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财政资金绩效考核的探究论文

2024-08-06 11:51:0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科学的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有助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科学配置,更好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进行足够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方案,并且密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科学的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有助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科学配置,更好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进行足够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方案,并且密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财政资金绩效考核
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概况进行相互的协调,科学地设置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的目标,下发到不同部门中,形成统一的管理局面,更加客观和公正地完善现有的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模式,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中的问题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灵活性。许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过于机械地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指标进行,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量和判断。这导致预算无法真实反映单位的真实需求,资源分配不合理。另外,预算编制过于僵化,无法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审批过程繁琐、程序复杂的问题。预算的审批过程常常需要经过多级审核和审批,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时候,一些重要项目因为审批耗时过久而无法及时启动,延误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常常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纪问责机制。一些单位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违规操作、挪用资金等行为,但由于监督不到位,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缺乏监督和问责机制,不仅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滥用,还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1]。
再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一些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公开透明的原则,信息披露不及时和完整。这使得一些人有机可乘,进行不正当的行为。例如,虚报项目、骗取拨款等。同时,对于公众来说,无法及时了解到预算的具体使用情况,也难以对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追踪和评估不充分的问题。预算执行结束后,很少有专门的机构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这导致单位无法及时了解到预算执行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对预算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改进。
(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中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考核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资金使用的不透明性。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报账和审批流程,导致资金使用过程缺乏可追溯性。这给不法分子或者不诚信的人制造了机会,可能导致财务失控和资金浪费。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财政资金考核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资金分配的不合理性。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上偏向某些部门或个人,而忽视其他部门的需求。这种不公平地分配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科学的资金分配机制,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和绩效情况,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此外,财政资金考核中还暴露出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一些单位存在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不重视,导致资金使用和流转缺乏有效地监督和控制[2]。这可能导致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因此,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培训,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的方法
(一)预算管理
1.完善预算编制
完善预算编制直接关系到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当今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以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市场和经济环境变化,使预算能够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实力和运行需求。预算编制的完善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主要依靠手工计算和纸质文档的存储,容易出现数据统计不准确、计算错误等问题[3]。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预算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和预算管理系统,可以快速导入单位的财务数据,实现数据的自动整合和分析,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预算编制还需要注重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和沟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参与,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预算编制的关键环节。为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召开预算编制工作会议、制定明确的预算编制时间表、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协调小组等,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确保预算编制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此外,完善预算编制还需要注重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算编制的基础是准确的数据,只有依据真实可靠的数据编制预算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财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加强对数据的核查和验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善预算编制还需要注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供需、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将这些因素纳入预算编制的考虑范围内。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财政内网系统、政府门户网站、统计部门正式文件了解具体情况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可靠的外部环境信息。
2.深化预算执行力度
首先,深化预算执行力度需改变管理方式。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往往过于注重预算编制和核算,而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因此,事业单位需要转变思维,从单纯关注预算的制定和核实过程,转向注重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这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来实现[4]。例如,建立预算执行评估制度,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预算执行的高效性和效益性。
其次,深化预算执行力度需要赋予责任意识。在过去的预算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将预算执行视为一项例行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逐步建立起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层层分解到每个预算执行的参与者。通过明确责任和权力,激发每个预算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负责,并积极参与到预算执行的决策和管理之中。只有赋予责任意识,才能推动深化预算执行力度的实践。此外,深化预算执行力度还需要加强信息化支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预算执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建立预算一体化系统,实现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和数据动态化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升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同时,还能实现预算执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和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在深化预算执行力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动预算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最后,深化预算执行力度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提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效益性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只有通过培训和能力提升,使预算执行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履行预算执行的职责。因此,在深化预算执行力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预算执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预算执行管理要求。
(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
1.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
首先,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目标应该与单位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相一致。在制定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单位的核心业务,确定关键业绩指标。比如,可以按照不同职能的实施情况设置相关的指标,以此来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其次,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需要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指标应该具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被客观地测量。这样才能保证指标的评估结果是可信的[5]。同时,指标的设定应该是可操作的,即能够通过组织的努力和改进来达到。通过设定目标,制订计划,单位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实现预期的目标。再次,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还应该考虑到内外部环境的因素。外部环境对单位的绩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政策、经济、竞争等因素。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关注内部环境的因素,如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管理制度等。这些因素对单位的绩效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应该在指标的设定中予以考虑。继次,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还需要注意指标的综合性和平衡性。绩效考核指标应该全面反映单位的绩效水平,而不仅仅侧重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绩效考核指标应该涵盖单位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以实现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此外,绩效考核指标还应该平衡单位的长期和短期目标,以保证单位的持续发展。最后,在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如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等。这些技术工具可以帮助单位更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还可以提供可视化的指标监控,使单位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绩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2.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中,信息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单位的运作效率,还能够帮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服务质量等目标。首先,在前期信息化建设应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需求与问题,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策略。通过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统一的规划方案,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其次,信息化建设需要注重系统的选择与建设。在考核过程中,涉及资金管理、绩效评估、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因此,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信息系统至关重要。可以借助专业咨询机构或相关人员的建议,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系统的整合和稳定性,确保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和无障碍运行。最后,信息化建设需要重视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财政资金绩效考核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这些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将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建立科学的数据收集机制,明确各个数据指标的来源和采集方法。同时,要注重数据的存储和保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以借助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备份,以便后续的分析和使用。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为我国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在各项职能实施过程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会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资金浪费,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将重点放在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中,规范不同的资金使用模式,构建服务型和效能型的单位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霞.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2):213-214.
[2]定青吾木.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J].财会学习,2020(4):7-9.
[3]陈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国市场,2020(3):106-107.
[4]张秋兰.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问题及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19(24):277+279.
[5]邓烈安.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控制措施[J].财经界,2019(23):11.
