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27

2024-11-30 14:09:0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为了能够达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需要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必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要遵循绿色发展的原则,厘清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从而培养更多的乡土型人才,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真正达到促进县域地区绿色生态发展的目的。

  摘要:为了能够达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需要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必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要遵循绿色发展的原则,厘清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从而培养更多的乡土型人才,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真正达到促进县域地区绿色生态发展的目的。基于乡村全面振兴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可以促进相关地区产业和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对于区域居民而言,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生产收益,拥有更多的新兴岗位,并一并解决县域人才就业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视角;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提倡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这要求有关部门需要在遵循县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从而在县域发展过程中拥有充足的基础资源。另外,相关地区需要根据政府部门的指导,以“绿色、特色、创新”为发展的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也让县域居民的收入得到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image.png

  一、全面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一)乡村振兴战略让县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要求

  虽然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还必须以“三农”工作为重点,进行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为出发点,进行战略指导工作,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宜性。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打造特色产业,才能让不同地区的居民拥有更高额度的收入,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让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乡村振兴战略也带给县域经济发展更多的要求,如要通过乡土人才的培养、优质特色产业的发展、绿色生态环境的塑造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落实。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也成了具备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可以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1]。

  (二)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县域经济可以渗透于各个行业当中,根据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结构来投入资源内容,提高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城乡联合程度更深,农村地区的产业体系更完善,这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从基础公共设施到资源配置,再到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作出更多的调整和贡献。借助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能够让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经济也能够和城镇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农民还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以此达到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目的。

image.png

  二、全面乡村振兴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要素

  (一)着力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出台,它体现了在乡村融合发展过程中机制层面的完善性。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应强调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使得城乡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更具互补性。在城乡整体经济调整的过程中,要强调均衡协调发展,以此作为要素来投入建设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以“三农”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应渗透至县域经济体制发展的各行各业中,让农村居民也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获得多方面的收入。据有关调查显示,截止2022年乡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9283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9个百分点,这也显示当前农村地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上涨的趋势。而想要进一步地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就必须朝着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秉持着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均衡配置,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县域公共设施的完善,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真正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

  (二)强调推进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作为发展的主旋律,才能够真正达到县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在指导“三农”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将绿色理念渗透于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既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现代“农业+绿色科技”的目的,实现农户增收以及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农业+绿色科技”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保障,通过融入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绿色发展原则,推出有关信贷产品,也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使得农业绿色产品的数量更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2]。

  (三)提升县域经济体量和承载力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非短期能够实现。除了要打造县域特色产业之外,还应当提升县域经济体量和承载力,才能够在长远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县域经济体量在增长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得相关企业能够增加对农业产业的投资额度和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当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从而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县域地区要在扩大县域消费市场潜力的基础之上,促进娱乐、休闲等消费场所数量的增长,与此同时也可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等多方面需求,实现促进消费和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想要提升县域经济的承载力,相关部门就必须真正满足农民群体的需求。借助各种方式鼓励农民群体进城务工,以“带权进城”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城乡沟通水平以及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

  三、全面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立足于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产业融合

  为了能够促进绿色生态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的主旋律,在县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需重视绿色生态环保工作。县域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加快生态型产业的融合和结构的调整进程。而想要达到该目的,首先应当让农村居民更具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并通过多渠道的宣传,让生态文明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县域地区需要定期开展生态环保讲座,使得当地居民能够广泛参与其中。在聆听讲座、学习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居民也可以真正意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政府工作人员也可通过借助张贴宣传海报、设置宣传栏、分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当前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在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利用自媒体等达到提高宣传水平的目的,让县域居民能够真正意识到生态资源被破坏的危害,从而强化自身的资源保护意识,加强对当地赖以生存的资源重视程度,相关生态产品的价值也能得到提升。通过保护生态资源,并且合理地将之转化成生态产品,也能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其次,相关从业人员应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降低生态产品转化的成本,从而在相关产业结构链的构建过程中提高其可行性和发展水平。最后,为了能够发展农村生态产业,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先了解当地的生态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因地制宜地调整生态产业模式,突出地方特色,以真正达到构建生态品牌的目的。在提供生态产业服务时,也能够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全方位提高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效果[3]。

  (二)对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和发展

  通过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县域特色的主导产业进行分析和调整,巩固当前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县域特色产业,再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实现产业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达到扩大产业规模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立足于实际,了解当前县域资源的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出发,来扩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模。比如,部分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资源十分突出,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历史遗迹,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从而使之成为县域具备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同时,还可以连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利用产业周边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旅游业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亲子游、现代农业游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群体到当地消费。二是在发展县域产业的过程当中,还应认真分析弱势产业以及其中的问题,尽可能地利用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的均衡和合理,在农村地区农业科技研发、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等过程中也可以形成一整条产业链。当前“农业+电商”的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县域地区想要发展特色产业,也可以借助各大电商平台,从而促进农产品的出售和销量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加快农业金融发展,健全农业保险服务

  农业金融和农业保险服务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比如,在2002年广东金融行业就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增设了相关保险品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达到农业金融发展创新以及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还需要根据区域情况进行农业金融的调整,健全农业保险服务内容,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一是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政府的政策要求,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之下,有效鼓励金融行业和农业产业结合。在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强调信贷政策的差异化,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力保障。县域经济机构也需立足于实际,了解相关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结合企业的信誉度,提供合适的信贷产品。对于特色产业,可以开设绿色通道,从而使得特色农业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相关地区还可开展服务农业“2+1”专项活动,使得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相关地区还需要健全农业保险服务工作,可以增加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扩大农业保险服务的范围。在农田设施等建设方面,可以提供更加综合的保险服务,从而使得农户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进行农田设施的维修、建设、养护等工作,最终也可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农业收入的目的,以此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的目标[4]。

  (四)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培养乡土人才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内容。当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政府有关工作人员也开始借助育才、留才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发展。有关地区可以派遣技术专家,深入贫困乡村,展开教育和服务工作。还可开启如“归雁计划”“退役军人回乡创业计划”等,让优秀的人才能够转向县域地区,为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通过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和综合能力,让县域经济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县域出台乡村人才长期培养的政策文件可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纲要,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落实“一村一策”的计划,让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能够找到方向和重点。此外,县域地区需要创设有力的平台载体,借助专家帮扶机制,让优质人才能够投入于乡镇地区,从而结合县域现有的资源,进行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农业技术专家也可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推广,让农村人口能够积极学习新的农业科技,成为人才的后备力量。县域还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为技术支持的重要平台,从而立足于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让县域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加以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应当强调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绿色发展,要提升县域经济体量和承载力,才能够达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中,还需推动生态产业的融合,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加快农业金融的发展。同时,有关人员也应注重对乡土人才的培养,使得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5]。

  参考文献

  [1]汪沛,李新剑.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特色富民产业培育研究:价值、模式、困境与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110-116.

  [2]上官艳娟.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22):27-29.

  [3]王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县域经济发展策略分析[J].上海商业,2022(8):229-231.

  [4]吴多,刘帅.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以辽宁康平县为例[J].黑龙江粮食,2022(7):126-128.

  [5]孔祥智,何欣玮.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指向与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6):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