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2025-04-10 11:33:0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是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技术革命、产业深度转型推动下所诞生的新质生产力与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要求不谋而合。为培育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最大化文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沿着技术创新、要素优化、产品独创、产业延伸、需求挖掘的逻辑通路,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驱动逻辑。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顶层设计、推动科技应用、智能化人才培养、完善协同机制的政策建议,为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应用构建良好环境。
摘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是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技术革命、产业深度转型推动下所诞生的新质生产力与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要求不谋而合。为培育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最大化文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沿着技术创新、要素优化、产品独创、产业延伸、需求挖掘的逻辑通路,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驱动逻辑。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顶层设计、推动科技应用、智能化人才培养、完善协同机制的政策建议,为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应用构建良好环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文旅融合;深度融合;文旅深度融合
引言
文旅融合是在分析文化、旅游两系统共性与契合性的基础上,将文化与旅游相互交织贯通,借助独特的文化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依托旅游作为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方式,以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目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文旅融合政策,为新时代背景下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新质生产力强调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催生发展新产业、新模式与新动能,形成更高级、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力形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体系的演化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也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全新手段。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作为“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1]。而文化和旅游则是在科技创新与消费需要驱动下,界限壁垒逐渐消除,并实行良性互动融合的过程[2]。新质生产力与文旅融合发展在科技创新与绿色可持续视角的高度契合下,成为助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现阶段对文旅深度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实困境[3]、动因[4]、逻辑架构[5]与融合发展效率[6]。关于如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学者们基于新时代背景[7]、社交网络视角[8]、数字赋能视角[9-10]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但目前有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旅产业的研究较为匮乏,主要聚焦于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11],以及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方向与响应研究[12]的初步探究。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的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以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核心议题,回答有关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新要求有何变化?新质生产力何以影响文旅深度融合?具体实现路径如何?为培育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建议,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与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下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文旅深度融合要求
1.广范围融合
文旅融合不应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的文化,而是要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和区域。广范围融合涉及文旅产业的全面发展与多元融合,这包括产业内部的融合,如文化创意与旅游服务的结合,以及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如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族风俗、现代艺术等;也包括产业外部的融合,如与文化、体育、农业等其他行业的结合。此外,广范围的融合还体现在空间拓展上,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局限于特定区域,还在于实现区域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推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2.高水平融合
文化和旅游的高水平融合,不仅涉及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物理结合,更注重二者基于融合的高质量产出。在文旅产品和服务中,文化元素不仅仅作为装饰,还要作为核心内涵的一部分;旅游活动不仅仅是观光游览,还应包含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从而实现在产品设计、服务提供、管理运营等方面达到高水平、高质量,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文旅体验的需求。此外,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文旅的高水平融合还要求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化水平,实现服务标准的国际化与文化元素的国际化表达。
3.深层次融合
目前而言,大众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观光旅游向深度体验旅游转变,旨在借助旅游活动获取文化的滋养和心灵的慰藉。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各地的文化资源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其与旅游资源和体验紧密结合,实现在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融合,以创造出能够触及大众内心、引发情感共鸣和精神追求的文旅产品。通过深层次融合,文旅产业不仅仅提供物质层面的服务,更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品质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重创新融合
创新是丰富旅游体验、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文旅融合过程中促进融合系统持续升级和革新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实现文旅融合的个性化和与时俱进,推动文旅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将创新性、深邃性的文化意蕴融入旅游产业中以提高旅游产品、旅游体验的新颖度与趣味性,从而满足游客对文化探索和旅游享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同时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独特的竞争力,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突显优势。
5.可持续融合
文旅融合要顺应绿色发展趋势,达成一种持久的、与生态相协调的增长状态。在此过程中,保护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是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首要原则,确保在让游客享受文化传承与旅游服务的同时,也能保障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可持续的融合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文旅发展路径。这意味着在创造文旅产品和举办活动时,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可持续的经营和管理策略,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为当地社区带来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新质生产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逻辑
1.新质生产力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契合性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自动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高度契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方向,助力培育大量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发展[13]。文旅融合中科技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利用各种数字技术、科学技术等,进行消费者偏好的监测、个性化产品的创造与展示、旅游服务的优化、旅游场景的扩充等。因此,文旅融合中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属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领域。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应用与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的要求不谋而合。第一,新质生产力能够有力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14],有利于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对地域与产业界限的消除要求的实现;第二,新质生产力强调高科技含量,以科技驱动生产力的跃迁与演化,并追求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生产力形态,文旅产业融合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过程,又是文旅高水平融合的体现;第三,新质生产力是在质的层面上对生产力的一次革命性跃迁[15],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均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而这种全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也为文旅深层次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第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生产力创新的结果,同时新质生产力也以持续创新作为核心,推动生产方式、管理方法和产品服务的革新,以适应市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过程与文旅融合的创新需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第五,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又与文旅产业追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通过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服务,文旅产业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新质生产力驱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
结合新质生产力与文旅深度融合内在要求的契合性,新质生产力驱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将沿着技术创新、要素优化、产品独创、产业延伸、需求挖掘的逻辑通路实现文旅广范围、高水平、深层次、重创新、可持续的融合。
(1)技术创新
新质生产力在传统文旅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与理念的创新,引领文旅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和效能的显著增强,在文旅深度融合系统中,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确保融合系统高效、优质运行的基础支撑。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如虚拟现实、3D投影、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正在不断刷新游客的体验模式。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不仅能提升游客互动性和体验的沉浸感,也能通过文化认知提升、旅游体验优化、消费潜力激发等多方面作用高效地助力文化与旅游之间屏障的消除,促进深度融合。
(2)要素优化
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新的要素数据要素加入融合进程中,推动文旅融合系统的数智化进程。首先,数据要素本身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能有效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和增长点。此外,数据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数字要素通过与传统文旅资源要素的相互结合,实现文旅要素数字化,能显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相关资源要素实现效能的快速提升。新质生产力对资源的优化组合也不容忽视,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据的作用对各要素进行优化升级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合理化配置。如利用数据评估当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识别出最具吸引力和市场潜力的资源组合;打破行业和区域的限制,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跨范围流动。
(3)产品独创
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成为阻碍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与深化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导致游客体验的单一化,甚至会降低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独具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新质生产力在文旅融合进程中所提供的独特价值则能有效提升文旅产品的独创性。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迭代性的技术创新不断为文旅融合系统输送新动能,数字技术的集成配置削弱了传统文化与旅游的边界,高效率的资源配置为高质量的产品创造打下基础,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和方式。
(4)产业延伸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为支撑,推动信息、数据的快速流通,从而打破信息茧房,实现文旅产业链上下游的升级、整合与协同,对产业链与价值链进行重构革新。具体而言,文旅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旅游服务提供商、相关文化机构、游客、当地商户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合作,透明化的交流催生了良好产业生态的形成。除产业链的协同升级外,新质生产力也利于价值链的高端化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型数字化体验活化了文旅要素,使游客在现实旅游的基础上获得额外的虚拟享受。
(5)需求挖掘
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本质要求就是以消费者需求为重点,满足消费者对文旅产品与服务个性化、独特化的需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依托对象,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推动文旅系统消费环节的完善与升级,从消费者需求维度出发针对性地推动文旅融合,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高效的、绿色可持续的文旅产品与服务,实现契合消费者预期的文旅深度融合。
二、培育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政策建议
(一)规划顶层设计
在文旅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的背景下,明确发展目标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有效作用的前提。这需要政府和行业领导者共同参与,通过深入研究市场趋势、技术发展和文化特性,制定出一套既具远见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这些目标应具体到可以量化的指标,如年度游客增长率、文化旅游融合效率、智能化服务覆盖率、数字化文化产品数量等,以便于跟踪进度和评估效果。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政策的制定需要细致入微,考虑到文旅融合的各个方面。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文旅科技创新,提供税收减免以鼓励企业投资智能化升级,或者为使用本土文化元素的创新项目提供补贴。
(二)推动科技应用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重要区别在于对科技创新技术的采纳与融合速度,因此,文旅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的首要决策就是要将科技放置于关键位置,让科技融入文旅融合进程中的各个细微环节,并持续与科技创新进程保持稳步革新状态。通过加强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促进文旅的深度融合与产业升级。实践中,使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通过AR技术让历史场景重现,实现合理运用数字要素优化文化旅游融合,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搭建在线交流平台,消除文化和旅游的跨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交流。
(三)智能化人才培养
文旅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对人力资源的综合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成为维持系统运行的基础性要素。为助力智能化人才的培养,首先,对在职人员开展专业培训项目,这些培训应专注于当前文旅行业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同时,培训内容应定期更新,以确保与技术发展同步;其次,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采取联合研究项目、共享实验室、学术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和研究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行业实践中,协助企业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路;最后,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智能化领域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和平台的建立,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专业人才。
(四)完善协同机制
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不同部门间的资源和信息能够流通和共享。例如,科技部门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文化旅游部门负责资源整合,教育部门参与人才培养,形成一个协同推进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网络。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共同的项目规划和执行等方式实现。此外,作为文旅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参与者与收益者,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能有效鼓励公众参与到文旅融合的各个方面,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公开咨询、意见征集等方式实现。通过公众的参与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提高文旅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1]高聪聪,乔瑞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 4(5):17-23.
[2]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61-165.
[3]戴俊骋.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困扰与政策响应[J].旅游学刊,2024,39(1):8-11.
[4]侯兵,杨君,余凤龙.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动因与机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10):86-96.
[5]明庆忠,刘安乐,祁苑玲,等.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系统逻辑架构研究[J].学术探索,2024(2):126-131.
[6]王兆峰,谢佳亮.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J].旅游学刊,2024,39(1):34-51.
[7]黄先开.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策略与路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4):1-8.
[8]周锦,曹鲁娜.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特征、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 02 4(3):151-162.
[9]郭新茹.数字技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147-154+164.
[10]黄震方,张子昂,李涛,等.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J].旅游科学,2024,38(1):1-16.
[11]祁述裕,邓雨龙.论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40(3):62-69.
[12]厉新建,曾博伟,张辉,等.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4,39(5):15-29.
[13]周雪琼.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碳福利绩效[J].工业技术经济,2024,43(6):40-48.
[14]刘丸源,季雷.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15(3):128-144.
[15]张林.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J].经济学家,2024(3):1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