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策略论文

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策略论文

6

2024-10-12 09:57:2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国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财务风险管理已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与优化。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其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特殊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对宽松,而且其管理方式容易引发各种财务风险,因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鉴于此,文章就对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策略进行着重分析,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

  编者按: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国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财务风险管理已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与优化。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其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特殊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对宽松,而且其管理方式容易引发各种财务风险,因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鉴于此,文章就对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策略进行着重分析,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策略

  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为了确保开展的财务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地管理和监控,降低潜在的风险和损失,必须积极开展内控制度建设工作。内控制度的建设旨在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产的保护。同时,内控制度也致力于敦促行政事业单位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并提高自身的综合治理水平和透明度,增强对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和目的

  (一)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和策略,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减少或消除可能导致财务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制订应急预案等。这些措施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识别、评估和监测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其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的影响。通过积极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确保财务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财务效益

  财务风险管理通过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降低可能的财务损失,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支出,并提高财务绩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识别、评估和监测与财务活动相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或规避这些风险。这可能包括风险分散、保险购买、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优化资金运作和现金流管理等。通过有效地管理财务风险,提高财务效益,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为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三)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旨在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日常运营、财务和合规活动。财务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助于识别和评估与财务活动相关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这些风险对单位的影响。通过财务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更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产的保护,以及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财务风险管理还鼓励行政事业单位树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推动责任分配和授权机制的建立,提高整体的治理和效率。因此,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极大增强单位的内部控制,确保财务活动的可控性、透明度和合规性,降低潜在的风险和漏洞,从而提高单位的整体运营效果和业务可持续性。

  (四)提高决策质量

  财务风险管理包括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准确的财务信息使管理层能够基于实际数据做出决策,降低决策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质量,财务风险管理涉及对财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和监测的过程,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相关分析

  (一)内控制度的定义和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指为了管理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营和风险等方面,所建立的一套规范、制度和流程的框架,它旨在确保单位内部各项活动的合规性、高效性和可靠性。

  内控制度主要特征包括。

  1.综合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涵盖了组织内各个方面的活动,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等,以全面管理和控制组织的运作。

  2.规范性:内控制度明确了组织内各环节工作的规范、程序和操作方法,以确保业务活动的合法性、透明性和规范性。

  3.连续性:内控制度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需要根据组织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

  4.风险导向:内控制度关注并解决潜在的风险和漏洞,通过明确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事业单位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要求和目的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政治性、社会责任性等特点,其内控制度建设需要满足合法性、合规性、公开性、安全性等要求,以保证公共资金和财产的安全有效使用,并促进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和控制措施,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资源优化和运营控制,以促进单位的稳健发展和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1.合法性:内控制度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2.合规性:内控制度应当符合单位所属行业或领域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满足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的要求,确保单位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符合规定,并注重防范违反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和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

  3.公开性:内控制度应当明确规定内部信息的公开透明原则,确保相关信息对内对外透明可查,单位应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公开内部控制策略、流程和制度,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4.安全性:内控制度需要确保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包括财务数据、人力资源信息、客户信息等的保护。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网络和系统安全,防范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的风险,保护单位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三、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策略

  (一)制订内控制度建设方案

  制订内控制度建设方案时应综合考量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规模、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因素,并获取管理层和相关利益者的认可和支持,具体需注意。

  1.风险评估: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评估其潜在影响和发生概率,并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

  2.内部控制目标设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明确内控制度的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可能包括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资源的合理利用、遵守法律法规和规范、资产保护等。

  3.内控制度设计:基于内部控制目标,设计符合行政事业单位需求的内控制度。这涉及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政策和程序,以管理和减轻财务风险。例如,建立预算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审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等。

  4.流程与责任定义:明确内控制度中各项流程和相关责任的定义与分工,确定谁负责执行特定的控制措施、谁负责监督和审计财务活动,并确保适当的授权和责任分配。

  5.监测和改进: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运行。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和审计,检查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

  1.设定明确的预算目标和指标:确立明确的财务目标和预算指标,如收入增长率、成本控制比例、资产回报率等,这些目标应与单位的战略规划和财务风险管理要求相一致。

  2.强化预算编制程序:制定规范的预算编制程序,包括预算调整、审批流程、预算分配原则等,确保预算编制过程透明、有序,并充分参考财务风险评估结果。

  3.细化预算分类和责任成本中心:将预算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责任成本中心,使各个部门或项目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预算。同时明确责任成本中心的职责和预算执行权限。

  4.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建立有效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包括定期核对实际支出和预算、制定异常预警机制等,及时发现预算偏差和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纠正。

  5.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管理融入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应对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例如,设置风险预留金、建立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等,以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

  (三)建立财务风险背景下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起适应财务风险管理需求的内控信息化平台,实现内控流程的自动化、集中管理和高效运作,提升内控效果和风险管理能力,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需求分析: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需求和目标,确定信息化平台所需功能和特点,对机构内部各个部门的内控流程、数据需求等进行调研和分析。

  2.选取合适的软件系统:根据需求分析结果,选择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软件系统,考虑软件的功能性、安全性、可扩展性、易用性等因素,并与供应商进行充分沟通。

image.png

  3.定制化开发或配置: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对选定的软件系统进行定制化开发或配置,将系统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框架和流程相匹配,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具体的内控要求。

  4.数据整合与集中管理:整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为内控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5.建立权限控制和审计机制:建立严格的权限控制,确保只有已授权人员可以访问和操作相关数据和功能。同时,建立审计机制,记录系统的使用情况和数据变更,以便追溯和监督。

  6.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等,以防止数据泄露或丢失。同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和风险问题。

image.png

  (四)设计风险控制与内控监督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一个结合风险控制和内控监督的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管理财务风险,保障单位健康发展,并提高内部运营的透明度、合规性和效率。

  1.风险识别和评估: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排查,通过分析和评估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确定关键风险点和潜在风险因素。

  2.设计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明确风险应对目标、风险防范措施和责任分配,并将其纳入内控框架。

  3.内控制度和流程建设: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和流程,确保风险控制策略的有效执行,包括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审批流程、数据管理等,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4.内控监督和审计:建立内控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和独立性监督。通过定期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审核,检查内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提供改进建议。

  5.内部风险报告和沟通:建立内部风险报告和沟通机制,确保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定期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报告财务风险情况,并与各级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6.绩效评价和奖惩机制:建立绩效评价和奖惩机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和内控监督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风险控制和内控执行成果给予积极回馈和奖励,并对违反内控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

  四、结语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对于提升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明确风险控制策略、规范财务流程、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并通过内部监督和审计机制进行持续监控。

       参考文献:

  [1]范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措施[J].商业文化,2021(20):72-73.

  [2]李晶.简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的运用[J].财会学习,2021(1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