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策略探讨论文

2024-08-09 09:54:5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提升管理水平、规范日常运作、保障行政效能、提高社会公信力至关重要。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实效明显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然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金管理不规范、内部沟通机制薄弱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策略。首先,强调了内部控制对提升管理能力、履职能力、廉政建设、提高财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确
编者按: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提升管理水平、规范日常运作、保障行政效能、提高社会公信力至关重要。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实效明显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然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金管理不规范、内部沟通机制薄弱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策略。首先,强调了内部控制对提升管理能力、履职能力、廉政建设、提高财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其次,剖析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如意识薄弱、实用性差、沟通机制薄弱和监控不到位。最后,提出了优化建议,包括增强意识、优化环境、加强操作性、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监督机制。文章有助于指导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优化。
关键词: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建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为乡镇政府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提供重要支持,其不仅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责,其管理运行工作质量也与乡镇治理水平存在密切联系。然而,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各种管理问题和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提升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解决管理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能力和员工的履职能力
乡镇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借助完备的组织架构体系、岗位职责分工、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方式等,能够有效强化其管理能力。同时责任到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指导相关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明确工作内容边界,全面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共履职效率和质量。
(二)有助于防范舞弊和腐败现象,促进廉政建设
提前通过系统客观的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加以制约,并从严落实重要事项、重点环节、审批流程等可以从根源上减少腐败。将内部控制规范融入日常工作,促使员工形成自觉和习惯,益于营造清风正气、廉洁自律的良好环境,给社会公众以信赖感。
(三)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事业单位开展高效合理的财经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如预算、采购、合同、资产、收支、决算、绩效评价等,通过对上述活动的全面控制,不仅可以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有利于强化财务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为单位管理层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四)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
国有资产是国家的重要财富,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其安全。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能够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和保护,有效预防资产流失、损坏和滥用,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1]。
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意识薄弱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其对于什么是内部控制模糊不清,内部控制制度包含什么全然不知,仅停留在上传层面未起到下达的桥梁作用,对于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这项工作,存在仅仅只是模仿、参照上级下达的文件精神依葫芦画瓢,走形式,应付了事的现状。另一方面,源于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薄弱。主要表现在,许多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止职务侵权、保护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看清内部控制的实质性价值,仅把其当做是上级部门额外布置的一项工作任务,存在有做就行的心态。这种状况的存在,无疑加大了乡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其运行效果[2]。
(二)内部控制制度实用性差,缺乏可操作性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也体现在其实用性差和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差主要表现在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需求之间的脱节,即制度在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形,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应用[3]。此外,由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如地域性、文化性和资源性等,应用一种过于通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考虑到这些特殊性,也将导致制度实用性的降低。缺乏可操作性则表现在制度细节设计的不足,如制度中未明确具体的执行步骤、责任人等,使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混乱和难以贯彻执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影响了乡镇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4]。
(三)内部沟通机制薄弱,缺少一支专业的队伍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也体现在内部沟通机制薄弱和缺乏专业队伍支持。内部沟通机制的薄弱会导致信息流动不畅,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这种状况可能源于各部门、各级别之间的隔阂,也可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法。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及时会导致决策失误,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打折扣。同时,没有专业的队伍从事内部控制工作,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时仅凭个人的主观意识去执行,片面且缺乏指导性。
(四)业务活动监控不到位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业务活动的监控不到位。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有一套健全的业务活动监控机制,以确保所有的业务活动都能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然而,许多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可能表现为未科学编制内部控制计划及实施方案,监控频率不够,监控内容不全面,或者是监控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滞后等。首先,监控频率的不足可能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和问题长期存在,从而对单位的运营造成影响。其次,如果监控内容不全面,那么一些关键的业务环节可能就会被忽视,导致一些重要的问题和风险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最后,如果监控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滞后,那么单位可能就无法及时适应新的业务环境和需求,从而影响监控的效果。
三、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优化建议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优化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首要步骤是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每个员工,尤其是管理层,都需要深入理解内部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为了增强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单位还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例如,可以在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内部控制的相关操作,以此来强化员工内控意识。同时,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表彰那些在内部控制实施中表现优秀的员工,以此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和支持内部控制的实施。单位还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员工更直观地理解内控实施要点。此外,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自我评估和外部审计同样重要,不仅可以发现和改正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员工更直接地感受到内部控制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内部控制意识。最后,单位的领导层需要以身作则,积极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行为,因此,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实施中发挥积极和主导的作用。总的来说,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是优化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一步,需要通过培训教育、制度建设、实践活动和领导示范等多种方式来实施[5]。
(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组织内部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策略和程序时所形成的氛围和文化。为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一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和伦理风险意识,领导层要树立榜样,发挥示范作用,倡导诚信、透明和廉洁的价值观,鼓励员工注重道德伦理,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确保组织内部的目标和风险得到合理地管理和控制。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授权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责任和权限,以此建立起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制定完备的内部控制指引和操作手册,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同时强化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执行和落实。此外,除涉密事项外,单位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弥补单位内部控制队伍力量不足,充分调动单位内部和社会的力量,同时,主动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监督,进而形成整体合力,以此来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
(三)增强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性
首先,单位应明确内部控制的具体任务和责任。每一个业务环节、每一个岗位,都应有明确的内部控制职责。这些职责应详尽地列出,员工可以轻易理解并执行,这样,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任务,能够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制度的操作步骤应简明易行。避免复杂繁琐的流程导致员工在操作中迷失方向或产生抵触心理,同时,对于复杂的业务环节,可以通过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将操作步骤形象化,降低理解和执行的难度。最后,单位应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和演练。通过模拟实际业务情况,让员工在实战中掌握内部控制的操作技巧,也能够发现并及时修正操作中的问题和漏洞[6]。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加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内部控制效能至关重要。信息化建设能够提供高效、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增强信息披露和决策能力,促进内部控制的优化和升级。然而受到信息化建设意识不足、资源投入不够等方面的影响,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当前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推进内控信息化建设,以此更好地发挥内控制度的应用优势。第一,单位管理层需要认识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和政策指导,建立起信息系统架构和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网络设施和软件平台等方面的建设,通过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性能,为内部控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第二,要合理规划和建设各个业务系统和数据平台。建立集中化的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第三,加强单位内部职工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在不断提升职工内控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信息化业务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让职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增强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能使其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来支持和执行内部控制。
(五)提高单位业务活动监督机制
提高单位业务活动监督机制对于加强内部控制效能至关重要。业务活动监督机制是对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监管和监督,旨在确保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规范性和透明度。一方面,需要建立明确的业务活动监督流程和机构设置。制定明确的监督程序和监督指引,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分工和操作规定。另一方面,加强内外部的监督与评估。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自查自评等,可以发现业务活动中的潜在问题和不规范行为。外部监督则包括政府监管机构、独立机构的审查和评估,通过第三方的监督,提供客观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规范和透明[7]。
四、结语
增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性是确保组织高效运行和风险控制的关键。通过建立明确的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沟通协调和培养内部控制意识、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等措施,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效率性。只有内部控制制度具备操作性,才能真正为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可持续性提供有力支持,达到有效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唐建纲,陆美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何以“落地生根”——构建基于风险数据库管理的实施机制[J].会计之友,2023(14):106-112.
[2]吕彩云.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乡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2023(22):164-166.
[3]张晓妮.风险导向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思路浅议[J].财经界,2015(30):173.
[4]刘丹妮.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24(3):74-76.
[5]陈晓艺.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3):19-21.
[6]魏隆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财经界,2018(17):50.
[7]孔文曙.基于财务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营销界,2021(13):13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