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1

2025-03-17 17:53:5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入手,分析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算绩效评价优化措施,以期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促进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给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落实预算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应做好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利用准确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为预算管理提供改进方向,但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文章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入手,分析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算绩效评价优化措施,以期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促进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预算管理


  0引言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急需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预算绩效评价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高度重视。同时,预算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和提升预算管理效率的重要工具,能够对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但从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整体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探索预算绩效评价优化策略,从而增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提升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1。


  1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概述


  预算绩效评价是指事业单位利用科学的方法和评价指标,对比和评估预算执行情况与实际绩效的过程。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绩效评价能有效提升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做好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预算绩效评价涵盖预算目标、预算执行过程、预算结果及影响力等多个层面,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要想充分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的作用,就要有准确的评价目标和合理的预算评价方法,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需求设置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并保证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的作用,为事业单位高效开展预算管理提供支持。

  2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绩效目标模糊


  首先,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不明确。以往,事业单位在设定预算绩效目标时过于随意,导致绩效目标缺乏科学性,从而使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难以基于绩效目标来开展,无法准确衡量预算执行成效,导致评估结果不公平,难以有效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其次,绩效目标与事业单位实际脱节。不同的事业单位在规模、职能、业务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设定预算绩效目标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并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导致目标设定过高或过低,无法真正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最后,绩效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目标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部分目标的设定过于笼统或模糊,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衡量标准,使得预算绩效评价过程缺乏客观性,难以真实反映事业单位预算绩效[2]。


  2.2预算绩效评价方法落后


  首先,传统方法与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不匹配。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时,常采用的方法有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这些方法已难以适应事业单位对数据深度、广度及实时性的要求,在数据处理上显得较为简单和粗糙,无法准确捕捉和反映预算管理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和潜在风险。其次,对新兴技术的利用不足。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然而,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往往不够重视这些新兴技术,导致对新兴技术的利用不足。一方面,由于技术门槛和人才储备的限制,事业单位难以充分掌握和应用新兴技术;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员工较为保守,对新事物、新技术不敏感,导致无法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提高预算绩效评价效率和准确性。最后,评价过程缺乏动态性和灵活性。预算绩效评价方法往往过于静态和僵化,缺乏动态性和灵活性。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面临着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需要灵活调整预算策略和管理措施。然而,传统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法往往无法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导致评价结果滞后且无法为管理层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持3]。


  2.3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够合理


  首先,指标制定环节不够科学。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时往往缺乏系统性。一些事业单位在设计评价指标中更注重短期财务成果,忽视了对长期战略发展、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量,导致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全面和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情况,甚至导致管理决策偏离实际目标。其次,指标量化程度不高。在预算绩效评价中,量化指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然而,事业单位设定的部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和衡量尺度,使得有关人员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难以进行准确的量化和比较,导致评价结果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对评价精准度与公平性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最后,指标尚未与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战略目标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指导,也与预算绩效评价息息相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制定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尚未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无法真正反映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和绩效提升方向,最终导致预算绩效评价结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4]。


  2.4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首先,结果反馈机制不完善。大多数事业单位由于缺乏有效的结果反馈机制,抑或反馈流于形式,使得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无法及时为预算管理优化提供支持,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其次,结果运用缺乏针对性。在取得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后,事业单位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不够透彻,缺乏对评价结果的深层次理解,导致结合评价结果给出的预算管理改进意见也缺乏针对性。这就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有效地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脱节。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该与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相结合,以增强员工和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实际上,部分事业单位很少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建立联系,甚至少数事业单位并未设置完整的激励体系,即便是准确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也难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导致员工和管理层对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效果[5]。


  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的对策


  3.1设定科学的预算绩效目标


  首先,将战略规划与预算绩效目标相结合。事业单位在设定预算绩效目标时,应紧密结合自身的战略规划,确保评价目标与单位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事业单位要深入分析单位的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明确预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制定出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预算绩效目标。其次,事业单位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内部实际情况6]。不同的事业单位在规模、职能、业务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事业单位在设定目标时应避免一刀切的方式,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绩效目标,确保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设定的目标过高或过低。最后,确保绩效目标可量化与可衡量。为了确保预算绩效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事业单位应设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明确的衡量标准。这些指标和标准应能够准确反映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成效,便于相关人员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进行量化和比较。同时,这些指标和标准应与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一致,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2应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


  首先,引入现代化数据分析技术。事业单位应积极引入现代化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改进预算绩效评价方法,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更深入地了解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的预测和决策支持功能,为预算管理提供更精准、更及时的决策依据。其次,增强预算绩效评价方法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预算绩效评价方法需要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以应对预算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事业单位应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定期对预算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预算管理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价策略。同时,对于重要的预算项目或突发事件,可以进行专项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7。最后,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时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评价方法,而是要加强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效率,增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3.3构建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坚持全面性与平衡性原则。事业单位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业务绩效、社会效益等。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全面覆盖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平衡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避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绩效而忽视其他方面。其次,与单位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应与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确保评价指标能够引导预算管理活动朝着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向推进。在设置指标时,事业单位应关注那些能够反映单位长期发展潜力和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如创新投入效益、人才培养质量等。这样的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事业单位实现短期目标,还能为事业单位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8]。量化指标是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但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可能会忽视一些难以量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事业单位应遵循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应设定明确的量化标准和衡量尺度;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描述性、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评价。这样的指标体系既能够准确反映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成效,又能够保留一些重要的非量化信息,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和准确。


  3.4加强评价结果反馈,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率


  首先,完善结果导向的决策机制。事业单位应建立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过程能够考虑到评价结果的反馈。这意味着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事业单位需要充分借鉴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通过完善结果导向的决策机制,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将绩效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持续改进和优化预算管理。其次,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激励挂钩。事业单位应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的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紧密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要设立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激励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同时,要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透明性,避免产生不良竞争和负面影响。通过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激励挂钩,事业单位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预算管理工作持续创新。最后,加强评价结果的信息公开和共享。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提高评价结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例如事业单位要通过定期发布评价报告、公开评价过程和方法等方式,向员工和上级主管部门展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同时,要加强与其他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共同推动预算管理工作优化。通过加强评价结果的信息公开和共享,事业单位可以建立更加开放、透明、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事业单位要针对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预算绩效评价优化措施。例如,设定科学的预算绩效目标,应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构建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强评价结果反馈。通过上述措施,事业单位可以解决传统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同时也能进一步改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单位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天衡.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及财政资金绩效评价[J].财经界,2022(28):39-41.


  [2]杨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问题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2(3):128-131.


  [3]赵卫和.事业单位管理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效性研究[J].知识经济,2020(3):67,71.


  [4]于洪胜.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会计,2019(17):105-106.


  [5]叶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预算管理绩效问题[J].财会学习,2016(11):32,34.


  [6]李燕妮.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及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2.0,2024(11):25-27.


  [7]林臻彦.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难点与优化对策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4(1):29-31.


  [8]王静.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