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造成农业供应链金融困境的因素有哪些论文

造成农业供应链金融困境的因素有哪些论文

1

2024-10-12 16:49:5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困境,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形成这种金融困境的具体原因,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本文阐述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困境,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形成这种金融困境的具体原因,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image.png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困境

  信息不对称性一是金融机构难以通过技术手段跨地区识别其他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信用状况,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虽是我国农业信贷供给的主力军,但由于受到分支机构的设置限制,难以跨省区设置物理网点,因此,对异地农业龙头企业信用水平的识别力较低,难以把控业务风险,从而影响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发展。虽然大型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各省均设有分支机构,但各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也存在差异,同时,各级分行均按设置的行政单位范围发展业务,很少进行这些企业经营情况方面的信息沟通,所以银行间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的跨地区共享。因此,各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核心企业的真实信息,从而降低了对农业核心企业风险的识别力。

  二是对农业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业务往来的真实性,金融机构难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识别,仅能依靠农业核心企业提供的信息或凭证来判定。农业供应链金融主要抓住的就是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客户,因此,识别这些客户与农业核心企业业务往来的真实性是该业务风险把控的关键点。然而,各金融机构的系统均相互独立,这样仅仅能够针对自身的客户来开展业务,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因此,如果农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不在本行内进行资金结算,其业务交易的真实性就变成各金融机构风险把控的难点。虽然有学者提出可以采取资金封闭运行来降低业务风险,但是金融机构受物理网点设置的限制,以及同业之间竞争的影响,资金封闭运行往往只能在单一地区来进行,难以实现跨地区操作。因此,就目前而言,各金融机构对农业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客户业务来往的真实性难以科学有效的识别。

image.png

  道德风险在完整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如果农业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者上下游客户出现道德风险,该业务整体的风险控制模型将处于失效的状态,难以把控业务环节中的各项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我国农业核心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营范围广、利润率较低和资产负债率较高,这也是受农业行业的特点所决定。与医药、制造业等一些利润率较高的行业相比,农业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表现得更突出。农业核心企业的子公司往往数量众多,这些子公司与母公司相比,更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母公司不得已而挪用贷款,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二是上下游客户的道德风险。农业供应链的上下游客户主要为小微型企业和农民,这些客户本身抗风险的能力就较弱。一方面,农民自身资金积累的就较少,生产种植需要依靠外部借款来进行,并且农业种植存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风险,所以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中小型企业自身盈利水平较低,向银行贷款普遍缺少足额的抵押物,银行的认可度较低,而且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能力水平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这些农业中小型企业容易发生道德风险。

  系统性风险通常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旦形成规模,会在地区内产生较大的辐射范围,实现农业整体共同发展。因此,其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行业系统性风险

  一是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某一区域由于农业核心企业或者上下游经营出题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该区域农业发生系统性风险。我国农业区域特征显著,地区之间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域化特点显著,而区域气候的变化有可能对这些地区农业的生产种植产生风险,例如台风、冰雹等,进而影响到金融风险,造成核心企业或者上下游经营主体贷款逾期的行为。同时,农业群体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当其中某一借款人违约,很可能会产生传递效应,导致其他借款人也发生违约行为,从而产生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金融机构授信过渡问题以及区域性系统风险而导致产生的整体农业供应链系统性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核心企业授信过渡,银行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对农业核心企业的营销通常以信贷为突破口,从而忽视核心企业整体授信情况,容易对核心企业过渡授信而增加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为上下游经营主体在小贷公司或民间借贷的行为没有进入征信系统,从而影响银行对这些群体风险的判断。

  造成农业供应链金融困境的原因

  从道德风险来看,一方面,农业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经营主体均存在违反合同约定挪用贷款以及违约的可能性,农业核心企业涉及的业务较为全面,当某些业务投资失败时,极容易挪用金融机构的贷款来填补损失,如果损失过于严重,将会增大企业的违约风险,而作为上下游经营主体的小微企业和农户,不仅存在将信贷资金用于赌博、转放高利贷的可能性,而且由于贷款不需要提供抵押品和担保物,其在经营上容易出现懈怠的倾向,从而影响经营收益和还款能力,加剧信贷资金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少而业务量较大,信贷人员在进行贷前风险调查缺少新技术支持,仅能依靠自身的经验,从而为信贷资金回收难埋下隐患,贷中审查受“贷审分离”的制度约束,审查人员仅能依靠信贷人员收集的资料,缺少核查贷款的新手段来降低信贷风险,同时,作为另一个重要环节的贷后检查,信贷人员受限技术手段与工作量的制约,无法逐一业务进行有效的检查来降低违约风险。

  从系统性风险来看,一方面,农业中的小微企业以及农民自身存在着协变风险,即由共同因素引起该群体大面积的违约风险,从而使农业整体贷款处于停滞的状态,同时,农业核心企业还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即由于各类问题而导致自身经营困难的风险,这种风险还有可能传导到链条的上下游经营主体,导致区域内部发生系统性风险,并且我国各区域农业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导致农业整体发生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不仅缺少同业之间的协作来降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也没有采用新的技术与方法,对农业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经营主体的各类交易信息进行整合,并按统一的标准进行信用评定,同时,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系统系风险进行预警,来降低区域内部以及农业整体系统性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