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中国应急产业竞争优势系统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与DEA-DA法论文

中国应急产业竞争优势系统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与DEA-DA法论文

12

2025-02-19 11:31:2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应急产业是我国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与支撑。在理论分析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22年我国22个省份截面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区域集中度高,空间分布不均;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决定我国应急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因此,应当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应急产业结构;注重内外在因素协调发展,赋能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应急产业是我国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与支撑。在理论分析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22年我国22个省份截面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区域集中度高,空间分布不均;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决定我国应急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因此,应当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应急产业结构;注重内外在因素协调发展,赋能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应急产业;主成分分析;DEA-DA;优势系统评价

  引言

  应急产业是应急管理体系下,为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和支撑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各类重点设备、应急方案设计、风险评估与管理、指挥和调度、救援和抢险等多方面内容。在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是保障民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关于应急产业的研究侧重于探讨应急技术产业、应急管理市场和国土安全等问题。鲜有文献涉及到应急产业竞争优势系统评价的研究。事实上,通过研究应急产业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并适时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和应对措施,助力企业寻找正确发展方向与提升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同时,可以准确定位中国应急产业的国际地位,发现应急产业中的新机遇和新需求,从而推动应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本文在理论分析应急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22年中国22个省份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区域集中度高,空间分布不均;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决定我国应急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应急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唐林霞等(2010)[1]提出中国处于转型时期应急产业的定义:应急产业是满足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需求而从事经济活动的集合。王建光(2012)[2]根据有关研究和政府相关文件从多个不同角度总结了应急产业的相关概念。王郅强等(2012)[3]认为,应急产业是为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而产生,以满足国家和公共安全需要为基础,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相关物品生产及服务供给的新兴产业等。关于应急产业的发展历程,首先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政治体制的推进、政府智能的转变,我国应急管理开始朝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迈进[4],是分部门、单灾种的应急管理,从国情出发,提出“一案一制”的构想,至2007年初步形成应急管理体系。2003年,突发事件之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公众的高度重视[5],建立起“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框架及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制[6]。2008—2012年深化建设应急产业管理体系,闪淳昌等(2010)[7]总结了美国过去200多年的国家紧急管理制度与发展脉络,围绕国家紧急机制体系的构建,着重剖析了其变迁过程、特征、组织架构和内容,并以此提供了对当前中国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工作的思考。2013年以来,为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应急工作的目标着眼于培养社会多元主体意识,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重点对预案适用范围、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启动程序及响应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8]。

  二是分析范式。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产业竞争力分析范式有竞争力过程理论范式[9]、钻石理论范式[10]、因果分析范式[11]等。此外,Rugman等(1993)[12]、Dunning(1993)[13]、Chang等(1998)[14]、Cho等(2000)[15]、厉无畏等(2001)[16]、刘小铁等(2003)[17]、芮明杰(2006)[18]也提出了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产业竞争力分析范式。

  三是产业竞争优势系统评价。程乾等(2015)[19]通过分析影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建立基于生态位视角的波特钻石模型,构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等四个维度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王波等(2016)[20]利用范数灰色关联度的思想,确定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12个子系统,对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张春香(2018)[21]构建了包含4个层次45个具体指标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余红红等(2021)[22]采用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从基本竞争力、生产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对18个主要核桃种植区进行核桃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郑奇洋等(2021)[23]结合VRIO模型,利用物元分析法对2012—201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杨武等(2021)[24]以燃料电池产业为例,基于TML模型和德尔菲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并采用增长率循环指数合成方法构建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数。许文坚等(2022)[25]以钻石模型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广东省生猪产业竞争力展开研究。龚雪萍(2021)[26]结合波特钻石理论构建了基于DEA模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并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进行竞争力评价分析,静态使用SE-SBM模型客观分析目前各省份的效率结果,动态方面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系统研究全国不同省份各效率值的动态变化趋势,从而确定各省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吕岩威等(2023)[27]综合考虑“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两类因素,构建了基于可变空间权重系数的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山东省2008—2016年的三次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实证分析。高聂叶子等(2023)[28]计算世界咖啡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强弱。

  鉴于此,本文首先理论分析影响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应急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应急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竞争力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应急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最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根据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钻石模型”,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6组基本决定因素:区域环境、生产要素、政府作用、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需求状况及产业组织结构。

  区域环境:地理位置因素对应急产业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影响,如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应急产业的物流、应急救援等效率和响应时间。各地区在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存在不同,技术水平和人才团队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生产要素:应急产业是一种覆盖范围广并且具有交叉性的新兴综合性产业,是一门智力密集型产业,本文选取企业负债、从业人员数量及受教育程度、技术人员、管理水平等因素作为我国应急产业生产要素的判定指标。

  政府作用:中国应急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对应急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政府对应急产业的市场加强监管,推行行业规范、合法经营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落实,为加强应急产业竞争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应急产业是涉及到多个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广泛领域,相关产业包括安防产业中的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安全门禁、X光监测;通讯产业中的应急通信网络和应急通信设备;应急救援的医药护理产业等。支持产业包括为应急产业快速配送、储存应急物资的物流产业;能够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和准确性的智能化产业;能够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应急救援技能培训产业等。

  需求状况:近百年间全球范围内,地震、洪涝灾害、火山爆发等灾害呈上升趋势。因此应急产业需求的规模逐渐扩大,需求的结构不断变化,应急产业的需求对象由国家需求、政府需求转变为以国家需求为主,逐渐满足民用需求。

  产业组织结构:与其他产业相比,应急产业具有多主体、多对象、多层次、多组合、多目标等显著特征,应急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中,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在互联网时代,各组织利用新媒体等新途径进行生产和营销,提高效率。在应急产业生产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初创期、调整期、波动期还是整合期,制定实施不同的生产与营销战略。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与DEA-DA组合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竞争力水平评价

  1.分析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基于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并结合上文对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可获得性原则,选取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构建出我国应急产业竞争优势“六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image.png

  2.主成分提取与竞争力测算

  本文选取的中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量较多,且各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关联性,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避免指标之间相互关联性的影响[29],因此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算。在计算各地区主成分得分情况时,按照我国经济带划分,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海南、西藏、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山西、青海、吉林九个省份的数据缺失,因此确定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中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于表1构建的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数据搜集。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Wind金融数据库及各省统计年鉴,研究时间为2022年。

  上述影响因素的主成分提取特征值与贡献率如表2所示。

image.png

  由表2可知,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与特征值均符合文章分析要求,因此可以进一步测算我国各地区应急产业竞争力的水平。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image.png

  由表3可知,东部地区是我国应急产业的核心发展地,且广东、江苏的应急产业竞争力水平远超过其他省市,位居国内前列。这是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建设应急产业的资金充足,且东部地区海洋灾难事故多发、经济损失较大,因此对应急产品的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在竞争力水平得分综合排名前十的省份中,除了四川属于西部地区,其他均来自东部地区,这是由于四川应急产业起步较早,拥有国家级应急产业基地,是应急产业园区的开路先锋,且四川处于西部地震带,自然灾害多发,因此对应急产品的需求量较大。中西部地区应急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部分地区应急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应急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基于DEA-DA法的优势系统评价

  1.DEA-DA模型构建

  DEA-DA法是数据包络分析与判别分析模型的结合,其基本思想是分类,判别步骤如图1所示。

image.png

  假定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有k个特征,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记为Group1、Group2。

  第一阶段:明确重叠部分。
image.png

  其中,S1,分别为Zij和之间的正松弛和负松弛,Sj,j分别为Zij和d之间的正松弛和负松弛。

  此时,设最优解为λi*,d*,则有如下判别准则。
image.png

  第二阶段:进一步判定重叠与误判样本。
image.png

  此时,设最优解为λi*,c*,则有如下判别准则。
image.png

  2.判别分析

  基于上文分析,本文将中国各地区的应急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集团,广东与江苏属于第一集团,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天津、重庆、四川、湖北、辽宁、陕西属于第二集团,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河北、福建属于第三集团,黑龙江、广西、贵州、云南为第四集团。

  首先将一二集团合并为第一类,三四集团合并为第二类,接着进行组内判别,判别结果如表4所示。

image.png

  由表4可知,中国应急产业发展状况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由好到差呈梯度分布,应急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不均。第一集团有广东与江苏,第二集团有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天津、重庆、四川、湖北、辽宁、陕西,第三集团有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河北、福建,第四集团有黑龙江、广西、贵州、云南。

  结合上文主成分提取与DEA-DA模型分析可知,在第一集团,广东与江苏二省的在需求状况与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占显著优势,且二省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速度快。

  在第二集团,重庆、四川、湖北、浙江、山东、辽宁、陕西在区域环境、需求状况和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在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产业集中度方面略有欠缺,未来亟需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上海、北京、天津占地面积较小,但在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产业集中度方面占有显著优势。

  在第三集团,各地区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但在需求状况方面处于劣势地位,造成其应急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集团应着眼于发展区域经济以带动应急产业的发展。

  第四集团的应急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上述六个因素中均不占优势。

  四、结论与建议

  应急产业发展肩负着提高我国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重任,推动提升应急产业竞争力,是提高我国应急保障能力,也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抓手。本文以2022年我国22个省份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水平。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建立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各地区应急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最后运用DEA-DA法对各地区的应急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

  (一)主要结论

  1.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区域集中度高,空间分布不均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水平不均,且受地理位置影响严重。我国东部地区是应急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其应急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广东,江苏的应急产业竞争力水平远超过其他省市,位居国内前列。中部地区应急产业发展水平一般,但湖北,安徽二省具有较好的发展潜能,其在安全和应急产业发展方面已具备了一定产业竞争优势与一定条件,发展空间较大。西部地区除四川与陕西之外,其他地区排名较低,应急产业竞争力较弱,由于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西部地区应当积极布局应急产业。

  2.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决定我国应急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作用、区域环境、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决定该地区应急产业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并决定该地区对应急产品的需求状况。内在因素主要有产业组织结构、生产要素,各地区只有均衡发展内在与外在因素,应急产业竞争力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二)建议与启示

  1.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应急产业结构

  第一,突出东部地区应急产业发展战略中心地位,支持相关产业发展,打造应急产业发展网络,增强东部地区应急产业升级辐射能力,东部地区应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发挥其区位优势。第二,中部地区应不断调整优化应急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应急产业装备等应急产品,西部地区可利用东部地区企业的加工优势,为其提供原材料或者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增长企业效益,积极打造循环产业,扶持和培育可持续应急产业,抓住政策红利,积极布局应急产业。第三,注重科技发展,倡导开发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应急产业新型化,品牌企业突出化,支柱产业效益化,产业布局合理化。

  2.注重内外在因素协调发展,赋能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强应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首先明确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通过政策激励支持应急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与创新,加大对应急产业的资本投入,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信贷支持力度,搭建融资平台等方式,探索“投贷联动”等新型融资模式,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配套为应急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应急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第二,适当优化应急产业周边的自然环境,立足各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应急产业园区;优化应急产业经济环境,保证应急产业资金稳定充足,发展政府投资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股权融资支持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应急产业优质项目、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

  [1]唐林霞,邹积亮.应急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政策激励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3):80-83.

  [2]王建光.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3):80-85.

  [3]王郅强,张洋.中国应急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C]//魏礼群.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4]刘智勇,陈苹,刘文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及其成效[J].党政研究,2019(3):28-36.

  [5]王建光.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3):47-52.

  [6]李清彬,宋立义,申现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优化建议[J].改革,2021(8):12-24.

  [7]闪淳昌,周玲,方曼.美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发展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0(8):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