预算缺乏准确性

  获得资金是资金管理的第一步。高职院校资金除按照学生人数和划拨标准拨入的生均财政拨款、学费等形成的事业收入外,根据项目申报获批下拨的专项资金尤为重要。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往往由业务部门负责。一方面,由于项目申报时间紧张,且所需材料较多,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窘境,业务部门在提供资料时往往仅研讨预算编制中的总支付金额,而忽视了更多资金细节;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性有限,业务部门对于预算中资金性质、跨度安排等财务细节并不能准确把握,通常在申请、立项的环节,财务部门参与度较低、渗透性弱,业务部门难以准确编制项目资金预算。

  此外,高职院校预算编制不准确,给预算执行埋下隐患。常见的现象:资金下达时间与项目支付时点不匹配,对项目推进造成阻碍,甚至拖欠账款,对营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申报项目编制预算时未仔细区分资金性质,资金下达后因仅能用于政府采购项目、购买商品和服务、资本性支出、形成建筑主体工程中某一项具体用途,与实际支付用途不符,需要申请资金性质调剂,待批复后方可支付。这一方面会增加学校财务人员、国家财政部门工作量;另一方面容易延误付款时间,形成拖欠账款。编制预算时未统筹考虑上年结余资金,重复编制预算,占用财政资金,造成国家资金浪费,并且拉低全校预算执行率。

  2.3业财信息化水平低,资金收支进度不合理

  高职院校各项经济业务发生时,由于业财信息化水平低,数据互通共享能力弱,业务部门资金支出通常与财务部门编制的校内预算不统一,呈现预算与实际支出“两张皮”的情况。例如,某业务部门年初预算设置了相应项目,匹配了一定额度,但年中执行计划时,出现以下情况:一是由于财务数据未互通共享,无法实时获知本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在启动各项工作时,难以合理安排资金,导致项目预算超支;工作启动后无法按计划支付,使业务难以继续开展,延误院校发展进程,甚至出现拖欠企业账款,对营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等。二是出于谨慎,业务部门资金支出往往呈现前紧后松、先慢后快的特点,无法达到国家财政部门预算执行至少高于序时进度的要求。在业财信息化水平低的现状下,这种情况将进一步恶化。临近年终,为防止结余财政资金被“没收”,会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的不健康支出。业务部门紧急启动项目,安排政府采购、招标等工作,但在公示时间跨度等硬性规定下,项目启动后,难以在结余资金被“没收”之前完成支付,按合同要求付款时只能挤占下一年度资金,导致来年资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由于目前的财务流程业务前置、财务后置,业务部门资金余额往往是账面余额大于等于实际余额,单纯实现财务数据共享并不能解决资金支出进度不合理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事业收入主要为学费、住宿费等。在现有业财信息化条件下,学籍、宿舍管理、收费、开票、记账系统之间通常未建立数据接口,需要人工进行数据录入、编辑、导出,尤其是在住宿费标准不统一的大规模退费工作中,不仅耗时费力,还极易出错,存在资金损失风险。同时,数据不联通使得学生欠费催缴工作对人工操作依赖性大,效率低下。

  2.4业财融合度低,资金的绩效管理约束力有限

  资金的绩效管理主要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高职院校资金由各系部、行政部门使用,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统筹及监督。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由业务部门自行制定,由财务部门审核。然而,指标体系往往不够科学全面。第一,业务部门制定指标体系时,偏重业务层面的绩效评价,忽视资金效益评价,导致资金效益指标缺失,无法综合评价资金使用效益;第二,业务部门对资金效益的关注程度较低,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只套用通用的简单指标,不能根据各项目资金特征有效反映其资金效益情况。这一现状大大削弱了高职院校对业务部门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约束力,使资金监督成为“表面文章”。

  3业财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资金管理优化措施

  3.1夯实业财基础,服务资金管理

  业财融合体系下,在高职院校资金管理过程中,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交互协作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夯实高职院校业财基础,配置完备的信息系统,以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杜绝“信息孤岛”现象。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着眼于客观层面的系统建设,还要从“人”的主观层面入手,加强培训,提升教职工业财一体化素养,使其能够熟练操作系统,以准确、轻松、高效获取跨部门数据信息[2]。

image.png

  客观层面,高职院校需要打造完备的数智化校园系统。首先,在财务部门内部实现数据的互通和统一,将财务人员从简单重复的数据导出、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向管理型人才转型。这样就需要开展改造财务软件、统一数据标准、实现系统间对接、建立云空间存储站等一系列建设[3]。其次,整合业财信息系统,实现高职院校业务办理及数据“一网通”,并根据职责分配人员权限,加强内控,避免因信息差导致资金管理出现问题。最后,建立畅通交互通道。除数据互通外,教职工交流的方便顺畅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跨部门交流与反馈过程中,一个贴合使用偏好且安全的交流平台可以简化流程,节约沟通成本,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主观层面,高职院校需要切实提升行政人员的业财融合素养。一方面,财务人员的观念转变与系统操作水平的提升是推动业财融合的关键点,因此要采取相关措施努力增强财务人员的业财融合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业务部门除做好具体项目,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尤其是预算编制、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方面的知识。因此,培训交流必不可少。对内可以邀请软件供应商对教职工进行操作培训;对外可与业财一体化水平较高的院校展开交流学习,取长补短。3.2加强业财合作,精准编制预算

  高职院校资金管理的第一步是编制预算,预算不精准将导致项目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无法支付等问题,而业财的充分合作是精准编制预算的重要保障。首先,在编制预算之前,学院应安排各业务部门编制下一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具体方案,细化资金需求(总金额、资金性质、支付节点等)并经财务部门审定,通过院长办公会或党委会审批后,启动预算编制工作。其次,高职院校在编制项目预算时,为确保更加科学准确,应优化填报方式,将传统纸质填报改为信息化平台填报,填报内容参照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要求,由业务部门预填报,财务部门审核后报送主管财政部门。合作填报不仅能使业务部门充分了解财政部门的资金政策,还能够避免财务人员二次转达可能产生的解读错误。最后,高职院校应参考财政部门的资金政策建立校内项目储备机制,先有项目,后有资金,资金为项目服务。只有项目设立合理,资金管理才能有的放矢。项目储备不是简单堆积,而是有机整合:合并目标相近项目以统筹管理;剔除低效项目,整合零散项目,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监控项目实施,强化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

  3.3联通业财数据,规范资金使用

  业务部门能够实时掌握自身财务状况,是高职院校资金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使业财数据互通且有效,不仅要从数据联通入手,还要改变业务前置、财务后置的流程。一方面,要消除流程时间差对余额准确度的影响。在传统报销流程中,业务部门经学院领导审批签字后,将报销单等材料交至财务部门审核,无误后由出纳付款,最后按回单等编制凭证。交单与记账之间的时间差会导致系统中部门预算余额与实际数不符。而在业财一体化系统中,经办人线上报销时,可以通过预算管理模块锁定使用资金额度,余额同步减少,以便业务部门实时掌握其财务状况,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另一方面,要规范资金使用。业务部门所需的财务数据不仅是预算余额一项,还包括资金性质、适用范围、支出进度安排等信息,从而避免出现预算执行进度缓慢、资金使用错误等问题。

  3.4提升业财协同水平,优化绩效评价

  第一,在设定评价指标时,除预算执行进度外,考核部门应兼顾业务满意度、生态效益、社会效应等角度,尽量采用易于从校内一体化系统中调用计算的量化指标,实现对资金绩效目标的综合评价[4]。

  第二,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动态反馈与项目相关联的绩效评价指标结果,必要时设置自动预警,实时监控项目发展是否偏离既定绩效目标,在事中阶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保证学院资金安全和效益。

  第三,为促进资金管理及决策水平提升,避免懒政怠政,高职院校可以将部门绩效评价结果与负责人收入、部门下一年度预算额度相关联,倒逼业务部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5]。

  4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业财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资金管理模式,强调了资金管理中实现业财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从基础建设、合作机制、信息化、绩效管理入手,分析业财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资金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优化措施,旨在提升高职院校资金管理效能,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1]夏正洲,褚贵忠,王春红.高校财务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基于S大学的实践[J].会计之友,2024(13):110-116.

  [2]王璟璇.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业财融合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财会通讯,2023(15):22-27,113.

  [3]莫虹,陈伟锋,莫凡.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财务报账流程研究[J].财会通讯,2023(18):161-165.

  [4]黄华红,陈素花.业财融合视角下W大学财务智能化建设[J].财务与会计,2023(4):64-67.

  [5]武琼,李素英,姚道先.业财融合视角下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财务与会计,2024(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